由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看两国茶道差异(四)

由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看两国茶道差异(四)

初晓恒 博士 国家高级茶艺师

 

2)此阶段日本茶器发展

①千利休与乐烧茶器

千利休的佗茶真正地将特权阶级的茶道还原成为庶民的茶道,极大地促进了普通民众的饮茶热情,而华贵的宋代茶碗不符合沱茶的茶道理念,稀少的朝鲜茶碗昂贵难得,非庶民之能力所及,要真正实现茶道的普及,就必须在本土生产大量的能够体现其茶道理想的茶道具。于是天正(1573-1591)初年,千利休设计、指导与陶工共同创造了乐烧茶碗。

乐烧茶碗是第一个摆脱了外来陶瓷艺术的影响,完全按照日本的茶道理念专门设计生产的茶碗。在茶道宗师千利休的努力下,来自中国的茶道和陶瓷艺术终于深深地扎根于广泛而深厚的民众的土壤中,催生出真正基于本民族生活和传统的日本茶陶文化之花,乐窑茶碗是与日本草庵茶同步发展起来的。

乐窑的茶碗主要是黑、赤两色,没有纹饰,这可能与佛教《四分律》规定佛徒所用食钵只限黑、红两色有关,同时,黑、赤两色与淡绿色的茶汤颜色配起来也很悦目。

乐茶碗全是手工制作,不用轱辘,形状不均匀,而且成型后并不过于修整,特意留下徒手制作的痕迹,自然亲切。日本至今仍沿袭利休开创的在正规茶道仪式中使用手工制作的茶碗的习俗。

②古田织部与美浓烧茶器

美浓在平安时期就以生产须惠器和中国风格的绿釉器有名,醍醐天皇的《延喜式》中就有美浓陶器进御的记载。应仁文明之乱(1527-1546),濑户陶工纷纷逃到美浓避难,有力地促进了美浓窑制业的发展,烧制天目茶碗,黄濑户等古濑户器,在胎釉、造型和艺术风格上与古濑户基本相同。

战国时代,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相继出任美浓守护,在他们强大的政治和经济支撑下,桃山时代,美浓的制陶业十分兴旺,成为日本的制陶中心,大量烧造志野、黄濑户、濑户黑陶器,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对美浓窑陶业发展更具有深刻影响的是继千休利之后的大茶人——古田织部(1544-1615)。

古田生于美浓的武士之家,曾先后因战功卓著,列为大小名之位,他倾心茶道,于“茶汤三味”中忘却世事纷争,过着超然适意的生活。戎马倥偬大半生,对织部的茶道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将利休平民式的内向谦和的茶法改造成武士风格的豪放的“大名茶”。在家乡美浓,织部指导陶工进行创作,并将他的茶道观融汇到茶陶制作中,身为天主教徒,西方文化的侵染使他在制作茶陶时能不循旧制,进一步摆脱了中国与朝鲜文化的束缚,以崭新的意识从造型到纹饰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自由奔放,具有鲜明的独创精神。他也从美浓向外影响到信乐、唐津、备前、伊贺等诸窑,进一步推动了日本茶陶艺术民族化进程。

桃山时代,美浓的陶工们能够运用多种材料和不同的制作工艺烧制出志野陶(包括白天目、无地志野、绘志野、鼠志野、赤志野、红志野和练达志野等)、黄濑户、濑户黑、织部陶(包括青织部、总织部、鸣海织部、赤织部、织部黑、绘织部、鼠织部等)等诸多种类,创作出艺术效果丰富的作品,反映了桃山时代日本制陶技术的发展。

身为武门名将,茶道宗师的古田织部还是一位卓越的设计家,在他指导下的织部陶,一改前代沉静贫素、晦涩暗哑之风,动感强烈,歪曲不整的造型。有心设计,无心而成,有着“不工者,工之极也”的超俗之美;清新洒脱的图案则表现出自由豁达的风格,为日本近代陶艺的发展孕育了先机。

③受朝鲜影响的唐津烧茶器

文禄庆长年间(1592-1598)丰臣秀吉发动了两次侵朝战争,人们把这次战争也称为“陶瓷之战”。唐津窑(今佐贺县北半部及长崎县的一部分)位于古代唐船(即中国船)和朝鲜船进入日本的要津,明末更成为指定港口。文禄庆长之战后,大批朝鲜陶工被迫至此,迫于生计,他们重操旧业,纷纷开窑制陶,造就了繁荣的唐津窑业,烧制的产品经唐津港输送到全国各地,故称唐津烧。

唐津陶土含铁量高,烧成后陶胎呈茶黑及灰白两种,以轱辘拉坯成型,器壁保留轱辘转动时留下的手指弦纹,装饰上则运用李朝盛行的镶嵌,刷毛目等技法,带有明显的李朝陶艺的风格,后来受古田的影响,也烧美浓窑风格的茶陶。主要有奥高丽、无地唐津、斑唐津、朝鲜唐津、绘唐津、青唐津、黄唐津、黑唐津、濑户唐津、三岛唐津、刷毛目唐津、唐津窑青花(日本称为染付)等诸多品种。

1616年,朝鲜陶工李参平在唐津附近的有田发现白瓷土,在日本烧制出真正的瓷器,唐津大批陶工转而往有田,结束了唐津窑的繁荣时代,但唐津烧质朴的风格和平淡无奇的生活气息,深受广大民众和茶人的喜爱,并成为九州其他地区茶陶发展的源泉。

④小掘远州与江湖前期的茶陶

文禄庆长之战役后,从朝鲜虏获的数百名陶工,纷纷在日本自筑或被大名领取在自己的领地内筑所谓的“国烧”的陶窑,发展制陶业,从而形成17世纪日本九州诸窑蜂起,百花争艳的陶业繁荣景象,大名的权势和地位为这些陶窑提供了政治保护和经济支持,朝鲜陶工这带来了必要的技术保证,而引导和确立其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的则是远州。

远州是古田的弟子,三代将军家光的茶师,与生逢乱世的利休不同,远州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稳定而富裕的江户时代度过的;与冲锋陷阵建功立业而成为大名的织部也不同,远州是承袭父爵而成为大小名的,一切都水到渠成、理所当然。因此,与绍鸥和利休的枯涩冷寂和织部的豪爽奔放不同,新时代的远州的茶风自然呈现出新的面貌。

在春天的霞光里,在夏日杜鹃鸣叫的树荫下,在秋天澄空万里夕阳倾照中,在冬天白雪映天的早晨,都是饮茶的好时节。真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优游从容,悠闲飘逸,浪漫而富有生活情趣,远州自己书写的这段文字可以作为其茶道观的写照,多才多艺的远州以综合的艺术观将书道、花道和茶道统一在一种环境中,首创“清秀古雅”的茶风,这种茶风与经过长期战乱迎来和平稳定的江户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与利休和织部一样,远州还积极地参与茶陶制作,将自己的茶道观和新时代的审美意识贯穿到现实生活使用的茶器的制作中,从而使日本的茶陶制作由“织部好”转入“远州好”时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所谓的“远州七窑”,以高取烧最富代表性。

远州高取茶碗也釉色温润,没有缩釉,没有裂纹,没有“欲说还休”的世事沧桑,荡漾着轻松愉悦的气氛。

⑤江户时代陶瓷茶器文化的演变

丰臣秀吉之后,德川时代因其统治中心在江户(今东京),又称为江户时代,这个时代大致可以划分两个时期,前期的文化仍保留并贯穿着桃山时代的艺术精神,是桃山时代的继续,后期是真正出现和发挥江户时代特色的时期。

德川幕藩体制确定后,日本进入后期封建社会,社会秩序进一步完善,全国各地已相继建立了都市,都市生活蒸蒸日上,生机勃勃,市民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茶道更加普及。

在工艺美术上,桃山时代金碧辉煌的屏障画及金工、印染、漆绘等华美精巧的工艺品也日益称为江户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还在不断强有力地向前发展着,艺术风格由豪迈北方转向典雅秀丽。

江户时代,在陶瓷艺术上适时地反映出这种新时代的新面貌和审美趣味的是京都、伊万里和古九谷的彩绘陶瓷。

江户时代,明清叶茶及冲泡饮法也以佛教禅僧为桥梁,东渐日本。一般学者都认为是中国明末清初的隐元禅师在1654年东渡日本时传入日本的,故称“隐元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日本的“煎茶道”。

日本煎茶道的开创者为日本人高游外(1675-1763),人称卖茶翁,曾在宇治黄蘖山万福寺为禅僧,他曾在“唐人”云集的长崎目睹他们煎茶品茗,由新奇而萌生“爱意”,遂认真学习煎茶之道,并不遗余力地进行推广。他的煎茶精神后由京都的小川可进(1786-1855)及大阪花月庵的田中鹤翁(1782-1848)作为煎茶道确立下来。

随着煎茶道的确立与发展,江户后期由中国输入的煎茶道用的茶具——白瓷煎茶碗、朱泥、紫泥的紫砂茶壶(日本称急须)等数量比较大,随着在江户后期煎茶道具开始为人们所重视,日本陶瓷界也开始生产各种茶壶、茶杯等煎茶具。

⑥江户时代的彩绘陶茶器——仁清和乾山的京烧

桃山时代以来,京都处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传统文化氛围浓厚,能工巧匠聚集,工艺美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京都的制陶历史也很悠久,江户时代陶瓷业急剧发展,京都成为国内一个制陶中心。京烧即是京都诸窑所产陶瓷器的总称。真正是京都烧兴盛起来,并对日本各地陶瓷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仁清和乾山。

仁清的陶瓷茶器

仁清(1586-1660)早年曾习濑户、高取、松本诸窑制陶技法,技术熟练,擅长拉坯,后对色彩产生兴趣,专习彩绘,仁清窑成为御室窑的通称,对仁清的茶陶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的是当时著名的“公卿茶人”金森宗和。

宗和曾于京都大德寺参禅,生于茶汤世家,其祖父、父亲都是有名的武家茶人,宗和还与金阁寺的凤林和尚、远州、片桐石州等著名茶人过从甚密,并经常出入宫中指导茶汤,逐渐形成了优美、细腻、具有贵族式的美的茶风。

仁清茶陶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色绘装饰,他熟悉各种色釉的使用方法,黑、赤、绿、黄、紫色彩丰富,金银彩的使用更显富贵华丽,具有绚丽古雅的韵致,仁清的色绘画风多样,江户时期最盛行的画风和工艺装饰风格都尽收其中。

与以前的茶陶追求毫无装饰的朴素的野趣不同,仁清则从绘画、屏障画、莳绘、染织等工艺中积极地汲取养分,装饰豪华灿烂,绚丽古雅。虽浓金重彩,却又恰到好处,毫无俗艳之感,韵味悠长,将京都贵族阶级所追求的华美灿烂的境界,毫无遗留地表现在彩绘陶器的造型与色彩之上,开创出江户初期京烧登峰造极的盛期来。

乾山的陶瓷茶器

尾形乾山(1663-1743)生在京都富有而又充满艺术气氛的佳通,家中藏书颇丰,深厚的家学渊源使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艺术教养,还精通书法、绘画,具有思索内省的性格和出世超俗的气质。乾山一直敬慕幽寂隐逸之风,青年时学习过制陶,增加了制陶的兴味,也曾经参禅,并加深了逃与禅而隐于陶的愿望。37岁的乾山开窑,实现了多年的隐陶夙愿,其兄光琳是开日本绘画一代新风的大师,二人合作陶艺和绘画,在陶器上自由地挥洒才情,使乾山的作品成为光琳画风的彩绘陶。

乾山擅治陶,在素胎地上施画妆土作画是其作品的最大特色,创造了“写意式彩绘”,别开陶艺之新风。

乾山的陶绘受光悦的诗轴画、明末天启的古染付的启发,以陶为纸,以色釉为丹青,信笔挥毫,并将诗、书、画、印与陶融为一体,横溢着格调高雅的书卷气和文人陶匠的风貌,表现出他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并以其文雅及艺术趣味,给丰艳鲜丽的色绘以崭新的匠意。

⑦国际市场培育起来的江户时代的彩绘瓷

17世纪以前,日本一直处于有陶无瓷的状态,瓷器一直从中国或朝鲜、越南进口。17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瓷器的进口量急剧减少,这正是日本陶瓷技术快速发展,终于结束了长期以来从中国进口瓷器的历史。

柿佑卫门:典雅精妙的文人趣味;

古伊万里:华丽、热情、粗放,视觉冲击力强;

色锅岛:华美细腻的贵族气息;

古九谷:色彩浓烈深沉,笔调雄劲泼辣,古硬刚健,豪放雄浑,在日本彩绘瓷中独具特色。

日本彩绘瓷中独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