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的生物学基本知识

茶树的生物学基本知识

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cc005c0100m6ja.html

 

第一节茶树的植物学分类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组

印度大叶种及中国小叶种

第二节.茶树形态特征

东晋•郭璞《尔雅注》载:“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羮饮”。

陆羽•《茶经》“茶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

形态特征:茶树植株自然性状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态型,其树型可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

乔木型茶树:根、茎、叶、花、果、种子

根:

轴状根系,由主根、侧根、细根、根毛组成。主根可垂直深入土层2~3米,一般灌木型茶树根系入土1米以下。幼年茶树的根系属直根系类型。在生产中进行无性繁殖育苗。

根系在土壤中的形态与分布,受土壤条件、品种、树龄、农业技术措施、繁殖方式有一定关系。根系的生长状态往往和地上部生长相对应,树冠的某一方位内枝叶量多,其对应部位根系的分布数量也较密。

茎:

形成新的茎叶芽的部分。茎部一般分为主干、主轴、骨干枝、细枝,直到新梢。自然生长的茶树,无法形成整齐密集的采摘面。

芽:叶芽和花芽叶芽分定芽和不定芽,顶芽、驻芽。

叶:真叶、对夹叶、鱼叶、鳞片。

花:两性花。

果:塑果。

叶:

1.叶片大小、叶片色泽,以及叶片着角度等。真叶、对夹叶、鱼叶、鳞片

2.叶缘上有锯齿,锯齿的大小、疏密受环境影响较大,一般为16~32对。

3叶尖的形状(急尖、渐尖、钝尖、圆尖)

4.茶树叶片为网状脉。

5.叶片有青绿色茸毛。叶芽展开后形成的枝叶称新梢。根据新梢展叶多少,分一芽一叶梢、一芽二叶梢……,将其摘下即成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制茶鲜叶原料。

花:茶树无专门的结果枝。

果实

第三节  茶树的生物学年龄期与生长周期

一. 茶树生物学年龄:

(一)幼苗期(二)幼年期(三)成年期(四)衰老期

二、年生长周期:

年生长特性:地上与地下部生长的交替性、营养生长的关联性、“花果相会”

第四节 茶树的起源与传播

一、起源:

茶树起源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

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在云南省发现一株树龄约1000年的过渡型“茶树王”。发现直径1.38米,树龄800多年的栽培型“茶树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栽茶制茶的国家,各国对茶的认识、利用、生产大都由中国直接或间接传入。

二、传播:

唐代传入日本:最澄法师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唐代传入韩国:《新罗本纪》

传入印度尼西亚:1684年,印度尼西亚已经引种中国茶树成功。

传入斯里兰卡:1824年首次由荷兰人从中国输入茶树种子试种。

传入俄罗斯:1638年,蒙古可汗赠送4普特的中国茶。

传入欧洲;1610 年,荷兰人直接从中国和日本运茶回欧洲销售。

第五节  茶树的生长环境

喜光怕晒、喜温怕寒、喜湿怕涝、喜酸怕碱、

生长环境

一.温度 :茶树性喜温暖,自南纬45度至北纬38度之间均可栽培。茶树对于温度的适应性视品种而异。一般而言,小叶种的抗寒(-16 ℃)或抗旱性都比大叶种(-6 ℃)强。茶树的最高临界温度为45 ℃。

二.土壤 pH值:4.5~5.5

三.水分:来自降水和空气湿度;茶树性喜湿润。

四.光照:茶树耐荫,25000—35000lx为最适强度,不耐强光;喜漫射光。

第六节  茶区

1、我国茶区:

南自北纬18度海南省→-北至北纬38度的山东蓬莱山,西到东经95度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东至东经122度台湾东部,18个省区。分江南、江北、华南、西南四个茶区。

2、世界茶区:

南自南纬33度南非→-北至北纬49度的前苏联,共53个国家、地区,亚洲18、非洲19、美洲11、大洋洲3、欧洲2;世界茶叶产量以红茶最多。根据茶叶生产分布和气候条件,可分为东亚、南亚、西亚、欧洲、东非、和南美六个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