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之精髓

中国茶道之精髓

载自:168tea.com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茶道的其实就是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杂揉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知道的思想,并不是儒家独有的。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的思想,三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儒家重视礼义引控的。道家倡导纯任自然的,反对人为的规范。佛家推崇的则是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儒家的,体现中和之美;道家的体现无形式、无常规的自然美;佛家的,体现规范之美。

中国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已的随意性;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和谐——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

以茶待客是中国的习俗。有客人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极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来,也可通过送茶表示亲友间的情宜。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人人情高谊,见外方人之被欺凌,必众来救护。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

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现在的人们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因的,没有的氛围和境界,只是一份残缺的心灵。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个字,就可以洞察万物、思如风云、心中常乐。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家也主静。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高僧还是儒生,都把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洞察明鉴,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着你的心田的时候,你的心灵就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就会在虚静中升华,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达到天人和一天乐境界。

的怡,的怡,因为是灵魂的跳动,是脉博,是瞬间的人生顿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丝丝感动和一次次颤抖。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们、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的追求也不同。 历史上的王公贵族讲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显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意在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参禅悟道。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养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腻,享受人生。

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获事活动中获得畅适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它拥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易说,一旦论道,就会执著于,追求道的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是参悟、是透彻、是从容、是圆寂、是宇宙……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讲究的,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是真山真水;悬挂名家名人的真迹;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括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的悠闲。茶事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个环节都要求真。 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健康、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