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心平静力量修炼与茶艺研习分析
内心平静力量修炼与茶艺研习分析
初晓恒博士 国家高级茶艺师
很感谢甘肃仇老师的帮助,将《心灵神医》(东杜法王仁波切著,郑振煌译 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这本书热情介绍给我,并且千里迢迢寄送到我手中。仇老师研修藏学佛教,一直觉得这是一种缘分,因为当时正在思考禅与茶的关系问题,苦于没有线索与头绪,正在那时偶然与仇老师相识,并且介绍了我藏传宗教的一些好书,其中一本就是《心灵神奇》。翻看该书两遍,逐渐找到其中要探讨问题之间的模糊关联,但一直有些惰性,没有动手写出阅读摘要,足足耽搁了一个月时间,但心里还是惦念这件事情,另外激励我一定完成这篇读后感的动力还是源于对仇老师的感谢。
也许时间是发酵和深化一个人思想最好的氧化酶,一个月后,当我再次翻看这本书的时候,对于之前的认识又有了一个新的提高,再次认识到茶艺研习对于一个人内在精神力量的影响与塑造,也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一生该具有的重要品质和素养——平静,其实茶艺研习最终目标就是还原并给予我们自身的平静和安宁。我想这也是这本书给予我自己最好的启示,也很希望其他的朋友能够分享与体会。
《心灵神医》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灵性的书籍,是唤醒心灵的治疗力量并获得幸福与觉悟的修习经典。该书的作者东杜活佛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大成就者,将西藏文化对健康的看法介绍给西方,所谈的不仅是身和心的健康之道,还包括灵的修持。他在书中清楚地指出:身、心、灵三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要我们能够“放下执着”,放下限制吾人视野的大小成见,开放我们自己如虚空般旷达,就可以发挥心的治疗力量。该书认为,平和的心可以保护身体健康,这就是传统西藏医学的基本原则,古老的西藏医学从未忽视心与身的重要关系。凡是生而为人,必然有人的问题,不因种族、国籍、性别、年龄、背景、时空等背景而有所不同。问题出在方寸之间,由于妄想执着,问题出在方寸之间,由于妄想执着,衍生心理、身体、情绪等事端。根治之道当以治心为主,“心净则行净,行净则众生净,众生净则国土净”,故而治心又成为天下太平的不二法门,这与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争相辉映。治疗的力量不是来自外物,而是出于内心,这是大乘佛教的精义,明心见性乃成为一切修行的重点,心性一明则万法炳现,问题顿除。
一、平静于人一生的重要价值
东杜活佛认为,佛教不只是禅坐、研究或仪式而已,还是一种日常生活和存在方式。佛教认为一切生命的主要本质是心,而心的本性则是清净、安详、圆满的。心就是佛。我们都知道,心只要不受外界环境和情绪的压力,就可以变得更安详、开放、睿智、空灵。平静的心有如烛光,在它的庇护之下,可以避开生命中的风暴,并为了接触别人,必须送出开放和积极的光芒。我们的心,产生苦与乐的经验,而发现安详的能力则完全操之在我。心的真性,其实是安详而开悟的,任何人只要了解这一点,就已经踏上智慧之路。事实上,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归咎别人,的确可以暂时觉得好过一些,但其后果却是带来更大的痛苦和混乱。不怨天尤人地去接受,才是真正的治疗转折点,这是心的治疗力量。
事实上,佛教徒相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我们的真性中,我们曾都是佛。不过,我们的佛性却被源自我执的业力所遮蔽了,就好像太阳被云遮住一般。一切众生的真性都是同样圆满的,我们知道,当我们的心自然、放松,并从使我们懊恼的心理或情绪压力和情境解脱时,我们就会经验到安宁,这证明无杂染的心性是安宁的、不痛苦的,虽然真性就在我们心中的这种智慧被烦恼所遮蔽了,但它仍然是圆满清静的。安详就在我们自身之内,我们不必往外寻找。佛性就是觉悟,就是“无我”,它是全体的、永恒的、普遍的安详、开放、无我、一体和喜悦。觉悟的心,其实并非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么遥不可及,开放性就在我们的内心之中,虽然我们也许无法随时认出它。在生命中的某些重要时刻,或甚至日常生活中的惊鸿一瞥,都可以经验到它,而非一定等到接近死亡。
二、平静的获得途径与方式
正如刚才所及,心的真正性质是安详,借着学习如何放下不必要的忧虑和痛苦,我们让喜悦有机会闪耀。它完全决定于我们的心,佛教徒相信,情绪是可以转化的,喜悦不仅唾手可得,更是我们的权利,我们不应让忧虑宰制。“放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方式,并非某个宗教或哲学所特有的殊异态度。
有些人认为,佛教是那些为达到快乐境界而离群索居的人的宗教,这完全不是对佛教的正确描绘,佛教徒是全心全力投入生命的。我们可以采取务实的策略,来处理表面上似乎是完全负面的问题。如果我们处在痛苦的情境下,就必须承认它,与它和解,并且这么想:有点糟糕,却还好。如果我们不歇斯底里地面对这个情境的话,就不会做负面的联想,它的冲击将慢慢减小,因为生命中的一切遭遇都是无常的,迟早总会过去。佛教认为,究实而言,情绪既非善也非恶,我们必须接受并欢迎我们的一切感觉。同时,我们不可以让狂乱或毁灭性的情绪所控制。如果我们很容易产生贪爱、执着、混乱或仇恨,最好想象“我该做些什么”而非“我要做些什么”,必须让心指导我们的情绪。
如果依靠身外物作为满足的最终来源,我们将会觉得自己好像乘坐在满意和失意的云霄飞车上。执着使我们变成苦乐变化无常的轮回之轮的牺牲品。当我们放下自我,并发现真是安详的中心是,我们就会恍然大悟:并没有那么必要执着善和恶,苦和乐,彼或此,“我”和“他们”的概念,留意我们自己和他人的真正需要,是发现和平的途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经常涉入世间。挣扎不一定是坏事,我们可以学习把生命中的挣扎看成是有趣的挑战,不过我们必须承认,在追求任何目标的时候,不管追求的是世俗的或精神的目标,执着将耗尽我们的一切精力,把我们困在自私之中,当我们知道生活的真正需要,就比较容易产生平衡的生活。
虽然我们也许会说:我想要安详和强壮,但我们真正看重的——并得到回报的——却是野心、进取,借此去获得我们的物质需求,而非滋养我们内在力量的身心平衡或宁静。虽然我们声称工作时为了拥有一个快乐的家,我们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却多于跟家人营造家庭生活。
我们像蜜蜂般活着,蜜蜂把全部生命都花在采蜜上,最后却把蜜拱手给了别人,享受不到自己辛苦一生的果实。我们把赚得的钱——以及它所买来的虚张声势的生活方式——看得比工作目标还重要,没有考虑到工作是否对我们自己和别人有益。我们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来赚钱,到头来却借着喝酒来纾缓工作压力,甚至罹患各种溃疡,金钱已经变成许多人的主人、意义和终极目标。
必须有所舍,才能有所得。我们怎么能够为了体验充满问题的生命,而丧失宝贵的、安宁的中心与快乐的生活?在现代世界里,不仅升斗小民,甚至许多精神大师,都觉得被迫去追求现代的物质文化。东杜活佛认为,并不是由此而让我们可以或必须忽略现代生活的体系。基本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我们是无法活下去的;我们必须务实并尊重大众的观点,这是很重要的。但我们必须如实地观照每一件事情。我们应该了解我们是谁,我们站在哪里,真正有价值的是什么,如何活在世界上。
禅修的目标在强化我们的心灵,如果想从中获得利益,必须一开始就以毫无成见的心态去听闻教法。信仰是强有力的治疗剂,只要打开我们的心灵,就可以惊异地发现我们内心的力量竟然如此强大。
练心可以发展精神的温馨,指导我们得到更开放而有弹性的觉醒;另一个重要的素质就是恭敬,这是任何宗教修持所必须的,但也不需要以宗教的意义来看待它。对于喜欢世俗角度的人来说,恭敬知识表示内在智慧的培养,以及对于我们自己、别人和整个世界的高度欣赏。值得注意的是,慈悲是一种特殊的治疗工作,当我们把自己延伸到别人身上时,自我的僵硬性就开始软化了。虽然修行的终极目标是解脱对于心外物的依赖,但佛教认为参与世间是真实之道的正面修持方式。所谓参与世间,包括服务别人,创立帮助别人的组织或机构,提供保护、布施、祷告,给予尊敬。当我们学会如何欣赏和尊敬周遭的每一个人时,即使是生命中微不足道的社会遭遇,都可以具有强大的利益。
三、佛教内心平静修炼与茶艺研习相一致的方式
(一)专注
从事任何精神训练或心理活动,都必须专注。学习如何专注,可以让我们的心坚强、清明而平静。专注可以保护我们的内在智慧,就像蜡烛的火焰受到庇护,不被风吹熄一般。对于佛教徒而言,专注在具有精神意义的对象上,可产生正面的能量、加持和善业。加强专注的佛教训练包括两个方法:向内和向外。发展专注的第一步,就是把我们的散乱的心安定下来。
(二)融合为一
借着让我们自己呈现在当下的时刻,我们的分别心和敏感性的围墙将立即染化,或一起褪失,我们的心意和感情将打开,我们的起将流动。
(三)正念
学习活在当下是一种伟大而强有力的技巧,不管我们做什么,都对我们有帮助。活在此时此地,放松而专注于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活泼而健康的存在。在佛教中,觉察到当下所发生的一切,称为“正念”。
在日常生活中,正念就是一颗警觉的心,它毫不散乱地觉察到正在发生的每一个层面,以及应该做些什么。在禅修中,正念就是把我们完全专注在呼吸或任何其他法门上。
正念就是全神贯注在当下,不忧虑过去或未来。我们总是杞人忧天,不断想到明天可能会有什么事情降临到头上,不能一次只处理一天的事情,等于向未来预支烦恼。
佛教所强调的就是当前一刻。我们可以引导自己的心活在当下这一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坚定地建立一种习惯,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目前正在做的事情上。不管做什么,我们都必须刻意摆脱其他的观念、感觉和活动,让自己专注在目前所做的事情上。
保持正念,并不表示要情绪紧绷或搅动一大堆概念,以便观察我们正在想或做的事情。反之,心要放松而宁静,因此可以十分敏锐地觉察到每一件事情的本来面目,丝毫没有概念和情绪的挣扎。不过,当我们注意到我们的心散乱时,就必须温柔而坚定地把自己待会当下以及正在做的事情上。
正念的果实,就是在一切混乱和困难中都能提供保护。
有了正念和觉醒,我们将学会如何视情况需要,保持耐心或采取行动,耐心因而会变成一种转化的能量。
安住在放松和开阔的氛围中,可以让我们当下就活在正念和觉醒之中。我们的心将变得越来越稳定,不再像过去一般总是碎裂成散乱的思想,并疯狂地追逐过去或未来。不久以后,我们的专注将进步,并发现比较容易禅修。学习如何享受和活在当下,可以导向开放和忘掉一切时间,保持正念就可以让我们发现内心的安详。
保持平衡和正面,常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一定要坚决不让我们的心把问题看成是负面的。如果我们只能够负面地看着问题,解决之道就是让其他的事情占据我们的心,诸如喝茶、阅读、整理花园、油漆,或自然、艺术、音乐之美。
只要能善加利用情境,我们的心就会变得比以前强壮。当我们学会笑我们自己的问题时,当我们学会欣赏自己时,不把问题看成负面,我们就可以正面地面对一切。正面的思考是我们必须培养的好习惯,从而让我们在生活中感到快乐。
由此可见,佛教一切宗教所共通的止观修习,是大家常用并经过证明的方法,其最终目标是开放和无我——解脱由执着自我所产生的痛苦。同时,这些修习也可以导致更高的开悟,也能利益任何根器和具备任何修行工夫的人们。
其中,止是心的安定,一如的方法,是进入开放性之前对泥水的滤清,并且专注在一个对象上,不踌躇、不动摇,就是止的练习;观是觉察和一如,具有开放性,超越概念,在“自我”和经验对象之间没有分离,并且如实地经验任何观想目标的真正性质就是观的训练。练习观禅可以让我们在一切现象生起和消失时,看到它们的无常性和无我性。此一体悟,可以把心理幻想和情绪构拟的面纱,从一切万物真实本性的面貌上揭去,根源于执着自我的贪欢或嗔苦,将当下像水中影一般消解。
恭敬心就像太阳一样,可以融化我们对于自我的执着,让我们的真性照耀世界。如果没有信赖或恭敬心,即使佛陀本人站在我们面前,我们也几乎得不到任何助益,因为唯一关系到我们精神成长的心远未做好准备。
慈悲可以开放我们闭塞、僵硬的心。它能够平静我们狂野的脾气,转化我们阴沉、堕落、负面的性情。它带引我们离开黑暗——由自私和挫败所创造的隐形监狱——走入光明。透过对别人的慈悲,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的中心,不再吸干每一个人以饲哺我们狂野的自我,透过慈悲我们可以发现安详。
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抱有健康的爱,照顾我们的真正需要和福祉,当喜悦在我们之中升起时欢迎它。我们必须欣赏身边的人,照顾他们,切身去体验热心的态度,而非只是没有付诸行动的语言或模糊的感觉。渐渐地,我们就能够扩展我们的慈悲修行。
慈悲并不表示忧虑,慈悲是心胸开阔的智慧和开怀,从而打破将我们与别人分隔的壁垒;而忧虑是根源于执着,削弱我们帮助别人的力量和能力。
当我们的慈悲增长时,就比较容易放下我们不断在分别的心。在慈悲的开放中,我们也可以转化混乱为清静见,这是心的本初智慧。记住:你可以把任何慈悲的感觉和能量带入日常生活中,这是我们永远可以得到的加持。欢迎生命带给你的一切——那全都是悟道真性的机会,并且把苦厄当成是带来 启发和觉察——人生的最高目标——的正面力量。
只要我们还可能会有痛苦,禅修就可以深化和强化我们,当我们体悟到开放的性质时,禅修就融入日常生活中。禅修或心灵平静的修炼在于,最终获取我们自己的安详、开放的性质,让我们得以透过那种安详和开放接触到一切。

- 9月15日“福泉山顶泡茶品茗欢 ...
- 2019年4月茶食面点系列(八 ...
- 3月31日春山纪之著名专家沈红 ...
- 2019年4月咖啡萃取与品鉴系 ...
- 2019年3月茶食面点系列(六 ...


- 春山纪与宁波慈舍美学民宿建立战 ...
- 春山纪与宁波第二空间建立战略合 ...
- 春山纪与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 ...
- 春山纪与奉化布袋茶厂茶叶专业合 ...
- 春山纪与宁波象山半岛仙茗茶业发 ...

- 8月4日洪塘消防中队体验活动圆 ...
- 7月1日走近天台县紫凝山九凝飞 ...
- 5月27日宁海一市摘枇杷感受农 ...
- 11月12日走近茶园了解制茶工 ...
- 10月1日奉化雨易山房茶文化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