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影响近代世界重构的因子:嗜好、开拓与帝国
茶——影响近代世界重构的因子:嗜好、开拓与帝国
初晓恒博士 国家高级茶艺师
在初中时代,我曾经学会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但大多是简单地事件概述和评价,对于中国和世界近代中所发生的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原因存在很多的模糊性,也由于年纪和阅历的缘故,单纯地觉得对自己来说那是一个久远的,发生并已经结束的事情,所以更多地是为了考试而记忆,并没有深入探索。
随着年纪的增长,从前不太喜欢的历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艺术等却成为了我阅读的最爱,虽然也是一知半解,但是却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也许在内心里希望寻找一个时代和人类之所以成为自身之谜吧,这些学科和研究仿佛是人类的记忆和记载,阅读过程可以呈现出“我是谁,又将向何处去”,更多的也许源自我对知识本身存在比较多的好奇和兴趣,对于我来说那是一件有趣的游戏,所以近来更能去静下来看看新版的《三国》、《水浒传》,以及看看电视中的国际时事和军事分析,我想也许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所谓的“事件”本身的意义,以及对自己人生认识的价值,因而对待喜怒哀乐也有着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看法,也更粗浅地体会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境界。以前,曾经有一度我会迷茫阅读本身的价值,但是现在我明白了——阅读可以无形地在内心中构建出我们自己独特的世界,而那个世界本身也可以构建出我们自身在与他人、周遭社会与世界互动中的价值以及位置,至少它可以成为我们自身重要的心灵栖息的所在,温暖支撑自己,以及身边的人。
很有幸这两天我看了一本英国人罗伊·莫克塞姆的著作《茶:嗜好、开拓与帝国》(毕小青译,三联书社出版2010年第一版),当我翻看书到20多页的时候,这本书就舍不得放下,一口气翻看完了。大体翻看一遍后,真是颇为感慨,对于曾经的历史知识和认识需要重新整理,并且也感叹存在我们身边平常的茶叶,却足足影响和改变了整个近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可能和状况,以及一个国家的经济、法律、文化、道德秩序,甚至国家间关系变化等。有些人和事物的存在必定对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影响,我不知道这是否是茶叶存在所承载的历史宿命,但我能从这本书中分明能清晰地感受到,曾经认为微不足道的茶叶本身所酝酿的无形力量,也从内心中敬畏这种影响力,同时也深深地好奇——是什么赋予了它如此大的吸引力,以及茶叶为什么能成为世界饮料?
下面,我将和朋友们一起分享本书一些主要内容:
一、茶在欧洲的传播
茶在中国成为普通饮料之后又过了许多个世纪才被传到欧洲,据我们所知,在欧洲最早提到茶这种饮料是1559年在威尼斯出版的一本名叫《航海与旅行》的书。该书的作者奇安姆巴提斯·拉谬西欧叙述一位波斯人告诉他的有关“chai catai“(中国茶)的故事:大体介绍其神奇的有助身体健康的表现和使用方法。
在16世纪的后几十年中,其他几次对茶叶的简要提及出自从东方回来的欧洲人,其中多数是在东方从事贸易和传教的葡萄牙人,一位名叫扬·胡伊根·范林斯索顿的荷兰人最早激发了人们将茶叶运输到欧洲的想法。
他在1595年出版了《旅行杂谈》一书,并在三年后出版了该书的英译本。在书中他描述了位于东方的一个辽阔的葡萄牙移民地的帝国,提供了详细的地图,并介绍了那里的各种令人惊叹的东西。荷兰人和其他国家的人也跟着葡萄牙人来到了东方。在范林思索顿提到的物品中,有一种在中国恶化日本称为“朝那”的东西:他们饮用一种装在壶中用热水冲泡的饮料,不管在冬天还是夏天,他们都喝这种滚烫的饮料。
1596年,荷兰人开始在爪哇开展贸易。出了当地的产品外,他们还将来自中国和日本的物品运回欧洲。大约在1606年,第一批茶叶被运到荷兰。尽管在更早的时候可能就有一些人——尤其是葡萄牙人——曾经从东方带回过茶叶的样品,但这被认为是茶叶第一次作为商品被进口欧洲。
在随后的20年间,荷兰在与东方的贸易中处于统治地位,因而荷兰也成为欧洲最早喝茶的国家。不过由于价格昂贵,茶叶只是有钱人的专用品。不久以后,饮茶被传到临近国家的时尚圈中以及有着独立贸易网的葡萄牙。在法国,直到1650年路易八世的首席大臣马扎林主教养成喝茶的习惯后,茶才在这个国家变得非常流行。后来的路易十四也有饮茶的癖好,他的茶壶是用黄金制成的。
英国人对茶的接受过程非常缓慢。在17世纪50年代前,我们没有任何使用茶的记载。最早表明日期的有关茶的记载是1658年9月23日在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的一则广告:
为所有医师所认可的极佳的中国饮品。中国人称之茶,而其他国家的人则称之为tay或者tee。位于伦敦皇家交易所附近的斯维汀斯——润茨街上的“苏丹王妃”咖啡馆有售。
伦敦的第一家咖啡厅开设于1662年,到50年代末还只有少数几家;到17世纪末发展到了几百家——至少人口中每1000人就拥有一家咖啡馆。它们是男人们谈生意和讨论政治的场所。最初它们只卖咖啡,后来增加了巧克力和茶这两种饮料。没人知道最早的茶叶来自哪里——也许来自欧洲大陆,也许是有人从东方带来的。
哪些咖啡店似乎也提供外卖服务。塞谬尔·佩皮斯于1660年9月25日在他的日记中写道:随后,我让人买回了一杯我从前从未饮过的茶(一种中国饮料)。曾经在酒馆和咖啡馆里消磨了大量时间的佩皮斯却在此前从没有喝过茶,这说明直到1660年茶在英国仍然是一种罕见的东西。
最终使那位把茶作为嫁妆的凯瑟琳·布拉甘扎使饮茶变成了宫廷的一种时尚。随后饮茶的习惯又从宫廷传播到了时髦的上流社会,最初只有富人才享用得起,到了后来才成为中产阶级的饮品。
17世纪下半叶,英国的茶叶进口量还很小。东印度公司通过“燃烧蜡烛”的方式拍卖它的茶叶。在拍卖前先点燃一支蜡烛,然后开始竞拍,在蜡烛被燃烧一英寸的时候所报的最高价格即为成交价格。由于茶叶市场交替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茶叶的拍卖价格也会随之出现很大的波动。
茶叶的销售受到税收方式的约束,茶叶的零售价当然会受到茶叶拍卖价格和税率波动以及茶叶质量的影响,即便如此,当时尝试过喝茶的人很可能要比人们根据其高价格所预计的药多,这是因为茶出了被作为一种饮料出售外,也被作为一种药品出售。
到了1699年,约翰·奥文顿已经这样描述茶了:近年来饮茶变得如此盛行,以至于它既受到学者的青睐,也受到工匠的喜爱:既出现在宫廷的盛宴上,也出现在公共娱乐场所。尽管如此,17世纪最后一年英国全年茶叶进口总量仅为13082磅,这表明当时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
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我们很难猜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只有荷兰人能够达到接近他们的程度。茶在法国等国家也曾经风靡一时,但很快又为咖啡和葡萄酒所取代。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曾经说过,茶叶只有在那些不生产葡萄酒的国家才能够真正受到人们的喜爱。
当时许多英国人想喝茶,但又苦价格过高,东印度公司对茶叶进口的垄断以及政府所收取的极高的税收,使得茶叶的价格极为昂贵。公众的购买力使得大规模的走私和掺假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在18世纪上半叶,茶叶走私非常猖獗,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走私者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因为后者希望得到茶叶和其他物品而又不愿意支付他们认为极为苛刻的税款。
这些茶叶最初多数是由法国、荷兰、瑞典或者丹麦的公司运进欧洲,其中很多事通过海峡群岛和曼岛转运到英国,并且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东印度公司自己的船员通过公司的商船带进英国的。他们在归国的途中将这些货物转卖给走私者。走私茶叶的另一个来源是为了获得退税而从英国出口到其他国家的茶叶,这些茶叶在出口之后又被走私者进口到了英国。
18世纪中叶,茶叶税的降低和由于一系列战争所造成的欧洲大陆茶叶的短缺似乎抑制了茶叶的走私活动,但是随后走私活动又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尝试饮茶并且养成了嗜好,从而导致了对茶叶需求量的剧增,而超出大众购买能力的税后茶叶则根本无法满足这一需求。这像任何一个受到社会广泛认同并且有巨大利润的非法行业一样,茶叶走私很快就被黑社会所操纵,虽然仍有一些单独的走私者在活动,但是主要的茶叶走私活动都是以海关官员所称的“新模式”进行的。
除了走私之外,人们对廉价茶叶的需求还导致了掺假。从某种程度上说,走私和掺假是密不可分的,对茶叶掺假的手段包括在茶叶中掺入其他植物的叶子或者已经冲泡过的茶叶。
媒体对掺假茶的曝光,以及公众对掺假茶尤其是掺假绿茶中所使用的有毒铜化物染色剂的可以理解的担心,似乎导致了茶叶消费从绿茶向红茶的转变。当茶叶在17世纪中叶被引入英国的时候,当时进口的大多数都是绿茶。到18世纪末,虽然绿茶仍然很受欢迎,但是红茶的销量已经微超过了绿茶。
随着红茶的日益流行,人们又开始养成了在茶中加入牛奶的习惯,这种做法开始于17世纪。塞维涅侯爵夫人是较早采用这种方法的法国人。但是直到18世纪在茶中加奶的做法才得到普及。
英国人一开始就养成在茶中加糖的习惯。中国人从来不在茶中加糖,而西藏然则在茶中加盐。在印度,糖早在好几百年前就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因此印度人的茶是加糖的,由于茶叶最初是经由印度西部的苏拉特港从中国进口到英国的,因此很可能是印度人的饮茶方式对英国船员产生了影响,而后者又对国内的英国人产生了影响。
在整个18世纪以及19世纪上半叶,人们一直在就饮茶对健康有益还是有害这个问题进行激烈的辩论。
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仍然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咖啡馆是男人们的专利,毫无疑问,一些男人会从咖啡馆带回一些茶叶供其家人享用。但是在17世纪,中产阶级中饮茶的主要还是男人,但是在上层阶级中情况就不同了,因为有凯瑟琳带入英国的茶道已经在上层社会中扎下了根。但是真正使妇女加入到大众茶叶消费潮流之中的却是18世纪茶园的出现。
茶叶的零售和批发是从咖啡馆发展而来的,东印度公司经常在咖啡馆举行拍卖。咖啡馆通常会通过经纪人购买茶叶,将其中的一部分留做自己使用,另一部分则卖给他们的顾客。他们还会向外地的咖啡馆、药店和女帽店供货——在18世纪中叶之前,零售茶叶的不是食品杂货店,而是药店和女帽店。
1784年《抵代税法》大幅度降低了茶叶税,从而结束了严重的茶叶走私现象。
18世纪下半叶,零售茶叶的业务被从药店转移到了食品杂货店,这反映了茶的角色从药品要饮料的转变。
在18世纪90年代,弗里德里克·莫顿·伊登位写一本书名为《穷人的状况》而对英国各地开展了实地调查,他详细地记录了全国各地穷人的饮食状况,从他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很多穷人都定期购买茶叶和食糖。到了18世纪末,对于整个英国人民——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来说,茶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在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茶叶在北美洲英国殖民地的消费量也非常之大。茶叶最初被和来人带到了新阿姆斯特丹——也就是后来的纽约,并且很快就在那里成为一种流行的饮品,而在那个时候它在伦敦还没有站稳脚跟呢,美国东海岸一些州的居民也养成了饮茶的习惯。18世纪上半叶,英国政府禁止东印度公司向美洲出口茶叶,它的茶叶必须在伦敦拍卖,然后再由伦敦商人运输到美国,由于税费昂贵,其价格也非常高昂。英国先后发布了《茶叶法》1773年,《印花税法》1776年,《强制法》最终导致了波士顿茶叶事件,以及推动了美国独立运动,并且这场战争在1775年以美国独立告终。
尽管失去了美洲市场,但是东印度公司的茶叶生意却越来越兴旺,18世纪末英国茶叶消费量的增长十分惊人。在18世纪的第一年,英国茶叶的消费量即使加上走私茶叶,也不到10万磅,而到了该世纪最后一年,增长超过200倍。英国茶叶的进口量如此之大,以至于人们开始担心没有足够的银子从中国人那里购买茶叶了。
二、为获取中国茶叶而发动的鸦片战争
中国人有许多关于饮茶起源的传说,但很难有确证支持茶叶最初的来源,并且对于我们中国来说,那就是在中国早期的历史上并没有“茶”这个汉字,而只有“荼”这个既可以指茶,也可以指由其他植物冲泡的饮料的汉字。直到公元3世纪才出现了“茶”这个在形体上与“荼”非常相似的汉字。但是很明显,中国人开始饮茶的时间要远远早于这个时期。
早期有关茶叶使用的记录主要描述了茶叶作为一种药物在缓解消化或神经系统症状方面的特性,还有的文献提到了它作为兴奋剂的作用。在公元第一个千年的较早的几个世纪,才逐渐出现了有关茶被用作饮料的记载。第一位详细描述作为饮料的茶叶的种植、加工和泡制的人是公元3世纪的张仪,他介绍了四川和湖北的茶叶种植情况。在那里,茶农从经过修剪的齐腰高的茶树上采摘茶叶。茶叶被压成茶饼,张仪还介绍了泡茶的方法。正是在茶叶由一种苦药转化成一种可口的饮料之后,其消费量在公元5-6世纪才有了很大的增长,张仪还介绍了茶叶的其他一些功效:饮茶可以醒酒,并保持头脑清醒。
人们在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的几个坟墓中都发现了茶叶。在其中一个墓穴中有一个上面清楚地刻着“茶”字的青瓷容器。齐武帝(479-502年)在他的遗诏中要求人们在祭奠他的时候供奉茶叶。至今有些中国人仍然保留着用茶叶作为死者的陪葬品的习俗:他们用红纸包裹着一些茶叶放在死者的嘴唇中间。
茶在唐朝(618-906年)成为中国无可争议的国饮。在这个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奢侈品的消费量在增加,帝国的疆域在扩大,对外贸易非常活跃。教育和科学事业欣欣向荣,在数学、天文、医学和印刷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诗歌和绘画盛行,许多中国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黄金时代。
到了这个时候,王公贵族们早已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而这个习惯很快就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交通状况的改善是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在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中运输各种物品。茶叶在中国各地流通,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新的茶叶消费地区开辟了茶叶种植园。人们发现,如果将茶叶蒸了之后再压成饼茶的话,就可以去除其令人不愉快的“青涩”味道,另外在茶叶的压饼、穿孔和烘烤方法上也有了改进。经过压缩的茶饼不易变质,并且非常方便运输,因此深受居住在中国疆域之外的游牧民族的喜爱。
饮茶习惯在社会上普及之后,有钱人不可避免第会去寻找“高品味”的茶叶。人们在奢侈品方面总是有一种物以稀为贵的心理。因此,生长在高纬度地区的茶叶由于种植困难、产量低而获得了高贵的地位。生长在高纬度地区的茶叶毫无疑问味道会更加清雅,但是有些好事者养成了专门到最偏僻、最人迹罕至的地方去寻找茶叶的癖好(这种对几乎无法获得的品种的渴求是中国茶叶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一个主旋律),茶的质量和价格能够显示一个人的身份。茶叶的泡制方法变得极为复杂,在煮茶所用的水、炭、茶壶和茶杯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讲究,在这方面出现任何错误都是很丢面子的事情。在宫廷中饮茶成为一种仪式,为了确保整个过程符合礼仪,皇帝和大臣们还专门聘请了“茶师”。
中国最著名的茶叶权威是出生在公元8世纪30年代,死于公元804年的陆羽。他所著作的《茶经》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对煮茶和饮茶过程的充满诗意和敬意的描述。
地方官员向皇宫进贡茶叶的做法也是在唐朝的时候开始的。到了8世纪末,一共有3万人为了满足皇宫的需求而专门从事这种茶叶的种植和加工工作。唐代诗人卢仝是另一名对中国茶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物。
唐代之后的宋代(960-1279年)是一个在文学和诗歌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时代,出现了许多有关品茶的故事和诗。宋代的泡茶方法——使用碾碎的茶叶并在倒出之前搅一下——后来成为日本茶道的基础。虽然茶最初在9世纪就传入日本,但是直到12世纪,在一些日本禅宗学者重新将其从中国引入之后,茶才在这个国家扎下了根。在茶叶使人保持清醒的功效与日本人长时间打坐的愿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泡茶方法的最后一次大的变化发生在明朝(1368-1644年)。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国茶叶首次传入西方。在明朝,人们是使用精美的瓷器,并且从此以后瓷器成为中国以及后来西方的人们通常所使用的茶具,大量的中国瓷器随着茶叶一起被运送到 。当茶叶传入西方的时候,中国各地已经普遍使用松散的茶叶了,这也是西方所效仿的泡茶方法。
明朝人的另一项主要创新就是红茶,在明代之前似乎没有关于红茶的记录,究竟最初人们如何以及为什么制作红茶,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但是这种茶很受居住在长城以北地区的民族的喜爱,汉人用茶与这些民族交换马匹的贸易早在唐朝就开始了,而到了明朝交易量大大增加。最初出口到西方的茶叶是绿茶,但是红茶含快就被传入西方,并且最终主导了西方人的品味。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茶叶这种注定会在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作物,却偏偏是在明朝这个使中国人变得闭关自守的朝代开始从中国出口到西方的。在明朝,中国确信自己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都要优越,因此他们决定将自己与任何国外的东西隔绝开来。中国人与西方的直接贸易逐渐减少,并且在1521年宣布这种贸易为非法。茶叶贸易必须通过一些中间人——日本人、朝鲜人和欧洲人——来进行,以免使中国人受到玷污。
截止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几乎所有茶叶都来自中国。英国人是一个了不起的贸易民族,特别善于利用自己所生产或买卖的东西去换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但是中国人几乎不需要从英国人那里获得任何东西,他们确信自己生产的东西比英国人试图卖给他们的任何东西都要好。他们只对白银感兴趣。这给英国人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为出口如此大量的白银会使英国货币贬值。中国人对棉花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中国越来越多的土地都被用来种植利润丰厚的茶叶,以至于他们不得不减少棉花的种植。而印度则生产棉花。因此,控制着印度的东印度公司得以用棉花交换白银,然后再用白银购买茶叶。然而中国人对棉花的需求量远远低于英国人对茶叶的需求量。对于英国人,尤其是东印度公司来说非常幸运地是,中国人对另一种商品——鸦片——的需求量正在日益上升。而印度则生产鸦片。
至于中国人为什么偏爱印度鸦片,这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就像其他消费商品一样,这很可能只是一个习惯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心理问题——人们总是希望继续享受过去经历过的快乐。可以肯定的是,在印度,人们一直在努力生产一种中国人所能接受的鸦片。
在18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中国皇帝注意到了两个令人担忧的新情况:首先,肆无忌惮地吸食鸦片的现象已经蔓延到了京城;其次,虽然 只是作为药物进口的,但是每年进口到中国的鸦片总量已上升到了4000箱,购买这些鸦片所花费的白银总额已经影响到了收支平衡,中国皇帝于1776年禁止了一切白银出口和鸦片进口。
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最初是由葡萄牙人开始的,第一艘英国商船于1637年来到广州,但是直到1699年英国人才得以开始常规贸易并建立了一个工厂。当时的中国人拒绝与任何不愿意俯首称臣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外国商人必须通过一个叫做“公行”的受到中国政府监管的中国商人行会组织开展贸易活动。
随着滥用鸦片的现象日益严重,人们纷纷向在北京的中国皇帝提供各种对策,1838年的最后一天,这一强硬政策的主要倡导者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对鸦片“斩草除根”。外国人在相互协商之后同意交出1056箱鸦片,以表示一种姿态,但对于林则徐来说这是不够的。在涉及如此之多钱的情况下,英国人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派出远征军。英国政府坚持其派遣远征军的目的是保护自由贸易,而不是强行销售鸦片,这个观点在议会上站了上风,并获准发动战争。
中国人完全低估了英国战争机器的效率,由于与外部世界隔绝,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落后,士兵训练不足,官员对世界政治风云变换不清晰,导致抗击侵略的失败。1840年6月,英国人在澳门沿海聚集了一只由蒸汽轮船、装载了4000年士兵的运输船和16艘战舰组成的舰队,英国人轻而易举地攻下了舟山,舰队继续北上,到达了离北京160公里的塘沽。中国人担心英国人攻打北京,因此同意谈判1842年8月29日签署了《南京条约》,中国开放了广州、厦门、宁波、福州和上海这五个港口城市给英国人贸易和居住。1856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英国远征军攻打了广州并继续北上。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使中国进一步丧失主权。1860年,英国人和法国人组织了一支更为强大的远征军到了中国,后来签署了《北京条约》。值得注意的是,在19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中国茶叶的出口并没有受到战争和动乱的影响。伦敦的茶叶价格可能会随着来自中国的消息的变化而发生波动,但是茶叶仍然源源不断地被运动英国。
鸦片和茶叶的互换贸易对中国来说是一场灾难。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满清政府向他们所痛恨的外国人卑躬屈膝,由此产生的影响一支延续到近代中国社会。
尽管在中英之间发生了多次战争,英国从中国进口茶叶的数量却在急剧增长。这些茶叶大多数并不是出自茶叶种植园,而是由茶农在小块土地上生产的,由于茶叶的需求量巨大,因此人们追求的往往是数量,而不是质量。茶叶采摘过滥,远远超过了一芽二叶的标准。由于过度采摘,茶树遭到了破坏。在茶叶加工的过程中也存在粗制滥造的现象,而且掺假也非常普遍,在几十年中,中国的茶农和商人的收入颇为丰富,但是他们却丧失了与其在其他国家新出现的茶叶种植园进行竞争的能力。
三、维多利亚时代的产业:印度
从第一次进口茶叶开始到1834年,东印度公司就一直垄断者中国和英国之间的茶叶贸易,并且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是东印度公司的主要活动还是在印度,该脑梗死在印度从事其主要的业务活动,而且后来其地位从一个贸易公司转变为这个国家的管理机构。在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被修改之后,该公司失去了对中国和英国之间的贸易的垄断地位。与此同时,在英国有人对中国出口的可靠性也产生了怀疑,其部分原因在于日本不久之前切断了与西方的一切贸易。因此,英国人考虑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种植茶叶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1793年,中国皇帝允许英国特使带走一些茶树种子和茶树,这些茶树很可能没有能够成活,但是一些茶树种子成功地在加尔各答的植物园中生根发芽了。这些绝不是最早被带出中国的茶树,当然在日本有很多茶叶种植园,似乎在17世纪的时候就有一些茶树被带到了荷兰,但是它们是从日本带过去的。现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伟大的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最终于1763年得到一颗茶树,这也是欧洲的第一课茶树,而其他茶树这被种植在热带国家,包括爪哇、圣海丽娜和巴西——它们似乎在那里生长的很好。
东印度公司的管理层从一开始就曾讨论过在印度种植茶树的问题。1778年,伴随着库克来到中国的著名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爵士认为,红茶可以在印度北部的部分地区成功地种植。在东印度公司丧失了对中国贸易的垄断之后,1834年英国成立了一个茶叶委员会,负责调查引进中国茶树和茶树种子的可能性,在印度选择适合种植中国茶树的地区,并开展试验性种植。
在茶叶委员会于1834年成立之前,有关印度可能生长有本地茶树的传言就已经存在好几年了,并注意到阿萨姆人有饮茶的习惯。东印度公司于1826年吞并了阿萨姆地区。C·A·布鲁斯也许是印度的茶叶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任务,另一名英国军人查尔顿上尉也在阿萨姆地区发现了茶树,随后在上述两个人之间究竟是谁“发现”了印度茶树这一问题发生了很大的争议。至于加尔各答的植物园总监、东印度公司的植物学家沃利克博士为什么那么不愿意承认阿萨姆生长有茶树这一事实,这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茶树的原产地究竟在哪里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中国和印度都声称是茶树的原产地,还有人提出茶树原产于东南亚的其他一些国家。在未来,古植物学家通过分析土壤样本中的古代花粉也许可以对这一问题作出定论。到目前为止这方面最具确定性的研究,似乎是由英国皇家植物园的罗伯特·西利在1958年作出的。在其著作《对山茶属分类的修正》中,他确认了两个主要的茶树种类:中国茶树和阿萨姆茶树。
茶叶委员会的科学家们认为,阿萨姆在地貌、植被、气温和湿度等方面的条件都与中国的产茶地区相似。事实上,阿萨姆地区比中国的产茶地区更靠近热带,降水量也更大,而这些差异对阿萨姆茶树来说是有益的。这几个科学家还正确的强调,应该选择土壤排水性好的地区种植茶树。
在看到如此乐观的收益估计和伦敦拍卖的成功之后,英国商人自然不肯放过这个看上去像是千载难逢的挣钱机会,伦敦的风险资本家立刻就行动起来,他们并不是首先提出在阿萨姆建立茶叶公司的人。在此之前,在加尔各答已经有人建议成立一个孟加拉茶叶公司,以接手东印度公司的资产,并在阿萨姆开展茶叶种植。到了1859年,出了阿萨姆公司和乔尔豪特茶叶公司外,在阿萨姆还有另外50个茶叶种植园。
大吉岭是印度境内另一个早期种植茶叶的地区。由于这一地区适合种植茶叶的土地有限,因此它从来就没有能够大量生产茶叶。但是那里生产的茶叶的质量确是上乘的,最终大吉岭茶叶成为衡量其他优质红茶的一个标准。
茶叶种植由阿萨姆向其他地区扩展的过程非常缓慢。事实证明,阿萨姆本地的茶树远比从中国19世纪30年代带来的茶树更加适应当地的条件。在阿萨姆,这些本地茶树逐渐取代了中国茶树,但在此之前,在这两种茶树之间已经发生了有害的异化传粉,其结果是产生了杂交茶树。在阿萨姆以外的地区,在那里中国茶树生长地比较好,因此东印度公司准备从中国再引进更多新的品质优良的茶树。
到了1860年,人们认识到在印度种植茶叶是有利可图的,于是出现了抢购茶叶股份和茶叶种植土地的狂潮。
在早期,糟糕的道路情况和分散的种植园布局意味着欧洲的种植园主之间很少有社交活动。阿萨姆公司在某些地区可能有六个左右相邻的种植园主。他们中的一些人于1881年成立了阿萨姆的第一个俱乐部——哈提-普提台球俱乐部,但是俱乐部的许多成员居住在与其他成员相隔许多公里之遥的孤立的种植园中。
到了1900年,在阿萨姆的丛林中已经种植了超过80平方公里的茶园,几乎所有这些茶树都是在短短40年里的时间内种植的——为此几个英国种植园主和几十万印度苦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印度人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四、维多利亚时代的产业:锡兰
到19世纪末,对于印度茶叶来说,最大的竞争不是来自中国,而是锡兰。为了了解锡兰茶叶的发展历史,必须首先要回顾咖啡在锡兰发展的历史,因为锡兰的产茶业是在咖啡业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锡兰它于1972年改名为斯里兰卡,它的居民大多数是最初来自印度的移民后代。
在18世纪,英国人巩固了他们在印度的力量,并且扩大了海军。由于锡兰离印度非常近,因此英国人垂涎这个岛屿是迟早的事情。1782年英国人攻占了锡兰东部的重要港口亭可马里,但是这个港口很快又被法国人占领,并且在后来根据1784年的巴黎条约被交回到了荷兰人手中。在欧洲发生的事件最终使英国人得到了他们盼望已久的机会,与英国交战的法国人入侵了荷兰的低地,在印度的英国人提出向在锡兰的荷兰人提供“保护”,没等荷兰人对此作出反应,他们就占领了亭可马里,然后英国人说服一些荷兰的雇佣军倒戈,并与康提国王签订条约,从而取代荷兰人成为这个王国的保护人,并取得了在这个国家的贸易特权,从而取代了荷兰在锡兰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以总部在马德拉斯的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名义进行的,而且成为锡兰新统治者的不是英国政府,而是东印度公司。
在荷兰人统治时期,锡兰主要出于生存经济状态,荷兰人仅仅出口这个岛国的自然资源。他们种植了一些肉桂树,用以补充他们在内地收获的野生肉桂;他们还种植了一些咖啡树,用于补充在那里原有的一些小片的咖啡树林。但是这些种植业规模都很小,而英国人则很快使锡兰从生存经济转变为种植经济,他们通过发展咖啡种植业很快就完成了这一转变。
1869年年初,锡兰发生了咖啡锈斑真菌病,并扩散到了锡兰的所有种植园,到了1880年,锡兰总共有1100平方公里的咖啡园。但是后来这些咖啡园很多都被放弃了,真菌病害已经使咖啡的产量小得失去了经济意义。锡兰的咖啡种植业的衰亡与茶叶种植业的兴起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茶叶逐渐在锡兰站稳了脚跟。茶树在锡兰种植园扩展缓慢,其主要原因是咖啡种植业崩溃所带来的资金问题,另外还有缺乏相关技术和茶树种子的问题。尽管有这些问题,人们仍然继续在原来的咖啡种植园以及新开肯的土地上种植茶树。
在其早期,锡兰的茶叶种植业的情况与印度非常不同,在印度,茶叶种植时由阿萨姆公司推动的,该公司最初对茶叶拥有完全的垄断地位,并且直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仍然在该行业中占有主导地位。阿萨姆公司是一个拥有众多投资者和50万英镑股份资金的有限责任公司,印度的其他茶叶种植园也是由大公司开发的,个体茶叶种植园主所起的作用很小,而锡兰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大多数早期的茶叶种植园都是由原先种植咖啡的小种植园主开发的。
19世纪下半叶印度南方发生了多次的饥荒,这迫使那里的许多居民冒险来到锡兰的种植园,随后在印度发生了更大规模的灾难又为茶叶种植园主带来了更多的劳动力。
五、新的帝国
在20世纪初大英帝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英国的公司控制了世界的茶叶贸易。这些维多利亚产业所产生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回到这个小岛国中。英国的茶叶消费量不断增加,印度和锡兰所生产的茶叶不仅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而且还有1亿磅出售到其他国家。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家外,茶叶都已成为英国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19世纪中叶的禁酒运动对饮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19世纪80年代,随着茶室的出现,茶逐渐取代了咖啡,据传说最早的茶室时加气面包公司在伦敦桥火车站的面包房开设的。期间,最著名的茶室是1894年开业的里昂茶室。最初里昂是卖香烟的商店,后来它开始在大型展览会上提供包括茶在内的饮料。
里昂茶室创立了一种标准。在它的效仿者中,有的更便宜一些,有的更为高档。也许它们中最优雅的一个就是如今仍然在营业的杨柳茶室。最豪华的茶室位于高档的饭店里,所有这些茶室,无论是简单还是豪华,在提供茶水的同时还卖很多其他东西,但是他们最吸引人的还是茶水。
最早销售包装茶叶的是约翰·霍尼曼,他于1826年开始将茶叶装在内部衬有一层锡纸的卫生包装袋中出售。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里昂一直是主导英国茶叶批发和零售的四大品牌之一——另外三个品牌是布鲁克——邦德、合作社和大芙,立顿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品牌,立顿的主要失误在于它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零售店上,但是在其他国家中立顿仍然是一个成功的批发商,目前除了在其祖国之外,立顿的名字在世界各地仍然是著名的茶叶品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英帝国很快就土崩瓦解了。英国人在印度和锡兰建立了大规模的茶叶种植园,英国以及世界的大部分茶叶都来自这些种植园。在这两个国家独立之后,英国人再也不能指望得到那里的茶叶出口的利润了。在印度于1947年独立之后,印度人强烈地感到他们应该控制自己茶叶的拍卖,此后大多数印度生产的茶叶都被送往加尔各答和科钦拍卖。1998年6月29日,伦敦的茶叶经纪人举办了最后一次拍卖,从而结束了这一延续了311年之久的传统仪式。
在20世纪,人们的饮茶习惯和茶叶的营销由于英国人的一项发明——袋泡茶——而得道了彻底的改变。四大茶叶包装公司的广泛而又昂贵的广告宣传似乎使它们占领了几乎整个茶叶市场,只有一种力量能够挑战其统治地位——超级市场。
在1947年独立之前,印度被分割成为两个国家,有一些茶叶种植园位于新成立的巴基斯坦的东部,这一部分于1971年从巴基斯坦分离出去,成为孟加拉国。
六、茶叶在非洲
在锡兰——以及印度在较小的规模上——所发生的情况迫使英国重新考虑其全球的茶叶政策。在19世纪,当中国的茶叶供应变得不可靠的时候,英国人在印度和锡兰建立了茶叶行业,与此类似,在失去了印度和锡兰之后,英国人开始将眼光转向在地球上仍然在他们的控制之下的区域——非洲。
英国人在19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开始在非洲的殖民地尼亚萨兰(现在的马拉维)种植茶叶,并且将注意力集中在它的另一个殖民地——肯尼亚。20世纪60年代,肯尼亚成立了茶叶发展机构,以鼓励非洲的小土地所有者种植茶叶,并使得这一项目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一个发展项目。肯尼亚生产的茶叶中有95%左右用于出口,随着茶叶种植面积的大幅度增长,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茶叶出口国。2000年,英国公司仍然在世界上主要的茶叶生产国拥有茶叶种植园,并且在世界各地经销数量巨大的茶叶,更为重要的是,英国品牌主导了世界的茶叶市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又一次成为世界茶叶贸易的一支主力军。
20世纪下半叶世界茶叶产量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不是种植面积的扩大,而是种植技术的改进,尤其是克隆技术的应用。茶树的克隆——也就是无性繁殖——技术最初是由日本人在19世纪的时候开始应用的。

- 9月15日“福泉山顶泡茶品茗欢 ...
- 2019年4月茶食面点系列(八 ...
- 3月31日春山纪之著名专家沈红 ...
- 2019年4月咖啡萃取与品鉴系 ...
- 2019年3月茶食面点系列(六 ...


- 春山纪与宁波慈舍美学民宿建立战 ...
- 春山纪与宁波第二空间建立战略合 ...
- 春山纪与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 ...
- 春山纪与奉化布袋茶厂茶叶专业合 ...
- 春山纪与宁波象山半岛仙茗茶业发 ...

- 8月4日洪塘消防中队体验活动圆 ...
- 7月1日走近天台县紫凝山九凝飞 ...
- 5月27日宁海一市摘枇杷感受农 ...
- 11月12日走近茶园了解制茶工 ...
- 10月1日奉化雨易山房茶文化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