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台地茶与野生茶

普洱茶:台地茶与野生茶

 

载自:百度网及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582608/

 

台地茶

  指那些运用现代茶叶种植技术,新种植的密植高产的现代茶园产出的茶叶,它们通常树龄较短,品种较新,由于密植和过多的人工增产干预,茶叶品质上较老树茶稍逊。

 

  台地茶是指采制于建国后发展起来的密植茶园的茶,该类茶园的基本特点是集中连片、高产,伴随的是喷药施肥、中耕修剪。该类茶人工栽培后一直处于相对比较好的管理之中,如修剪、施肥、打药等措施是台地茶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措施。 所以台地茶也可以说是人工养殖茶。

 

  台地茶,是从人工栽培的梯地茶园里采取茶青原料,经加工制成的普洱茶。云南台地茶绝大部分茶区的茶种,其种性,都是乔木型的大叶种茶树,只是经过人工种植和修剪,强度采摘后,改变了茶树自身的生育条件,但茶树的种性,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当解除各种限制刺激后,这些树型低矮的茶树,就会长高,长大而恢复它乔木的本来面目。

台地茶与乔木(古树)茶的区别

 

  古树茶 原始型古茶树特点:野生、数百年树龄、树高可达10米; 栽培型古茶树特点:人工栽培、数百年树龄、树高35米; 生态型茶树特点:在自然原生态环境生长,未经人工干扰和处理。 原始型古茶树与栽培型古茶树,因为这些乔木型茶树属于深根性植物,有一主根,一直 向红土壤深处生长(云南当地人认为树有多高,根就有多深”),吸取到的养分较灌木茶树充足,茶叶品质佳,但因产量不高,所以比较珍贵。同样是刚刚采摘下来的茶菁,前两者的价格可能是灌木茶的十几倍。所以,收藏首选由原始型古茶树与栽培型古茶树采摘茶菁制作的普洱茶。

 

  乔木是指树身高大的树木,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高达5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与低矮的灌木相对应,通常见到的高大树木都是乔木,如木棉、松树、玉兰、白桦等。乔木按冬季或旱季落叶与否又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乔木类 树体高大(通常6米至数十米),具有明显的高大主干。又可依其高度而分为伟乔(31米以上)、大乔(21-30)、中乔(11-20)、小乔(6-10)等四级所以一棵要长到6-31米以上的茶树,需要几十年至几百年的时间。

 

  乔木茶指采制于百年以上的古老茶园的茶,这种茶树是乔木茶。这些老树茶病虫害少,不需用药防治,也不进行修剪、中耕施肥等管理措施,是一种地道的天然老树茶。 也可以说是天然茶,其产量自然较台地茶低得多。

 

  区别:

 

  1、看外观--乔木(古树)茶的叶子相对台地茶壮硕,叶面革质感明显,叶脉清晰,叶边齿状无规律状,叶背毛少;台地茶因为是栽培的,叶身比较单薄,叶子裙边起波浪,叶边齿状呈规律性,叶背多毛。

 

  2、品香气:乔木(古树)茶香气深沉而厚重,停留时间长,台地茶香气则飘扬而短暂。

 

  3、凭口感:乔木(古树)茶会带来感觉丰富的口感,且感受到一股来自高山阔野般的气息,茶汤的细密度和醇厚度较高、渗透力顺畅;而台地茶让人感觉口感单薄且有时味会杂些,茶汤的渗透难以让舌根感到舒畅,有的虽入口时感到霸气,苦涩味比古茶也重。

 

  4、观叶底:乔木(古树)茶冲泡后叶子舒展程度好,肥大且弹性、柔韧性好;而台地茶不易舒,质感薄小且脆硬。

  5、论韵味:乔木(古树)茶入口滋味醇厚,苦涩味所化出的甘性让口腔生津,韵味久留于口腔、喉头,陈茶的能量释放得慢些,茶气的表现也慢慢体现出来,让人体感觉舒服的指数高。而台地茶的后度及留存在口腔中的茶味短暂,生津不明显,韵味短暂,陈茶所含的能量也相对较少且释放得快,人体口感的舒服程度也偏弱。

 

野生茶

 

野生型野生茶

 

  茶叶因种生而容易变异。嫩叶无毛或少毛,叶缘有稀钝齿、或全无锯齿。因叶片革质肥厚,不易揉捻成条索,毛茶颜色多呈墨绿色。主副叶脉粗壮而明显,茶菁多呈 墨绿色。茶性滑柔而质重,香气深沉而特异,口感刺激性很低,但水甜回甘长且稳定。许多野生型茶菁苦而不化,当地少数民族称之为苦茶,容易导致腹泻,并不适 合饮用;野生型茶种能适合做茶品者反而较少。

栽培型野生茶

 

  以小乔木居多,因有人工管理、矮化,便于采摘。嫩叶多银毫,叶缘较野生型锐齿,亦有无锯齿者。叶身较野生型乔木为薄,毛茶颜色多呈深绿或黄绿色。主副叶脉 明显。茶性较野生型强烈而茶质相当,香气较扬,口感较野生型水略薄而刚烈。然,坊间所认为的栽培型野生茶,多为民国初年以后或是19501985年以前种植而野放的茶园茶。山茶科植物均为乔木(有主根系),经过人工阡插无性生殖方为灌木。云南许多晒青茶菁来源多属于野放茶,为茶园经栽种过后少有人工管理,不洒人工化肥与农药,只稍做锄草与翻土整理。茶龄约在五六十年以上至百年左右。茶种因种生而稍有变异,叶质肥厚、色泽较深,香气口感介于栽培型野生茶与茶园茶之间。野放茶的特性,主要在于其兼具野生茶与茶园茶优点。香气较茶园茶为沉稳,但比野生茶扬香。汤质不若野生茶软水,但较茶园茶甜而绵。喉韵虽不如野生茶内敛,但口感更具全面性。以后续陈化价值,五十年树龄以上的野放茶不见得比野生茶差。

 

  云南当地学者及制茶业界所认为的好茶种,就是茶叶中内含物质含量高,即氧化与聚合反应基质也高。这与台湾市场以香气口感评鉴其茶质优劣方式明显不同。 1985年开始以勐海大叶茶、景谷大白茶、云抗10号、云抗14、云选9号、云瑰、矮丰等改良品种茶做为主要推广种植的普洱茶种。

 

野生茶(3)

一般灌木台地茶园

叶缘细密锐齿,叶身最薄,毛茶多呈浅绿、黄绿色。相较前三者,茶园茶的茶性最烈、茶质则多数较薄,香气最扬,口感刺激性也最强,回甘快却留存较短,水薄甜 而较不稳定。以现在云南学界业界所认同的茶种改良,朝向香气扬而水轻甜的趋势十分明显,随着市场不断扩大,绿茶化口感也随之被初学者所接受。

台地茶现状思考

 

载自: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290832/

从昆明回*,比较早到机场,在安排、确认机位时,几位服务人员认识我,在安排好登机牌后与我闲聊目前普洱茶界的现况。我开玩笑的问他们你们当中有大量收大益、下关、中茶的吗?他们连忙摇头说看过您的文章,自己也只喜欢古树茶。他们问一个问题:很多厂家都关门了,有些认真做茶的也快要支撑不下去了。到底是何原因?我笑着回答他们:因为他们不够认真,如果真的是认真做茶,现在是最好的时机。所谓认真、用心做茶,不只是做出好喝的茶,还必须了解所有关于茶的专业,包括茶区、茶种、制程、市场营销与趋势、品牌打造,甚至往后的仓储。如果只是把茶青压成饼、砖、沱,那只是在做没有技术含量的低端农产品,连商品都不是,更妄谈文化与艺术。没有专业与市场概念的厂家、茶商,尽管能做出好喝的茶,却永远无法成为有诚信品牌的商品,被市场淘汰并不意外!我用五分钟与他们交流,他们听了之后也明白许多,庆幸他们只是爱喝茶,没有太多遐想,不像他们的朋友大量囤茶,现在后悔莫及。我告诉他们我也囤了几百吨茶,但我知道要买什么茶、存放什么茶,我对普洱茶市场有信心。知道他们想问我,但我已告别进入安检。
   
在产界、业界、学界,每个人都希望普洱茶市场能走上正轨,数量、质量、品牌都应该直接反映到市场价值,而不是一味的吹捧、炒作、囤积。而在产地、厂家,不能再以传统为幌子,拒绝进步、改良、与时俱进,制作工艺、卫生条件、质量等都应该跟上时代。市场应该回到普洱茶的真实价值-品饮,保健、收藏、增值等特殊附属价值不该再被强调,从品饮价值角度剖视普洱茶,熟茶与古树茶是这一二年的趋势,几年后大量古树茶跨过成熟期之后,熟茶的重要性也会渐渐减弱,整个市场就将以古树茶为高端主流,铺垫市场的低价一般品就是台地茶与熟茶。
    2006
2007年大量厂家冒出,到目前有许多厂家已经破产、停工,或是发不出工资,有的甚至已经积欠员工数月;有的厂家连几万元的广告费都无法支付,而以茶抵费用;茶城萧条,参与炒作的收藏家、茶商整日唉声叹气,到今年底应该还会有一次倒闭潮,厂家会只剩三分之一、全国茶城也会只剩三分之一,普洱茶商能留下四分之一就不错了。留下的,都是以前就有的茶商,或是真心喜爱普洱茶的后进,大财团大资金不见得能生存下来,因为他们的目光多数只放在利益之上,而不是真心爱茶、研究普洱茶,将其当作自己的生活与企业精神。这是好现象,对所有坚持在业界用心制茶、推广的茶人,今年过后就能被市场认同,整个市场理性、文化角度看待传统产业的进步,不会有不规范、炒作的状况再度浮现。让我们殷切期待吧!
   
这几天市场反馈的消息一直不是很乐观,或许有些茶友会认为我说的是今年新茶,如果还是这样思考市场的消费者,应该是新手或是搞不清楚现况的茶友。最近听到的状况是,20052007年的大厂、台地茶价格在大量抛出与价格回落,而古树茶的价格却依然屹立不动,这半年虽没有上涨也没有严重掉价(不知名小品牌、没有质量与诚信的二、三线厂价格掉不少),这与我在近年所预测的市场状况完全吻合。2004年以前国营厂茶品已经成为断代,尽管是台地茶却因为历史因素与优质古树茶量少,改制前茶品已成为永远的指标茶。但这不是个案或短暂现象,台地茶质量不如古树,二者产量相差数十倍,这是业界所熟知的,往后大厂台地茶价格除非人为大力干预、炒作,否则不会再有大幅攀升的可能,市场已经逐渐趋于理性,回归到量少、质精品牌才能价高的正常市场规律。20052007年大厂台地茶单饼价格多数都在5060元以下,比2008年古树新茶价格还低,由此迹象可窥探得知,历年以品牌、年份构成价格体系的原来普洱茶市场规则已经完全破灭,优质古树成为未来市场主流趋势,以质量取代年份、大厂品牌的价格定位规律。

 

关于野茶

目前许多人购买普洱茶一味的追求野,而且市场上标有野生的茶,价格也畸高,这是很不理性的行为。为了让大家对野生茶有个清醒的认识,俺翻阅不少资料,对野生茶进行了初步的了解认识,在这里就把俺的心得汇报给茶友们,以免再花冤枉银子买野茶。
   
野生茶和栽培茶,是对茶树种性特征和不同生育环境表述的一个定义。所以,从茶树分类学角度来理解和诠释,野茶不是茶,不是人类几千年来所饮用的。它未通过人工驯化而并不适宜饮用,有的甚至还有微毒。据记载,1973年云南省曾经生产过一批紧茶销藏,由于其中拼配了野生茶,产品进藏后藏民反应饮用后出现血压不稳、头晕、拉肚子等不良症状,说明野生茶中含有一些不利于人体的成分。在西双版纳等古茶区的茶农,他们就没有饮用野生茶的历史,现在也不喝野茶。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有少量能饮用的野生茶,就片面地认为所有的野生茶都能饮用。
    
野生茶有两个重要的价值;

一、它是证明云南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的重要可行性依据之一。

二、可以利用其遗传因素在茶叶育种方面进行研究。野生茶作为一种宝贵的种质资源,应当得到保护。现在有部分茶商为了利益炒作野生茶,导致茶农过度采摘野生茶,这对野生茶种质资源其实是一种损害。
   
原云南省茶科所所长张顺高说:所谓野生茶是指存在于天然林和开发过的天然林中与栽培茶种有亲缘关系的茶组植物。是没有被人类栽培驯化、大量利用的茶树。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饮用的,在植物分类学里,被列为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亚属、茶组、茶系。茶组被统一命名为“Camelliaslnensis(L)O Ktze”,为全世界所采纳。茶组里有37个茶种,目前世界各国栽培利用的,是茶组里的一个,其染体多为二倍体(2n=30)。科学意义上的野茶,是农学里茶系以外的近缘茶树植物,没有经过人工驯化栽培的。它们不是人类广泛利用和饮用的。能否饮用,需待进一步的科学验证。
   
只有经过人工驯化的茶,才能安全的饮用,真正的野茶是不宜饮用的,因为有毒。所以大家要走出野的误区,不是么什么野味都好。其实只要是西双版纳茶区的生态茶,品质都很好,当年风行满清朝野的古六大茶山的各类贡茶,在当时也就是台地茶(因为那时也才种下去几年)。关键是西双版纳独特的气候、土壤、海拔等综合因素决定了版纳茶的品质,而不是其他。

西双版纳的古茶树普查资料

这些数据是2004年古茶树普查资料.
1
.行政区域分布
   
我州现有古茶园82 234亩,分布于两县一市的19个乡镇100个村寨之中。其中:勐
海县古茶园面积最大,有46 216亩,分布于全县12个乡镇的37个村寨;勐腊县有古茶
园面积27 793亩,主要分布于该县北部的象明、曼腊、易武三个乡的46个村寨;景洪市
古茶园面积较少,有8 225亩,分布于基诺、勐龙、勐旺、景洪四个乡镇的17个村寨。
古茶园大都分布在经济较落后、交通不发达的山区、半山区乡,分布区域内居住的民族
主要有汉、基诺、布朗、傣、哈尼、彝族、拉祜等。古茶园分布面积较大的乡镇有:格
朗和乡15 000亩,象明乡9 721亩,布朗山乡9 505亩,易武乡8 279亩,勐混镇8 010
亩,勐龙镇5 170亩,基诺山乡2 900亩。全州古茶树树龄从100年到1700年不等,但大
多数在200500年之间。
2
.地理环境分布
   
西双版纳州古茶园分布面广。古茶园分布区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为红壤、
砖红壤.pH值在465之间,茶园中大都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古茶园海拔分布从。760米到2 060米,海拔高差较大,有1 300米。最低海拔在勐腊县曼
腊乡曼乃新寨.最高海拔是勐海县勐遮镇、巴达乡、打洛镇交界处曼摞黑山。
3
.茶资源分布
   
西双版纳州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既有野生型古茶树,也有栽培型古茶树;
既有大叶种古茶树,也有小叶种古茶树;树型有高大乔木的,也有小乔木的;有树高23
米以上的,也有1米以下的;叶形有大叶的,也有小叶的;有圆叶的,也有长叶的;芽
叶色泽有绿的,也有微紫的;叶腋色泽有绿的,也有红的等等。
   
总的来说。西双版纳州古茶资源的分布特点是:

一、现存的古茶树资源绝大部分是栽培型的,野生型古茶树仅有零星分布。

二、栽培型古茶树中,绝大部分为大叶种,仅在勐腊县象明乡、景洪市勐旺乡有部分小叶种茶园或单株。

三、从树型来看,勐腊县古茶树多为乔木型,勐海县和景洪市古茶树多为小乔木型。如勐腊县曼腊乡曼洒村委会杨家寨森林中生长着一株高为235米的大茶树,可谌称为至今世界所发现的栽培型非人工栽培的大茶树中最高的大茶树。所发现的古茶树资源,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类型之丰富,为世人所属目,它是生物资源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依据中山大学山茶属分类学家张宏达教授的分类,西双版纳州分布的茶组植物初步可分为普洱茶
(C
assamica)、茶(Csinensis)、勐腊茶(Cmanglaensis)、多萼茶(C.multisepala)、大理茶(Ctaliensis)、苦茶(C.var.Kucha)、滇缅茶(C.irrawadiensis)七个种或变种。普洱茶在全卅茶区均有分布,其他茶种仅零星分布。
四、古茶树资源分布
(1)
南糯山茶王树:
学名普洱茶(Cassami—ca),位于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村委会半坡新寨.海拔1 700米,树型小乔木。树高53米。树幅9.35x7.5米,基部围240厘米。树龄800年左右。
(2)
巴达茶树王:学名大理茶(Ctaliensis),位于勐海县巴达乡贺松村大山.海拔l 910米.树型乔木,树高236米,树幅88米。基部围290厘米,树龄l700多年。
(3)
贺开大茶树:学名普洱茶(Cas—samics),位于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委会曼弄新、老寨交界处.海拔1 600米,树型乔木,树高38米,树幅73x655米,基部围212厘米,树龄700年左右。
(4)
曼糯苦茶树:学名苦茶(Cvar kucha),位于勐海县布朗山乡勐昂村委会曼糯
村,海拔1 300米,树型乔木,树高825米,树幅525x455米,基部围176厘米,树龄300年左右。
(5)
宝塘大茶树:学名普洱茶(c.assamica),位于勐海县勐宋乡坝蒙村委会保塘.树型乔木,树高9.2,基部围200厘米,树龄400.
五、古茶树资源价值评述
   
双版纳悠久的产茶历史.在全州世居13个少数民族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西双版纳的古茶树资源无论是种类、品种、数量、面积,还是历史、民族、文化均有其特殊性。茶种多样性、民族多样性与茶文化多样性三位一体,集中于西双版纳.在全中国、甚至世界上都难以找到第二个地区。而且是我国古茶园保存面积最大、古茶树保存数量最多的地方。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财富,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古茶园是人类和作物相互作用、 协调进化的结果。野生古茶树是大自然的恩赐,栽培古茶树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大面积的古茶园保存有独特的遗传类型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加强对这些宝贵的遗传资源的保护,不仅对研究茶的栽培历史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未来茶产业的发展,茶品种的改良均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研究其他栽培作物的驯化乃至人类农作物的起源和进化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所以说西双版纳古茶树是我国宝贵的财富.是世界茶文化的,是研究茶树起源演化的活化石和茶树发祥地最有力的物证.也是研究西双版纳植茶历史、茶文化发展的重要佐证。因此,无论从古茶树的文化底蕴还是从其科研价值、生态价值、观赏价值来看,西双版纳古茶树、
   
古茶园都是世界级的资源,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珍贵遗产。但由于古茶园生产的天然
有机茶引起国际国内市场的极大关注,过度甚至毁灭性采摘古茶园茶叶的事件时有发生,
古茶树、古茶园这一重要世界性文化景观遗产面临严重危机。有效地保护西双版纳古茶
树、古茶园已成为西双版纳州各级政府、各族群众和专家学者刻不容缓的任务。
   1
.环境和物种资源
   
西双版纳古茶园分布区域.地形比较复杂.海拔高差大。造就了各古茶区不同的生态系统。古茶树经过长期的自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许多具有独特植物学特征的地方群体品种,蕴藏着丰富的遗传基因,无论从树型、叶形、叶质、芽叶色泽到产量、内含物、抗逆性等都各具特色,既可从中直接选育良种,又可作为人工杂交育种的种质资源,是宝贵的种质资源库,分布于树林之中,大都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较好。加强对古茶树资源的保护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资源进行了保护。
   2
.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和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茶文化,是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中的一朵奇葩。早在唐代就名留史册的银生城界诸山” (即后称的古六大茶山”),正成为海内茶界人士和茶文化爱好者寻根探源的科考、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
   
勐海1 700多年的巴达野生茶树王,南糯山800年的栽培型茶王树,著名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马古道、勐腊易武茶马古镇,吸引着中外茶人的目光.而傣族的香竹筒茶、布朗族的腌酸茶、竹筒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基诺族的凉拌茶、拉祜族的火罐茶、佤族的烤茶、彝族的火焯茶等多姿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这些古老的茶文化蕴含着厚重的艺术与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古茶树、古茶园的保护与旅游相结合,开展古茶资源、民族茶文化生态旅游,一方面可对民族茶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整理,使之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也可在生态旅游中让茶农得到实惠,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古茶树、古茶园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