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

载自:百度网

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最著名的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和正山小种

介绍

  武夷岩茶有规范性的国家标准《武夷岩茶新国家标准GB/T18745-2006》,规范中对其产地以范围、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查规则、及标志、标签、运输、贮存及产品质 

武夷岩茶生长环境

量加以严格界定,只有生长在福建省武夷山市,用独特的传统工艺加工制作而成的乌龙茶才叫武夷岩茶。武夷岩茶的产品分为: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五种。其中以大红袍最为名贵。 

  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 ,回味无究。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乌龙茶中的明珠。武夷岩茶是产于闽北武夷山市(原祟安县)武夷山岩上乌龙茶类的总称。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元时期已被列为贡品。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当时,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武夷岩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主要品种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种、大红袍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大红袍最为名贵。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武夷岩茶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武夷岩茶是我国东南沿海省、地人民以及东南亚各地侨胞最爱饮用的茶叶品种,是有名的侨销茶。 

   武夷岩茶产于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中。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可分为岩茶与洲茶。在山者为岩茶,是上品;在麓者为洲茶,次之。新茶不宜多喝。 

   品种包括大红袍、肉桂、吕仙茶、洞宾茶、水仙、武夷奇种、白鸡冠、乌龙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其中以大红袍最为名贵。大红袍是无性繁育,亲本的优点能遗传而不变异。 

   武夷岩茶属叶红镶边半发酵茶,特点甘、清、香,色泽绿褐鲜润,茶汤呈深橙黄色,茶性和而不寒,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最适宜泡工夫茶18世纪传入欧洲后,曾有病之药誉。流传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让猴子穿上红色坎肩,爬绝壁采摘茶叶,广东话把这种猴采茶称为马骝摵” 

武夷岩茶的功效

  经有关专家实验证实,武夷岩茶有十大功效: 

  1、提高免疫力:茶可提高CONA刺激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保护和调整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脉(MNNG)导致免疫功能,提高体内抗病性。 

  2、抗衰老:茶中有茶多酚,提高全血(GSH—PX)的活力,有助于清除体内生物自由基,减少伤害,从而延缓了人体的衰老。 

  3、防癌:茶崔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脉(MNNG)对诱发肠道恶性肿瘤有抑制作用,防止癌变。 

  4、防治心血管病:茶可减少主动脉内膜质斑块和含量,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抗性增强。茶多酚类化合物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脂含量,减少脂质沉积,并对血液粘度下降、减少血液高凝状态、防止血拴形成均有明显的影响。 

  5、保护泌尿器官:茶中含黄酮醇类及苷类化合物,能利尿,抑制肾小管再吸收,促进氟化物排泄。同时还有6.8-二硫辛酸对心脏性水肿、肝脏性水肿和妊娠生水肿都有治疗作用。 

  6、对消化器官的保健:茶中的儿茶素对胃粘膜起收敛作用,适当抑制了胃液的分泌,对胃起着保护作用。 

  7、对牙齿的保健:茶中氟的含量为27.3-146.6PPM,这种适当含量氟,能防治龋齿,增强骨骼坚韧度。 

  8、防止眼病:茶中胡萝卜素B-紫萝酮是维生素A原,它可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能防治上皮组织角质变性增殖泪腺细胞病变,防止角膜角质增厚,防止眼疾。 

  9、减肥和美容:由于降低血脂、胆固醇和三酸甘油含量,促进了胰脂肪的分解酶活性,抑制中性脂肪的增加,达到减肥和美容的效果。 

  10、除了上述功能外,武夷岩茶还有止渴、除疾、清凉解毒、兴奋神经中枢、消减疲劳、醒酒、解除酩酊、沉淀有害离子、消炎杀菌、抑制病毒、抗辐射、治辐射内外损伤等功效。 

产地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区,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面积70平方公里,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地质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多悬崖绝壁,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有盆栽式茶园之称。行成了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岩茶因而得名。根据生长条件不同有正岩、半岩、洲茶之分。正岩品质最著名。产于海拔高的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和流香涧、悟源涧等地,称三坑两涧品质香高味醇。半岩茶又称小岩茶。产于三大坑以下海拔低的青狮岩、碧石岩、马头岩、狮子口以及九曲溪一带,略逊于正岩。而崇溪、黄柏溪,靠武夷岩两岸在砂土茶园中所产的茶叶,为洲茶。 

属性特征

1、属性

  武夷岩茶属青茶(俗称乌龙茶类)、半发酵茶类。 

  品质特征: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发源于明末清初,在特殊的小气岩茶泡好待君品

候条件和适宜的品种前提下用一种特殊工艺形成的茶类。鲜叶要求新梢生长均臻完熟,俗称开面采,杀青经过酶性氧化杀青后以经非酶性氧化,而形成半发酵的茶类。 

  外形弯条型,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沙绿、或带青褐、或带宝色。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香气带花、果香型,瑞则浓长、清则幽远,或似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叶底软亮、呈绿叶红镶边、或叶缘红点泛现。不同的茶树品种还带有不同的品种特征。 

  优质武夷岩茶着重岩韵亦就是岩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中所指的岩骨通俗称岩石味是一种味感特别醇而厚,而能长留舌本(口腔)回味持久深长的感觉。又称茶底硬亦是茶树立地条件好,一般都生长在砾质沙壤的茶园中更为突出。 

  岩骨花香中的花香并不是像花茶一样,以其加花窨制而成的香,而是茶青在武夷岩茶特有的加工工艺中自然形成的花香,品种不同有各种特有的品种香,但香气要求锐则浓长、清则幽远、馥郁具幽兰之胜。 

2、特征

  岩茶的共性特点:含上述属性中的特点,兼有红茶和绿茶的优点,且性温健胃,具岩骨花香之特征。 

(1)品种特征

  某一品种不论种在何山场、只要按乌龙茶工艺加工到位后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撇开山场因数,品种特征明显的岩茶,其加工工艺一定达中等以上,(若按绿茶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品种特征)因此,低档岩茶品种特征较弱。品种特征应是共性的、其他品种所没有的特征。如肉桂的桂皮香辛辣味。而桂圆香则不是品种特征(是工艺特征、轻微烟味)。品种特征要*实践来总结,有些特征只可意会、不好描述,如大家熟悉的水仙特征。 

(2)工艺特征

  因加工工艺不同、或某加工环节处理失误而形成的特征。如酵味(发酵过度、类似红茶的味道)、渥味(揉捻后未及时烘干、毛火走水焙的时间过长造成)、烟味、青味(做青发酵不足、杀青不足)、酸馊味、高火味、过火味、焦味(有炒焦味和焙焦味)等等。某些消费者常把渥味、烟味、酸馊味等当作韵味。 

(3)岩韵

  是指乌龙茶优良品种、生长在武夷山丹霞地貌内、经武夷岩茶传统栽培制作工艺加工而形成的茶叶香气和滋味。 

  以上定义说明:岩韵是武夷岩茶独有的特征;岩韵的有无取决于茶树生长环境;岩韵的强弱还受到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和制作工艺的影响。 

  同等条件下:不同的茶树品种,岩韵强弱不同;非岩茶制作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岩韵;精制焙火是提升岩韵的重要工序。 

  形成岩茶独有风格及特征多样化的因素主要有三: 

  (1)独特的生态环境。 

  (2)丰富的优良品种资源。 

  (3)传统的栽培制作工艺。 

  以上定义说明: 

  岩韵是武夷岩茶独有的特征; 

  岩韵的有无取决于茶树生长环境; 

  岩韵的强弱还受到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和制作工艺的影响。 

  岩韵是武夷岩茶的环境特征(特定的地域特征),应区别于茶叶的品种特征和工艺特征。也就是说,不要把工艺特征和品种特征当作岩韵特征。 

  岩韵(特征)的体现和感觉描述:滋味有特别的醇厚感、人说水中有骨感就这意思;饮后回甘快、余味长;喉韵明显;香气不论高低都持久浓厚、冷闻还幽香明显;茶叶耐泡、一般可泡7-10水以上;品质稳定(茶叶耐储藏)。 

  高明的茶师把武夷岩茶的岩韵归纳总结为活、甘、清、香四个字。 

  香。武夷茶的香包括真香、兰香、清香、纯香、表里如一,曰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这四种香绝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纯辛锐,幽雅文气香高持久。 

  清。指的是汤色清澈艳亮,茶味清纯顺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纯无杂,没有任何异味。香而不清是武夷岩茶种的凡品。 

  甘。指茶汤鲜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夷。香而不甘的茶为苦茗。 

  活。指的是品饮武夷岩茶时特有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在啜英咀华时须从舌本辩之,并注意厚韵嘴底杯底留香等。 

  一般的岩茶都可体现; 

  等而上之才体现; 

  再上之才表现出; 

  最佳者才表现为; 

  后者都包含有前者的特征,有前者的特征就未必能体现后者的特征。所以真正好的武夷岩茶应该是以为上。 

  正因为武夷岩茶具有活、甘、清、香,妙不可言的岩韵,所以蜚声四海,誉满九州,令古往今来的茶人爱的如醉如痴。 

编辑本段营养价值

  含有人类身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ADEKB1B2B3B5B6HCP和肌醇等,除ADEK较难溶于水外,其他均为水溶性维生素,泡茶时可充分利用;含有多种矿物质,如人体细胞不可缺少的钾,保护牙齿的氟及其他磷、钙、镁、铁、锌、钠、硼、硫等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人类必需的多种氨基酸以及少量的蛋白质和脂肪,对人体营养的补充有所作用,它可溶于水的糖分极少,属于低热量饮料。 

相关介绍

1、什么是武夷岩茶?

  依据地理保护标志管理相关规定:武夷岩茶是指在武夷山行政区域内种植的适于的茶树品种(品系)。以特定工艺加工生产的茶叶称为武夷岩茶。 

  种植范围:一定要在武夷山市行政区域范围内。不能是周边或其他地区。 

  采摘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月底到5月中旬。采摘武夷春茶一般在谷雨后立夏之前,夏茶采于夏季前,秋茶采于立秋以后。 武夷岩茶的香气别具一格,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浓厚清活,生津回甘,浓饮且不见苦涩。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 

  采摘标准:中偏大开面时采摘。一般指三叶一蕊。 

  生产工艺:以传统的乌龙茶工艺进行加工。不包揉。成品呈条索形,不得有其他任何添加成份。 

2、武夷岩茶的分类

  依据武夷岩茶国家标准(GB/18745—2006)武夷岩茶的分类如下: 

  大红袍系列:说话不定。可参看《我说大红袍》贴。 

   

 

肉桂系例:武夷山传统茶叶品种 

  水仙系列:武夷山传统茶叶品种。 

  名枞:典型的有四大名枞:白鸡冠 水金龟 铁罗汉 半天妖 

  奇种:武夷山野生茶叶树种。 

3、武夷岩茶品质如何区分

  武夷岩茶注重:活 、甘、清、香的特点。 

  以茶水的厚醇度决定主要的品质高低。武夷岩茶的优质茶应具备:无明显苦涩,有质感(口中茶水感觉粘有稠度),润滑,回甘显。回味足(即岩韵 初学者不易把握) 

  以茶香为品种特征鉴定的第二因素。熟香型(足焙火)的茶以果香及奶油香为上。清香型(轻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为上。 

  茶叶的叶底作为茶叶品质的参考。 

  有异杂味的茶为下品。茶水无质感,淡薄的茶为下品。苦涩味的轻重对岩茶品质的高低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异杂味的判断及易出现的加工环节

  烟味:易判定,主要出现在焙茶环节出现走烟现像。如:焙笼焙茶里茶未掉入汤火中 

  青味:非清香。指茶叶中的青草味。主要是因为发酵不到位产生。 

  馊味:类似于变质饭菜的味道。产生原因:茶青在运输过程中受热。也称夏秋味。是夏秋茶所具备的一种特征。也是辨认夏秋茶的标准。 

  焦味:类似于炒豆子的味道。主要是杀青过程中,茶叶炒焦而产生。 

  反青味:茶叶保存过程中受潮产生。 

  水味:白开水的味道。通称水气,指茶叶焙火未到位,水份存在于茶叶之中而产生。初学者不易判定。 

5、武夷岩茶的感观审评简法

  使用110CL小审评杯,取茶样五克,冲入沸水,一水座杯约三分钟。在过程中感受盖香的变化及香气的表现。(以异杂味为劣。花果香为优)三分钟后出水。此法易于区分茶叶是否存在异杂味。可根据茶水的苦涩程度判定茶质的好坏。低档的茶叶苦涩感极强。 

  二水三水均座杯约三分钟,感受盖香与一水时的变化,以香气低为劣,以香气持久为优。出水,对比茶水的浓淡及茶水的厚醇度。以口感变化的差异为品质鉴定的标准。以茶水浓淡变化判定茶叶品质的优劣。 

  通过此方鉴定可得出以下结论: 

  香气:以幽香持久为上,以香气变弱且快为下,异杂味为劣(此方极易判定茶叶中的异杂味) 

  茶汤:以浓度变化小为上,以浓度变化大为劣。 

   

岩茶之王——大红袍

口感:以苦涩度的强弱区分茶叶品质。 

  回甘:三水回韵的变化程度感受茶叶的品质。 

6、茶叶培火程度对茶叶口感的影响

  武夷岩茶的培火程度的高低对茶叶香气及茶水醇度及岩韵表现具体如下: 

  轻火岩茶:香气高以花香为上,以茶水中类盖香为上,岩韵表现较弱,初品岩茶者宜选。 

  中火岩茶:香气幽以花香为显,茶水较醇久厚,岩韵表现适中。初品及茶客较喜之 

  高火(足火)岩茶:开泡火香冲。茶质香气含蓄以果香为上,茶水醇厚,岩韵表现强。对岩茶有一定喜好者最爱。 

  仅对单号茶叶纵向对比。一种茶叶在轻,中。足火对比。 

编辑本段相关品种

  岩茶中以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著名,其它品种还有瓜子金、金钥匙、半天腰等品种。 

  产于武夷山的乌龙茶,通称为武夷岩茶。因产茶地点不同,又分有正岩茶、半岩茶、洲茶。正岩茶指武夷岩中心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品质 高味醇厚,岩韵特显。半岩茶指武夷山边缘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岩韵略逊于正岩茶。洲茶泛指靠武夷岩两岸所产的茶叶,品质又低一筹。 

  历代对岩茶的分类严格,品种花色数以百计,茶名繁杂最为突出。其中最著名的有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还有普通名枞如瓜子金、金钥匙、半天夭等。武夷岩茶驰名世界,跟武夷名枞分不开。武夷岩茶分武夷极品若干号,水仙、奇种各分特级到四级,另加粗茶、细康、茶梗。 

武夷岩茶 - 制作工艺

  武夷岩茶 制作过程武夷岩茶品种多样,但有其规律: 

  最上等的是名岩名枞,原来有五个品种: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半天腰,后来,半天腰这个品种逐渐被人忽略了,所以就有四大名枞的说法。 

  除了名枞,下来就是一系列有名有姓的品种茶了,肉桂、奇兰、黄观音等等。 

  再往下,很多说不清楚的茶叶统统称为奇种,也就是当地的菜茶(普通得跟种菜一样随便可以在房前屋后种植的茶)。 

  名枞、品种、奇种虽然历史上已经排列了名次,但并不意味着茶叶的等级就这么随便就排列清楚了,因为茶叶品质除了品种以外,还要看制作水平,最终才能体现茶叶的品质高低。 

  武夷岩茶 

  武夷山的古老茶品种应该是水仙茶,在武夷山脉一带甚至整个福建境内,水仙茶的种植面积最大。 

  水仙茶叶大(比佛手小)、厚、适应面广。所制成品茶滋味醇厚、花香悠远、回甘通透。 

  由于历史久远,水仙茶很多老枞还在产茶。原生态状态下生长的老枞水仙茶更是制茶、喝茶人的钟爱,人们往往把被虫咬过还带着虫眼的茶青当做原生态和野生的标志之一。津津乐道。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属乌龙茶制作,区别于台湾乌龙茶追求鲜爽的轻发酵轻焙火、安溪乌龙茶追求花香的深发酵低焙火,采用深发酵重焙火做法。 

  一些讲究的制作也用手工制作,具体体现在做青上。 

  让茶叶的苦水走失,达到突出香气、滋味的目的,通常人们把这个过程叫萎凋或者做青。 

  萎凋是洋气一点的说法,老百姓爱用做青的说法,因为青是做出来的,一泡茶的好坏,往往是靠人工控制的结果。意思是把鲜叶的青做掉,使茶叶呈现刚刚好的状态。 

  做青过程中有走水、摇青、等青、发酵等工序交替进行,多次繁复。 

  摇青的目的是促进叶边缘摩擦,可以让水分走失更快,但是走失太快,达不到保留有益成分的目的,所以要走走停停地做。 

  等青的目的是让水分走失的过程中,在温度和湿度的作用下起发酵作用,促进茶的酚类物质转化,达到气香味醇的目的。 

  这些的过程非常仔细,是实现好茶的制作关键环节。 

  做青的诀窍就是看青做青” 

  要根据茶青的转化因素来决定摇次数,摇速度,摇多久,等多久等等,还要根据天气、湿度原因决定怎么摇。 

  大部分人采用机械摇青的做法,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大量生产茶叶,缺陷是茶叶在机械运动中比较难控制,尤其对茶叶大小发酵的均匀程度容易失控。尽管机械已经有了很大改良,速度的快慢,次数都可以控制,但总难避免茶青的磨损不均现象。 

  做青好了以后,武夷山人把茶叶堆放在一起,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进一步让茶叶的滋味醇和,这个时间比较短暂。 

  茶厂采用薪炭加温的办法,比现在很多人采用的油燃和气燃方法不同,我过去把手放在烟处熏了一会儿,发现,烟是香的,这种透着香的烟恐怕也是不一样的木材才能达到的效果。 

  武夷山茶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这小异也许就是区别与他人的秘方。 

  炒锅里透出阵阵芳香,诱人垂涎。 

  乘热揉碾,看似做型,其实揉碾过程让剩余茶汁挤压出来,在茶叶表面形成,也是闻干茶香的主要味觉来源。 

  烘干茶叶在茶厂仍然用柴火,香味也是很好。 

  烘干技术看似简单,其实用多少温度把茶叶焙到几成干燥,是有讲究的。 

  武夷岩茶通常都用复焙方式使茶叶更具耐力,挂杯香、杯底香、汤底香通透,这些都是复火焙茶的功效,所以在初焙时用多少火功是比较讲究的。 

冲泡

  武夷岩茶的冲泡,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掾,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遂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汤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吸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次,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上品的 气。更有上者七泡有余 。武夷岩茶的香气馥郁,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浓醇清活,生津回甘,虽浓饮而不见苦涩。茶条壮结、匀整,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蛤蟆背。泡汤后叶底绿叶镶红边,呈三分红七分绿。 

相关传说

大红袍的由来

  一曰,大红袍茶树受过皇封,御赐其名,故当地县丞于每年春季(到来)亲临九龙窠茶崖,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然后顶礼膜拜,众人高喊:茶发芽待红袍揭下后,茶树果然发芽,红艳如染。 

  二曰:相传清朝时候,有一文人赴京赶考,行到九龙窠天心永乐禅寺,突发腹胀,腹痛不已,后经天心寺僧赠送大红袍茶,饮后,顿觉病体痊愈,得以按时赶考,高中状元。为感念此茶治病救命之恩,今科状元亲临茶崖,焚香礼拜,并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大红袍遂得此名。 

  三曰:大红袍因春芽萌发的嫩芽呈紫红色,远远望去 ,茶树红艳,因而得其名,故历史上亦有奇丹之称。 

另一传说资料

  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很好,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名茶鉴赏

  武夷岩茶属六大茶类(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之一的青茶类,俗称"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具有"三红七绿"(三分红边,七分绿)特点。 

  武夷岩茶经历代变迁,种类繁多,品质各异。采自正岩的称"奇种",采自偏岩的称"名种",在正岩中选择部分优良茶树单株采制的,品质在奇种之上的,称"单丛"。名岩专选一二株品质特优的茶树单株采制的,称"名丛"著名的四大名丛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 

  大红袍 武夷名丛中声誉最高,四大名丛之魁首。传说大红袍原产地位于天心岩九龙窠的岩石峭壁之上。据行家评定,大红袍的品质很有特色,与其他名丛对比,大红袍冲至第九次尚不脱原茶真味桂花香,而其他名丛经七次冲泡味已极淡。 

  铁罗汉 武夷最早的名丛。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异》(1886年)记载:"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又仅止一株,年产少许。"传说原产地在慧苑岩内鬼洞和竹窠岩长窠。据传,惠安施集泉茶店于19世纪中叶经营武夷岩茶,以"铁罗汉"最为名贵,有疗热病的功效,极受欢迎。目前为小包装名牌产品之一。 

  白鸡冠 白鸡冠之名在明代已有传闻,早于大红袍。产地一说在武夷宫止止庵白蛇洞,一说在慧苑岩外鬼洞。白鸡冠树高1.75米,分枝颇多,该树叶色呈淡绿,嫩叶浅绿微黄,叶面开展,春稍顶芽微弯,茸毫显露似鸡冠。这也是白鸡冠名称之由来。 

  水金龟 原产于牛栏坑杜葛寨峰下半岩上,后被洪水冲至牛栏坑坑底的兰谷岩1919~1920年间,为此树曾引起诉讼,费金数千,因天然造成,判归兰谷所有,足见此树之名贵。 

  武夷岩茶的冲泡,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掾,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 ,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袁枚《随园食单》)。更有上者"七泡有余香"。武夷岩茶香气馥郁,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性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成茶茶条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称为"宝色"。部分叶面呈现蛙皮状白点,俗称"蛤蟆背"。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中央淡绿带黄,称"绿叶镶红边",呈三分红七分绿。品岩茶重在"岩韵",滋味浓醇,鲜爽回甘,所谓"品具岩骨花香之胜"也。 

  咏武夷茶 

  元 杜本 

  春从天上来,嘘弗通宾海。 

   

   

岩茶采摘之后的茶树

纳纳此中藏,万斛珠蓓蕾。 

  谢尚书惠腊面茶 

  唐 徐夤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斗茶歌 

  宋 范仲淹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大红袍边的题字——晚甘喉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乌龙茶茶艺欣赏 

  第一道 恭请上座:请客人到上位,主人或侍茶者彻茶、把壶泡茶、斟茶待客。 

   

   

第二道 孟臣沐霖:即烫洗茶壶。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 

  第三道 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放入紫砂壶内。 

  第四道 悬壶高冲:把盛开水的长嘴壶提高冲水,高冲可使茶叶翻动。 

  第五道 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刮去表面白色泡沫,使茶清新洁静。 

  第六道 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洗净壶外表面,又提高壶温。重洗仙颜为武夷山云窝一石刻。 

  第七道 若琛出浴:即烫洗茶杯。若琛为清初人,以善制茶杯而出名,后人把名贵茶杯喻为若琛。 

  第八道 玉液回壶:把冲泡出的茶汤再倒回壶中,以均匀茶汤。 

  第九道 关公巡城:依次来回往各杯斟茶水。 

  第十道 请品岩茶:请尊贵的客人品尝岩茶、领悟岩韵。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520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何品尝

  武夷岩茶的典型特征,可以用岩韵两个字来概括,岩韵可意会不可言传。喜欢岩茶,其实也就喜欢那股岩韵。两百多年前的一天,乾隆皇帝处理完手边的奏章,喝到了刚刚进贡的大红袍,这种味道让他一见倾心,于是提笔写下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寥寥几笔就精准地形容出大红袍的精妙所在。这里的骨鲠即是岩韵。乾隆遂成为品出大红袍岩韵的第一人。 碧水丹山,硝风深壑,高山幽泉,烂石烁壤,迷雾沛雨,早阳多阴,武夷岩茶独享大自然之惠泽,它奉献给人们的是独特的 岩骨花香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这一神奇的岩韵品质为岩茶、大红袍所独有。其岩韵的集中表现为:独具天然花香和天然真味。香气浓长清幽,带馥郁的花果香;滋味醇厚,有如岩骨般的厚重感,饮后舌本回甘,润滑鲜爽;汤色橙黄(呈琥珀色),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 

  清代梁章钜与武夷山天游观道士静参品茶论道时,曾把这种岩韵特色,归结为四个字,即:活、甘、清、香。梁章钜(1845)在《归田锁记》中对武夷岩茶称:至茶品之四等,一曰香,茶香小种(指一般乌龙茶)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其微,也必深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这活、甘、清、香四字,比较确切地概括了对武夷岩茶内质的。 

  色。岩茶汤水一般呈金黄或橙黄,带些微红,清澈亮丽。这一点与其它种类茶相比,很容易辨识。茶青发酵的程度不同,还有烘焙的程度不同,泡出来的汤色也不同。一般来,重发酵,高火功的岩茶,颜色较深较红;轻发酵,低火功的岩茶,颜色较浅较黄。 

  香。指茶的香气。明代张源(公元1595年)在《茶录》中说:香有真香、有兰花香、有清香、有纯香,表里如一,曰纯香,不生不熟,曰青香,火候相当,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更有含香、漏香、浮香、闷香,此皆不正之气,这段话很有启发。茶的香有好几种类型,有的是品种香,有的是制作香,有的是添加香(如茉莉花茶的香),有的是综合香,而岩茶,是品种和制作兼有的综合香。但不管哪类香,最基本的应是茶叶本身的香为主。其它香只是兼带的。岩茶的香透着骨鲠,也有人形容为霸气。这种香气好像会渗透杯盖,有冲顶的感觉。且香气不散,它呈现为一团。感觉最好的是杯底留香,称为杯底香冷香。茶汤冷却后,再闻杯底,那种感觉实在是妙极。 

  岩茶的茶汤,总的来说是甘、醇、鲜、滑。但细细品赏之下,则又有许多具体特点: 

  甘有两种,一是入口即甘,只要是好岩茶,入口就有一种甜滋滋,凉沁沁的味道。但是不像普洱的甘那样,有点腻感。岩茶的回甘是发散型的,直接扩充你的喉咙,清凉开阔,你甚至觉得那不是回甘,但确实是喝了岩茶以后舌齿清甘,喉咙开阔,很舒服的一种感觉。 

  醇。是指茶味的浓淡和茶汤的厚薄。茶味是任何茶汤都有的,可以明显感觉到的类似中草药的特殊味道。岩茶的茶味,比绿茶淡,比红茶黑茶浓。茶汤则比绿茶厚稠。但又不如普洱类黑茶,显的更清薄。如与同为乌龙类的铁观音相比,茶汤更厚稠,茶味更浓郁。所以,福建茶界比较岩茶与铁观音特征,有南香北水的说法。 

  鲜。茶汤清新,鲜美,如同鸡汤一般。曾经品过绿茶新贵安吉白茶,这种鲜感特别明显。造成这种鲜感的原因是氨基酸含量是一般绿茶的一倍以上。 

  滑。滑是相对于涩而言的。茶汤入口后,舌尖有茶的感觉,再进入以后,舌头的后半部分好像已经失去了知觉,不用吞咽,茶汤已经进或者进喉咙和肚子。当然,好茶入口都很滑顺,但是因为岩茶茶汤较为浓稠,所以,滑或化就显的特别难能可贵。 

  有人认为,岩韵中的,应是一种不以鲜香见长,而是以醇厚沉着稳重取胜的味道。茶汤里好像有沙沙的小颗粒,或者是好像有柔韧不绝的细丝,从而丰富了茶汤的质地。吞咽下去很久之后,茶的滋味还在口中齿间回荡。 

  从某种角度来说,体验岩韵的过程,其实就是品岩茶时的审美过程。岩茶的品质越好,品茶者对岩茶的理解以及茶文化修养越高,在品茶活动中能够产生的美感越强。到了这个层次,岩韵就很难用某一两种感官感觉来概括和形容,而只能用心去体会那种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美妙境界,巍巍乎武夷高山,荡荡乎九曲流水了! 

功效

  武夷岩茶主要药理功能:明目益思,轻身(减肥)耐老(延缓衰老),提神醒脑,健胃消食,利尿消毒,祛痰治喘,止渴解暑,抗辐射,抗防癌,抗衰老,降血脂,降血压,降胆固醇等等。国际友人曾赞叹武夷岩茶为万物之甘露,神奇之药物。武夷岩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长在岩壁沟壑烂石砾壤中,而经风化的砾壤具有丰富的矿物质供茶树吸收,不仅滋养茶树,而且岩茶所含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也更丰富,如的含量较多。武夷岩茶由于生长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早在十九世纪中叶,欧美茶叶专家学者经化学分析,就从武夷岩茶中分离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物质。如1847年罗莱特在茶叶中发现单宁儿茶素)并从武夷岩茶中分离出武夷酸1861哈斯惠茨证实武夷酸乃是没食子酸、草酸、单宁和槲皮黄质等的混合物。由此可见,武夷岩茶所含的化学成分,具有药理功能和营养价值的物质,优于其它茶类是确实无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