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白茶:福建白茶与安吉白茶
中国白茶:福建白茶与安吉白茶
来源:安吉白茶网 转载自:白茶世界网
唐、宋时的所谓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制成的茶,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于是白茶逐为第一。”这种白茶现代少数地方也有发现,如浙江安吉发现的白茶,春茶新生长出的幼嫩芽叶是白色的,采摘这种白色芽叶制成的“白茶”,据测定,其中的氨基酸含量比平常其他茶叶要高出一倍以上,因此香气滋味特别鲜醇。这种白色芽叶继续长大以后逐渐转绿,成熟老叶与常茶一样。
现代作为一个茶类的白茶,指的是成品茶满披白色茸毛,芽叶显白色的茶。制造这种茶时不蒸、不炒、不揉,萎凋后晒干或烘干而制成。明代田艺蘅《煮茶小品》中记载有类似这种白茶的制法:“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况作人手器不洁,火候失宜,皆能损其香色也。生晒者瀹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据考,现代白茶是从宋代绿茶三色细芽、银丝水芽开始逐渐演变而来的,最初产生的是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毛、色泽银白的“白毫银针”,后来逐渐发展产生了白牡丹、贡眉和寿眉等不同花色。
安吉白茶特点:
1.安吉白茶现代区分属于绿茶类。
安吉白茶与中国六大茶类中“白茶类”中的白毫银针,白牡丹是不同的概念。白毫银针、白牡丹指绿色多毫的嫩叶制作而成的白茶,色白是由加工而成,而安吉白茶是一种特殊的白叶茶品种。色白是由品种而来。安吉白茶既是茶树的珍稀品种,也是茶叶的名贵品名。安吉白茶和传统的白茶不一样,她属绿茶类。
2.白化返绿是安吉白茶的一种特殊的生理机制。
早春幼嫩芽呈玉白色。以一芽二叶为最白。春茶后期随气温升高,光照增强。叶色逐渐转为花白相间。气温超过29℃,夏秋茶为绿色,故而安吉白茶采摘时间只在春季二十天左右,每年采摘生产时间为清明至谷雨。
3.高氨低酚是安吉白茶香高味鲜的生化基础。
安吉白茶经生化测定,氨基酸含量高达10.6%。为普通绿茶的2倍以上,茶多酚含量则在10-14%安吉白茶口感非常的好,不苦不涩,清香朴鼻。
4.叶绿素缺失是安吉白茶一种遗传变异体。
由于安吉白茶代谢机能特异,低温时抑制了叶绿素的合成,显著提高了游高氨基酸的生成量,其中茶氨基酸要占氨基酸总量60%,这种茶氨基酸是茶的特征性成分。到目前为止,除白茶中有发现外,其余动植物中均未发现。可见安吉白茶为绿茶中的珍品。在安吉冬天时-8℃~-10℃低温过程长期保持二十天以上,导致安吉白茶叶绿素缺失。
5.采摘时间短,产量低是安吉白茶价位高的主要原因。
安吉白茶的采摘时间,是根据气温确定的,因为安吉白茶有个白化的过程,气温一定值,白化最好,氨基酸含量最高,这时采摘的安吉白茶内质最好,安吉白茶一年采一次,时间20天左右。其它茶类是根据季节采摘、多次。安吉白茶茶量低。亩产一般在20斤左右。
6.叶白脉绿(叶底)是识别安吉白茶的标志。
精品安吉白茶:外型看上去,条直显芽、芽壮匀整、嫩绿鲜活、透着金黄,冲泡后叶是白的脉是绿的,叶白脉绿是识别安吉白茶的标志。
7.只开花不结籽是安吉白茶的一大特性。
安吉白茶秋天喜欢开花,但不结籽,是一种非常特异的品种,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物种,安吉白茶,就是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所指的白茶品种,20余年来,安吉人民和有关科技人员共同开发利用,投入生产,安吉人民为开发白茶产业添写了辉煌一页。
白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白茶为福建的特产,主要产区在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地。基本工艺是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 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白茶,顾名思义,这种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区不多见。白茶生产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最早是由福鼎市首创的。该市有一种优良品种的茶树——福鼎大白茶,茶芽叶上披满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这种茶片生产出白茶。茶色为什么是白色?这是由于人们采摘了细嫩、叶背多白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炒不揉,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来,这就是它呈白色的缘故。
安吉白茶历史渊源
动植物的白化历来罕见并作灵物瑞兆看待。佛教中有白雀与白猿听经的故事,白蛇、白龟成为神话故事主角,今有发现也必然报道。中国对白茶的记载最早的是北宋庆历(1041-1048年)年间:“白叶茶,芽叶如纸,民间大重,以为茶瑞。”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簿,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北宋皇帝在说了白茶可贵之后又说:“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自有这个记载一直到明代的350多年中,没有再发现过白茶。因此,安吉的白茶,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弥足珍奇。
安吉最早于1930年在孝丰镇的马铃冈发现野生白茶树数十棵,“枝头所抽之嫩叶色白如玉,焙后微黄,为当地金光寺庙产”(《县志》 ),后不知所终。
安吉白茶树为茶树的变种,极为稀有。春季发出的嫩叶纯白,在“春老”时变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才呈全绿色。如此珍奇的茶树品种,孕育出品质超群绝伦、卓而不群的安吉白茶,使中国的茶类百花园更为多姿多彩。
1982年,在天荒坪镇大溪村横坑坞800米的高山上又发现一株百年以上白茶树,嫩叶纯白,仅主脉呈微绿色,很少结籽。当时县林科所的技术人员刘益民、程雅谷等在4月4日剪取插穗繁育成功,至1996年已发展到1000亩,可以采制的只有200亩,年产干茶不足千斤。因其氨基酸含量高出一般茶一倍,为6.19%—6.92%,茶多酚10.7%,在1989年浙江省第二届斗茶会上以“玉凤”茶名获99分的最高分,次年又获99.3分,1991年再获浙江省一类名茶奖。安吉白茶,1996年每500克售价1500-2200元,因数量少,供不应求。
安吉地处天目山北麓,这里群山起伏,树竹交荫,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安吉还有“中国竹乡”之称,植被覆盖率为60%,而茶竹之缘,值得品味。生产实践表明,大凡四周为竹林或邻近竹林的茶园所采制的茶叶,一般都含有板栗香或豆花香,且越靠近竹林的其香越明显。也许正是竹乡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了惊世骇俗的安吉白茶树和安吉白茶。
政和白茶的历史渊源
畅销国外:消暑清凉的上等饮料
政和大白茶品种于1972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以政和大白茶加工的政和白茶品质优异,是生产白茶的理想原料。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政和县茶农逐步掌握了一套丰富的栽培经验和管理以及精湛的制茶的技艺,所产政和白茶品质优异独特,驰名中外,在同行业中享有较高声誉。
2002年中国(福建)茶博会名茶评比中,政和县白牡丹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白牡丹城”牌白茶荣获金奖,2003年中国(上海)茶博会名茶评比中,政和县闽辉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正禾”牌白茶又荣获金奖。白茶性清凉、退热降火,有治病功效,海外侨胞视为珍品。银针茶生津解渴,祛湿退热,陈年银针具有降血压作用。政和白茶做为消暑清凉的上等饮料,成为福建省外贸白茶出口的主要商品,畅销港、澳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近几年,随着白茶市场的拓展,政和县白茶已销往美国、日本、欧盟、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茶界泰斗陈椽教授在任福建茶叶示范厂技师兼政和制茶所主任时,莅政茶事,开展外销茶加工、改进加工技术、制茶技术测定等工作,对当时生产的工夫红茶、白毫银针、白牡丹和白毫莲心都进行技术测定,写出“政和白毛猴”之采制及其分类商榷和“政和白茶(包括白毫银针和白牡丹)制法及其改进意见”在《安微茶讯》上先后于1941年10月1卷10期和1941年11月1卷11期发表,为政和茶叶发展和茶叶加工工艺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皇帝赐名:关隶县改名为政和县
政和县地处福建武夷山脉的东北部,隶属南平市,是一个古老的茶乡,早在唐末宋初已产茶叶。《茶叶通史》(陈橼编著)称:唐末宋初福建茶区的形成,建州茶叶可能是从渐江的台州、到处州的庆元传入政和,经松溪再传到建瓯。与宋元时期著名的建安“北苑贡茶”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古时东平、高宅、长城、东衢、感化五里是“北苑贡茶”产地之一。民间相传、宋微宗政和五年(1115年),是因为政和在宋朝时期盛产名贵的银针茶叶,微宗政和年间,银针选作贡茶,喜动龙颜,微宗皇上 将政和年号赐作县名,关棣县隧改名为政和县。
政和茶叶至明朝已有了大量的发展。明永乐三年(1405年)政邑县令黄裳编纂的首部《政和县志》,收集有郭斯游白云精舍诗句:“稚童烹茶敲石火,林僧剖竹引岩泉”。白云精舍筑在今城关熊山麓,可见其时城关一带已产茶叶。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知县车鸣时作县志序云:“政延绵数百里,山川险谷,民罕十连之聚,然西南十分之九不尽宜于五谷,勤于事事,亦足自赡。上播茶粟,下植麻苧,其他木竹菇笋之饶,唯地所殷”。可知茶叶已成为山区人民经济生活的重要来源。
嫁女歌谣:不慕官宦只询茶叶银针
清朝是政和县茶叶发展的昌盛时期。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政邑知县蒋周南有《咏茶》诗一首,述事甚详:“丛丛佳茗被岩阿,细雨抽芽簇实柯;谁信芳根枯北苑?别饶灵草产东和。上春分焙工微拙,小市盈框贩去多;列肆武夷山下卖,楚材晋用怅如何。”(注:政和别号东和)。这首诗使我们了解到清初政和县产茶的盛况,连著名的北苑产区比之都要黯然失色。茶季到了,茶工雇佣一空,可能当时政和县山区无茶行、茶庄的设置,一框框的茶叶被茶贩运到武夷山市出售,名茶流失,使这位县太爷不禁生出无限感叹!迄至清咸丰年间(1851年)政和始有茶叶加工场所。《茶叶通史》载:“咸丰年间,福建政和有一百多家制茶厂,雇佣工人多至千计;同治年间,有数十家私营制茶厂,出茶多至万余箱”。特别是光绪五年(1879年),铁山村发现政和大白茶(一说在咸丰年间发现)并得以大量繁殖推广,勤劳智慧的政和人民利用政和大白茶为原料,制作的各色名茶相继问世,品质大幅度提高,声名鹊起。为政和茶叶发展增加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陈橼专著《福建政和之茶叶》(1943年)述:“政和茶叶种类繁多,其最著者首推工夫与银针,前者远销俄美,后者远销德国;次为白毛猴及莲心专销安南(即越南)及汕头一带;再次为销售香港、广州之白牡丹,美国之小钟,每年总值以百万元计,实为政和经济之命脉”。民间流传:“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茶叶与银针”之说。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对茶叶生产的扶持,政和县茶叶生产得到发展,茶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和县充分发挥区域、生态、绿色优势,茶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政和县传统主导产业。
光绪年间:大白茶起源于铁山镇
关于政和大白茶的起源,当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清光绪五年,铁山村民魏春生茶园中有一棵大白茶,只开花不结实,后因土墙倒塌,茶树埋入土中,翌年竟生出数棵新茶苗,此后村民就用人工压条法繁育茶苗,使大白茶得以发展。又有一说是清咸丰年间,铁山村有一位看风水先生,在高岭头山上发现大白茶,遂移植回家种植,因枝条埋土较深,竞生出新茶苗,以后就用压条法繁育了大白茶。
“茶树压条法”可以说是铁山茶农最早创造,这在过去科学不发达的年代,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发明。建国后,安溪县茶农创造了更为先进的“茶树短穗扦插法”繁育茶苗。1959年,省农业厅在政和县建立了大面积大白茶良种繁殖场,采用短穗扦插法繁育政和大白茶苗2亿多株,种植区域已扩展到贵州、江苏、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省及我省的其它县市,一九七二年定为全国茶树良种。以上两种说法有力地证明政和大白茶确实是在光绪年间就已发现于政和县铁山镇铁山村。
飘香四海:茶界泰斗盛赞政和白茶
政和茶叶经历了悠入的发展历程和骄人的辉煌,改革开放以后,政和县茶叶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几年,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优高农业是目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做大做足茶文章,使茶叶产业出现了一派生面勃勃,日益繁荣的景象。
茶产业惠及千家万户,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茶叶产业是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全县10个乡镇,70%的农户均有种茶,茶农平均收入的40%来源于茶叶,在东平风头、金峰、铁山大红等13个产茶大村家家户户种茶,茶农收入的75%以上来源茶叶。产茶旺季,除了小孩上学,大家都在忙采茶、收购茶青、加工等茶事,街上很少看见闲人,呈现一派茶乡特有的繁忙景色。
同时茶叶产品卫生质量安全不断提高,是理想的时尚保健饮品。茶叶产品加工企业蓬勃兴起,据工商部门统计,全县茶叶加工企业150多家。在企业带动下,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极大地提高茶叶质量和茶农效益,有效提高政和县茶叶生产组织化水平,有力带动茶产业发展。不久前,我国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莅临政和,品偿“政和白牡丹”茶叶时,对其优异的品质大加赞赏,挥毫写下“政和白茶飘香四海”苍劲有力的提词。
福鼎白茶的历史
提及白茶,知道的人不多,市场上也不多见。然而,在嗜茶爱茶的北宋皇帝徽宗赵佶笔下,“白茶为第一”(赵佶《大观茶论》)。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璀璨明珠,茶中特殊珍品。其历史悠久,以白茶命名,迄今已有九百年的历史。
白茶属轻微发酵的茶类。其品质外形针状,白毫密披,银装素裹,色白如银,熠熠发光,汤色和叶底,浅淡明净,因得白茶之名。传统的制法是采下新鲜芽叶晾晒至干,不炒不揉,芽叶完整,密披白毫。制茶过程中,主要靠晾晒和风干,工艺不复杂。加之茶性清凉,有退热降炎之疗效。
任何一种新茶类,都脱胎于古老茶类,白茶亦然。
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观点,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宋代的皇家茶园(焙),设在福建建安郡(今建瓯市)北苑(今建瓯市东部),《大观茶论》中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其制作方法仍然是经过蒸、压、造型而成团茶,同现在的白茶制法并不相同;也有人认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从茶叶制作方法上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
白茶的起源,从有文字记载来考证,其名称首见于宋子安《东溪试茶录》(1064年前后),但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已有白茶记载,当时指的是一种白叶茶。最为明确的是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年-1098年)白茶已充为贡品。福建贡茶使君蔡襄有诗云:“北苑灵芽天下精,要须寒过入春生,故人偏爱云腴白,佳句遥传玉律清。”宋代茶人斗茶把丰美雪白的芽茶,视为天下精品。当时白茶产量极少,仅供皇帝御用,极为珍贵,北苑茶农把白茶视为“茶瑞”,把这吉祥茶作为斗茶的绝品。
茶界谓白茶有二指:一是指用白茶树鲜叶为原料制成的白茶,因芽叶天然呈白色而得名。1982年在浙江安吉县推出的安吉白茶,像宋代北苑白叶茶一样,是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珍稀茶树,采摘鲜叶以绿茶制法加工而成的白叶茶。二是指以普通茶树(菜茶、大白茶)鲜叶为原料,采用自然萎凋,轻度发酵,不揉不炒,自然干燥或文火微焙方法制成的茶叶。其成茶芽叶完整,密披白毫,色泽银绿,滋味甘醇,汤色浅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白茶。
白茶加工制作方法正式形成是在清嘉庆年间(约1796年前后)。据福建茶史记载:由于当时红茶市场不畅,而导致大量积压,政和县的茶农就改制白茶外销,从此白茶即成为一种正式的茶类;而且白茶加工的基本方法也一直沿传到现在。
白茶,目前产区主要在福建省(台湾也有少量生产)政和、福鼎、建阳、松溪等县。境内丘陵起伏,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地以红黄壤为主,主要种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建阳水仙等优良茶树品种。白茶因采用鲜叶原料不同和工艺不同,生产出的白茶可分为:白毫银针、大白、白牡丹、贡眉、寿眉五种。
茶界泰斗张天福在《福建茶史考》说:白茶由福鼎创制,当时银针采自菜茶(闽东北的原生茶树种)树上鲜叶。福鼎大白茶品种原产于太姥山,古老茶名绿雪芽约在1857年加以繁殖后,于186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成银针,便称大白。对采自菜茶者则称土针或小白。政和县可能在12世纪就有大白茶品种的发现。《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白茶,政和二年(1112年)造”。政和当时属建州北苑(今闽北建瓯市东部),而且以产白茶出名,朝廷以政和年号赐县名。但政和铁山的大白茶是否属此范围,有待进一步考证。约在1880年铁山大白茶加以繁殖后,于1889年开始制银针,至1922年才制造白牡丹。白牡丹原创制于瓯宁水吉(今属建阳),何时开始尚待考证,似在福鼎制白茶之后与政和制白茶之前。至于水吉采制的另一品种水仙白,是近几十年(二十世纪初期)的事。可以说,白茶制造历史先由福鼎开始,以后转到水吉,再传到政和。以制茶种类说,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
《大观茶论》与安吉白茶
摘要:安吉白茶是绿茶,与福建白茶不同;安吉白茶的品种属“白叶茶”一类;经实地考察和史料研究证实,安吉白茶就是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所指的“白茶”; 安吉白茶具有特异的生化特性与品质特征,因而安吉白茶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与利用价值,是不可多得的优质保健饮料。
“安吉白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品种,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物种。“安吉白茶”又是品质优异的名茶,是不可多得的健康饮料。对安吉白茶进行深入的研究十分必要,为抛砖引玉,提出如了几点浅见,供探讨。
1. 安吉白茶是绿茶,与福建白茶不同
“安吉白茶”是产于浙江安吉的一种名茶,这种“白茶”与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白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安吉白茶” 它是由一种特殊的白叶茶品种芽叶,经杀青、造形加工制作而成,外观色泽为绿色,属于绿茶类;而福建的白毫银针和白牡丹,是采用白毫多的品种芽叶,不经过杀青,直接萎凋晒干,制成的茶叶满披白毫,外观色泽呈白色,这种白茶属红茶、绿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等六大茶类中的白茶类。简而言之,安吉白茶是用白色芽叶制成的绿茶;而福建白茶是用多毫的绿色芽叶制成的白茶。
2. 安吉白茶的品种属“白叶茶”一类
“安吉白茶”是茶树品种名,也是茶叶品名。安吉白茶品种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茶树品种,据研究认为,它是茶树产生遗传突变而形成的特异品种,这种突变体茶树,每到早春低温时,生长出的芽叶都有叶绿素缺失现象,嫩芽叶是白色的,如图3所示。当日均温度达到19℃以上时,叶色才开始慢慢复绿。
3. 安吉白茶就是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所指的“白茶”
宋代徽宗皇帝赵佶(1082~1135)酷爱饮茶,精于茶道,善于点茶。在北宋大观年间,著有一部《茶论》,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该书有序、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勺、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等二十一节。白茶是其中的一节,现将这一节内容抄录如下: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1)不同,其条敷阐(2),其叶莹薄(3)。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致,正焙(4)之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銙(5)而已。芽英(6)不多,尤难蒸焙(7)。汤火(8)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9),运度得宜(10),则表里昭澈(11)。如玉之在璞(12),他无与伦也。浅焙(13)亦有之,但品格不及。”
注(1)常茶:一般普通茶树。
(2)其条敷阐:枝条柔软易铺散开。
(3)其叶莹薄:叶片呈浅黄白玉石一样的颜色,且薄。
(4)正焙:指贡茶产地中心地带,宋代生产贡茶的工厂称焙茶工场,以焙为单位。
(5)銙:宋代饼茶的计数单位。
(6)芽英:新发出的芽叶。
(7)蒸焙:宋代饼茶加工经蒸、研、压、焙等过程,蒸焙指饼茶加工。
(8)汤火:指宋代煮水点茶过程,热水称汤。
(9)制造精微:制造得好。
(10)运度得宜:点茶(泡茶)掌握得当。
(11)表里昭澈:外观浅黄明亮,汤色清澈。
(12)如玉之在璞:璞是含玉的石头,“如玉之在璞”,指一片绿色的茶园中有一株白芽叶的白茶,就好像一块白玉镶嵌在矿石中。
(13)浅焙:指贡茶中心产地以外的茶山所产。
上述宋徽宗赵佶所描写的宋代白茶,在当时也是不多见的。制造得法,品质是非常好的。从描写的茶树形态来看,枝条柔软易铺散开,叶片莹薄,如玉之在璞,老远望去,万绿丛中一点白。作者实地考察了安吉白茶原种茶树,确实是这种情景。从茶树形态和叶片特征来看,安吉白茶就是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所指的白茶。
4. 宋代其他文献资料的旁证
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在“茶名”一节中记述:“茶之名有七: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焙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先后,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而气味殊薄,非食茶之比。今出壑源之大窠者六(叶仲元、叶世万、叶世荣、叶勇、叶世积、叶相);壑源岩下一(叶务滋);源头二(叶团、叶肱);壑源后坑一(叶久);壑源岭根三(叶公、叶品、叶居);林坑黄漈一(游容);丘坑一(游用章);毕源一(王大照);佛岭尾一(游道生);沙溪之大梨漈上一(谢汀);高石岩一(云擦院);大梨一(吕演);砰溪岭根一(任道者)。”宋子安在这里记载的白叶茶共有21株。这些白茶树留传到现在的可能为数不多,或已不复存在。
赵汝砺《北苑别录》“拣茶”一节记述:“惟龙园胜雪、白茶二种,谓之水芽,先蒸后拣……”说明当时制造白茶的鲜叶原料也很细嫩,只取茶芽。在纲次一节中记述:“茶有十纲,第一第二纲太嫩,第三纲最妙……白茶用十六水、七宿火……白茶无培壅之力,茶叶如纸,故火候止七宿,水取其多,则研夫力胜而色白,至火力则但取其适,然后不损真味。”
蔡襄《茶记》记述:“王家白茶闻于天下,其人名大昭。白茶唯一株,岁可作五七饼,如五铢钱大。方其盛时,高视茶山,莫敢与之角。一饼值钱一千,非其亲故,不可得也。终为园家以计枯其株。予过建安,大昭垂涕为余言共事。今年枯蘖辄生一枝,造成一饼,小于五铢。大昭越四千里,特携以来京师见余,喜发颜面。予之好茶固深矣,而大昭不远数千里之役,其勤如此,意谓非予莫之省也,可怜哉。乙己初月朔日书”。大昭即王大照,当时这株白茶也相当出名。
苏轼在《寄周安孺茶》这首长诗中也盛赞白茶的品质。诗曰“自云叶家白,颇胜中山醁”。说的是建州叶家白茶胜过美酒,因上述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中记述的建州白茶培植者大多姓叶,所以当时的叶家白茶颇具影响力。
5. 安吉白茶的品质和生化特征
白叶茶,是一种低温情况下产生叶绿素缺失的遗传变异体,是茶树中的特异性品种。我国一些地区均有发现,如浙江安吉、安徽歙县等。其芽叶形态与宋徽宗《大观茶论》描述的一样,“其叶莹薄,表里昭沏,如玉在璞。” 由于这种茶树代谢机能的特异性,低温时抑制了叶绿素的合成,但由于蛋白质水解酶的活性显著提高,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游离氨基酸的生成量。因此,早春白叶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一般均在6%以上,高者甚至达9%。这时其他一般品种的含量只有2~4%。由于白叶茶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很高,因此有利于提高成品茶的香气和滋味的鲜爽性。安吉白茶的嫩芽叶,色泽莹白,制成干茶色泽黄绿;开汤后香气高爽,滋味鲜醇;叶片上除叶脉稍带绿色外,芽叶色泽莹白,十分特异。
6. 安吉白茶独特的保健功效与价值
安吉白茶有较高含量的氨基酸,而茶叶中游离氨基酸是由20多种氨基酸所组成的,其中茶氨酸要占氨基酸总量的50~60%。这种茶氨酸是茶的特征性成分,到目前为止,除一种蕈中有少量发现外,其余动植物中均未发现过。
据研究所知,茶氨酸的保健功效,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保护神经细胞,对脑损伤和老年痴呆症可能有帮助;
2.能通达调节脑中神经传达物质的浓度使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
3.具有消除神经紧张和镇静作用;
4.提高学习能力与记忆力;
5.改善女性经期综合症;
6.增强免疫功能;
7.减肥、护肝的作用。
最近据2003年第8期《茶叶信息》称:《美国科学院学报》报导,美国科学家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布科夫斯基博士发现,喝茶能使人体血液免疫细胞的干扰素分泌量增加5倍。干扰素是人体抵御感染的“化学防线”。原因是茶叶中有一种叫做“茶氨酸”的物质,这种茶氨酸在人体肝脏内分解为乙胺,而乙胺又能调动名为“伽马-德耳塔T形细胞”的人体血液免疫细胞促进干扰素的分泌,从而能更大的提高抵御外界侵害的能力。
据此研究成果认为,喝茶就能使血液免疫细胞干扰素分泌量提高5倍。已经知道安吉白茶的茶氨酸含量要比一般茶叶高2~3倍,因此可以认为,常喝安吉白茶,肯定对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作用更大。(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杭州)
白茶的禅意
茶是中国人的主要饮料,它能解渴,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自古以来,文化人喜欢饮茶品茶谈茶,逐渐形成了一套茶文化。唐代,还有一个名叫陆羽的人,专门整理出一部《茶经》,茶文化便开始有了自己完整的体系。
要说,茶其实就是一种普通饮料。但既是文化,人们就往往能在这普通的饮品中品出许多不普通来,当一杯散发着山野清香的茶水入口,感觉到的除了苦味之外,是一种绵绵的芬芳,一种回味,一种文化的品味。唐代时期,佛教兴盛,茶文化也很繁荣,茶就又成了寺庙里一种十分重要的供养品,以茶供佛也逐渐成为寺院佛事活动的一种。河北柏林寺开法祖师赵州禅师以“吃茶去”三字接引学人,更成为千古禅门公案,“赵州茶”从此名扬天下。千余年以来,禅人茶人欲体味“禅茶一味”之妙境,前赴后继,衍成了一道独特的中国文化风景。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讲“禅茶一味”。这是好事,说明我们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提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更多的人有钱有闲、能介入茶文化中来,品味文化的韵味了。只是,有些人认为“禅茶一味”,也就是要说到“禅”了,这是不是太靠近宗教了,是不是在宣扬宗教了呢?这是一个误解误读。
“禅”是一种东方智慧,是一种处世哲学,一种生活态度,讲究的是一种虚空清静,超然大度。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说得很妙:“禅是大海,是空气,是高山,是雷鸣与闪电,是夏日与冬雪。不,它是在一切之上,它就是人。”在禅者的眼中,禅就是自然的生活,是人的精神,是宇宙人生的总源泉。换一句话说,人人其实都向往自然的生活,人人心底其实都有禅意,只是禅讲悟性,反正靠人去悟就是了。一旦你悟了,获得禅意与智慧了,你就可以消解内心许多积怨,可以涤荡世间一些尘埃。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有点“禅意”在心中,对种种失败、无奈,或许就能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这么一说,或许与宗教的一些主张是一致的,但是,“禅宗”是宗教,这“禅式思维”、“禅意”不是宗教,而是人生,是人生的境界。
早在农禅时代,茶就与禅结下深深的缘份,修行者主张直接面对现实生活,从生活的点滴中体悟人生哲理,体悟大道。茶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然可以“禅茶一味”,通过种茶品茶,达到修心养性的目的,达到“和寂清静”境界。古德高僧是自己种茶、自己采茶、自己制茶、自己饮茶,整个过程都含有自己的劳动,整个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是在自然的生活中,悟出生活的哲理、人生的哲理。至今,许多的寺庙还保持着农禅的作风,在寺庙边的一些半山腰上保持着一片片茶园,现代修行者也自己种茶、自己采茶、自己制茶、自己饮茶,享受一种自然的生活,且以此修心养性。这,看似平淡无奇,甚至因为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有点枯索乏味,可细细回味,这里面却有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或许真可以得自然之气于无有之中,得宇宙精气于无有之间,使人生更加从容和淡定。在福鼎的翠郊古民居采访时,遇上一位六十来岁的种茶农妇,她种的是福鼎白茶,除了卖一些茶青外,还自己晒制一些白茶。她就和我们畅谈着自己种茶、自己采茶、自己制茶、自己饮茶的乐趣,说得眉飞色舞,一脸阳光。同行的部队作家景艳上校说,她将会把这位“茶妇”写入自己《茶香里的幸福》的散文里,这样的幸福几乎氲着一种触手可及、却是文字所无法表达的“清芬”。应该说,这位“茶妇”并不是一个修行者、禅悟者,可她那种阳光心态,让你深受感染。她很泰然安详,你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一种把一切烦恼委屈柴米油盐全都抛远了的感觉,她身上那种幸福指数绝对是很高的。这,可不可以说也就是一种生活的禅意呢?或者可不可以说是“禅茶一味”在这位“茶妇”身上的折射与闪光呢?一位先贤说过“凡人喝茶是茶,禅者喝茶是禅”,“茶妇”在制茶喝茶时却喝出了这个心态。“这个心态”是什么?是一种平常心、满足感。“茶妇”自是平常人,所以肯定不好直接说这就是“禅悟”,就是“禅”。但说“这个心态”有点儿“禅意”,应该不算过份,不算是过头话的。
当然,像这位“茶妇”那样自种自采自制白茶早已不再是福鼎茶人的典型生存状态了。福鼎白茶已经在海内外名气不小,一批像品品香茶业、广福茶业、天湖茶业一样的现代茶业有限公司迅速崛起,多数是商业化、产业化生产了。我知道,再专谈贴近自然、自种自采自制白茶的诗意与禅意,似乎不太切合实际,也有些不合时宜了。
只是,我在福鼎采访白茶时,还是不时感受到诗意和禅意,还是忍不住要多说说这白茶的诗意和禅意。福鼎白茶制作方式独特,它的“自然萎凋,不炒不揉”制作方式,的确比其他茶更容易让人体会到与自然的一种贴近,这无疑也更容易让人感悟到一些诗意,甚至是禅意来。早在宋代,宋徽宗在《大观茶记》中就曾这样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这段话,已经把白茶说得很有禅意了。“如玉在璞”,如果以人生境界而喻,不就是老子所说的“抱朴守静”、“归真返朴”吗?如林崖之间数声鸟啼伴几缕薄雾,如夕照茶园山岚轻溢……自自然然,淡化虚静,返朴归真,得自然之气于无有之中,得宇宙精气于无有之间。
所谓白茶,也就是区别与绿茶、青茶、黄茶、红茶、黑茶的茶的类别之一。白茶,制作时不发酵或微发酵;绿茶,轻发酵;青茶(即乌龙茶),半发酵;黄茶、红茶、黑茶,全发酵,但发酵深度略有不同。白茶不发酵,自然萎凋,不炒不揉,主要工艺是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晒茶”了。白茶也就因此具有外形芽毫完整自然,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等品质特点,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白茶茶名不虚,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明朝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把白茶说得煞是可爱。他说道:“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生晒茶沦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诚为可爱。”读这样的文字,可愉情悦性,品这样的茶香,自然可近于一种禅悦。
白茶生产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最早是由福建福鼎县首创的,所以,现代茶界流行一句话:“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福鼎有一种优良品种的茶树——福鼎大白茶,茶芽叶上披满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最初就是用这种茶片生产出白茶。茶色为什么是白色?这是由于人们采摘了细嫩、叶背多白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炒不揉,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来,这就是它呈白色的缘故,也是白茶最贴近自然、最引人遐思的缘故。
在福鼎太姥山风景区游览时,风泉下有茶馆,有人在饮茶,是汤色清雅的白茶。因为我们多问了几个关于白茶的问题,也被邀请一道喝茶,喝正宗的白毫银针。第一泡以92-95度温水泡在玻璃杯里,杯中茶舞,载沉载浮,汤色杏黄,香气清芬,直透肺腑,真是好茶!
喝着用泉水泡的上好白茶,聊着茶道茶艺,自然又被引到“禅茶一味”的话题上来了,就说起了日本的禅茶大师千利休。他有一首流行很广的“茶禅诗”,竟是这样写的:
先把水烧开
再加进茶叶
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下去
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除此之外
茶一无所有
好像什么都没有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那雅趣、那理趣、皆在其中。今天喝白茶,好像最适宜用这诗来表达心中的感受了,好像一切真是这样简简单单,把水烧开,泡上茶叶,然后以适当的方式喝下去……茶就这么简单,禅就这么简单,生活就这么简单,捧一盏白茶在手,品一口清芬,品一种意趣。这,就是这一盏白茶给我一种禅悦了吧?!
这么一点“禅意”,弥足珍贵。(少木森)
白茶的简单由来
提及白茶,知道的人不多,市场上也不多见。然而,在嗜茶爱茶的北宋皇帝徽宗赵佶笔下,“白茶为第一”赵佶《大观茶论》)。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璀璨明珠,茶中特殊珍品。其历史悠久,以白茶命名,迄今已有九百年的历史。
白茶属轻微发酵的茶类。其品质外形针状,白毫密披,银装素裹,色白如银,熠熠发光,汤色和叶底,浅淡明净,因得白茶之名。传统的制法是采下新鲜芽叶晾晒至干,不炒不揉,芽叶完整,密披白毫。制茶过程中,主要靠晾晒和风干,工艺不复杂。加之茶性清凉,有退热降炎之疗效。
任何一种新茶类,都脱胎于古老茶类,白茶亦然。
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观点,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宋代的皇家茶园(焙),设在福建建安郡(今建瓯市)北苑(今建瓯市东部),《大观茶论》中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其制作方法仍然是经过蒸、压、造型而成团茶,同现在的白茶制法并不相同;也有人认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从茶叶制作方法上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凋与干燥”工序。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茶”诞生。
白茶的起源,从有文字记载来考证,其名称首见于宋子安《东溪试茶录》(1064年前后),但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已有白茶记载,当时指的是一种白叶茶。最为明确的是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年-1098年)白茶已充为贡品。福建贡茶使君蔡襄有诗云:“苑灵芽天下精,要须寒过入春生,故人偏爱云腴白,佳句遥传玉律清。”代茶人斗茶把丰美雪白的芽茶,视为天下精品。当时白茶产量极少,仅供皇帝御用,极为珍贵,北苑茶农把白茶视为“瑞”把这吉祥茶作为斗茶的绝品。
茶界谓白茶有二指:一是指用白茶树鲜叶为原料制成的白茶,因芽叶天然呈白色而得名。1982年在浙江安吉县推出的安吉白茶,像宋代北苑白叶茶一样,是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珍稀茶树,采摘鲜叶以绿茶制法加工而成的白叶茶。二是指以普通茶树(菜茶、大白茶)鲜叶为原料,采用自然萎凋,轻度发酵,不揉不炒,自然干燥或文火微焙方法制成的茶叶。其成茶芽叶完整,密披白毫,色泽银绿,滋味甘醇,汤色浅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白茶。
白茶加工制作方法正式形成是在清嘉庆年间(约1796年前后)。据福建茶史记载:由于当时红茶市场不畅,而导致大量积压,政和县的茶农就改制白茶外销,从此白茶即成为一种正式的茶类;而且白茶加工的基本方法也一直沿传到现在。
白茶,目前产区主要在福建省(台湾也有少量生产)政和、福鼎、建阳、松溪等县。境内丘陵起伏,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地以红黄壤为主,主要种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建阳水仙等优良茶树品种。白茶因采用鲜叶原料不同和工艺不同,生产出的白茶可分为:白毫银针、大白、白牡丹、贡眉、寿眉五种。
茶界泰斗张天福在《福建茶史考》说:白茶由福鼎创制,当时银针采自菜茶(闽东北的原生茶树种)树上鲜叶。福鼎大白茶品种原产于太姥山,古老茶名绿雪芽约在1857年加以繁殖后,于186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成银针,便称大白。对采自菜茶者则称土针或小白。政和县可能在12世纪就有大白茶品种的发现。《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茶,政和二年(1112年)造”。和当时属建州北苑(今闽北建瓯市东部),而且以产白茶出名,朝廷以政和年号赐县名。但政和铁山的大白茶是否属此范围,有待进一步考证。约在1880年铁山大白茶加以繁殖后,于1889年开始制银针,至1922年才制造白牡丹。白牡丹原创制于瓯宁水吉(今属建阳),何时开始尚待考证,似在福鼎制白茶之后与政和制白茶之前。至于水吉采制的另一品种水仙白,是近几十年(二十世纪初期)的事。可以说,白茶制造历史先由福鼎开始,以后转到水吉,再传到政和。以制茶种类说,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
白茶无色却有香
从来都以为,生于青山,长于幽谷的茶该是人间最蕴含风情的植物了。如果说铁观音醇厚,云雾茶矜持,毛尖缠绵,那么白茶则最当属清雅醇香了。
记得周亮工曾在《闽小记》中记载:“太姥山有绿雪芽,今名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不久前,朋友带来一盒太姥山白茶,二三知己选一个有雨的夜晚,围炉小聚,一起细品白茶。
朋友告诉我,白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采了细嫩、叶背多白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炒不揉,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便是茶呈白色的缘故。
谈笑间,我将沸水徐徐灌入杯中,只见茶叶翩跹起伏,亭亭玉立,犹如雨后幼笋。芽叶经水浸渍后,清澈晶亮,更显银绿隐翠,温润袭人。旗枪忽升忽降,汤色转为杏黄色。待茶芽徐徐下落杯底后,汲一口品味,只觉一缕缕青兰馥郁的气息升腾于鼻唇之间,而杯中茶芽始终挺立,难怪被世人誉为“正直之心”。
盈握片羽茶,轻掷砂器中。白茶除了有着汤色浅黄、鲜醇爽口的清雅韵味,更兼有“绿妆素裹”之视觉美感。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等功效,许多人将它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品。《红楼梦》中妙玉请贾母喝的“老君眉”,也是白茶中的一种。
关于白茶,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尧帝时,太姥山脚下有位叫蓝姑的女子为避战乱躲在鸿雪洞内,那年太姥山周围麻疹流行,乡亲们想尽办法为孩子治病,但都徒劳无功,乐善好施的蓝姑更是急在心里。一天,蓝姑夜梦南极仙翁,指点她在鸿雪洞顶上有一株小树叫绿雪芽,叶子是治疗瘟疫的良药。蓝姑惊喜而醒,找到了那株茶树,将绿叶晒干后送到患儿手中。不久,患儿个个痊愈,白茶神奇的拯救了整个村落。从此,蓝姑就开始精心培育这株仙茶,并教予乡亲们种植,这便是今天的白茶。
白茶无色却有香,品来滋味更绵长。苏轼云:“从来佳茗似佳人”。在白茶清雅的氤氲里,难免使人产生许多丰富的意味缭绕。一盏白茶便如一位素衣女子隔岸浅笑,虽美丽却不外敛,气质清芬只在举手投足间似有若无地飘散出来。
茶如灵魂,淡如白纸。饮尽杯中茶,却不知世间真正懂得静心品茶的人又有几个呢?饮茶的人多,会品的人却似乎太少了。
江南忆,最忆是白茶
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承认人是分南北的,既然分了南北,也就应该分古今吧?到了今天,都说“茶禅一味”,不知南北西东的茶品是否一味,不知南北西东的茶禅是否一味?
好在惠能也了悟法是不分南北的。如此入了禅,茶也就不应有什么分别,即使是这一杯轻灵透彻的安吉白茶在手也似乎应该忘了出处、忘了味道才对。
单单入得禅也就罢了,可不一样的是,惠能和尚还要出得禅,让我们学会“无一法可得”。既然无一法可得,便如万丈红尘不分彼此,于是禅也有了味道,手中的这杯安吉白茶,也就入了眼、耳、鼻、舌、身、意。
没有造化的人是饮不得白茶的,因为她虽似江南的女子,却不似苏小小,也不似如女子的西湖。
西湖和苏小小应该是有情于懂茶的张岱的,因为他们可称为知己。在张岱的眼里,西湖的繁华和寂寥是对等的。在他的时代,他说西湖看尽了灯红酒绿的繁华和深更后的冷清。张岱没细说西湖的茶,他可能是觉得说到湖心亭和闽老子就已经说尽、说透了西湖的茶意。
古来与茶有关的女子中还有个妙玉。说妙玉如茶并懂得演茶,不如说她懂得在一杯茶间演绎清绝和奢华。如此,即使这栊翠庵里“云空未必空” 的妙玉未曾把自己用的绿玉斗递到宝玉手中。我想在张岱这个才高八斗、淡泊功名奢华的才子眼中,妙玉也未必堪为同流。
都说白茶的颜色越淡味道越美,如女子,还是这杯如玉的白茶,颜色淡到若有若无,淡到可为张岱眼中草长莺飞的江南气色。可为草长莺飞的江南里,哪怕避居山中、穷愁潦倒时,张岱依然能在擦肩而过中感受“莫不相识”的美妙。
“莫不相识”确实是美妙的。当年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写道 “白茶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虽非人力所可致”。于白茶,这个皇帝也可能只是有幸的一面,没有能够得知她的家乡所在。还或者,这个皇帝明明查访到了“白茶女子”的芳踪,却也不忍公知于世,免得她被一些粗陋之人扰了清净吧。
我们也应如张岱,与白茶间也应该是彼此的“不必相识”。走马江南,满眼春色,纵有如白茶的女子相逢,又何必执著?放下三分薄情,落得“无缘”才是风光无限,才是茶禅间的若有若无。
云南大白茶发源
云南大白茶产自景谷县,海拔1600米的秧塔村,是云南大叶良种。在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后,由一位“每天吃六碗米,使九斤半锄头”的陈六九去江迤(即澜沧江)边做生意,在茶山坝发现白茶种,便偷偷地摘得数十粒种籽,藏于竹筒扁担中,带回秧塔。先种在大园子地,经数年培育,成长很快,而后扩种到周围十四块茶地,曾达三、四亩面积,年产三、五担茶。目前,大园子地还存活着大白茶树,其中有株基茎围达88厘米,胸围61厘米,主干分枝六个,树高4.26米,树幅35×360厘米,年产白茶六、七市斤。这株茶树是陈六九第一次所种的母树,距今已有150年左右。历史上大白茶的制作方法,鲜叶采下后,随即手工杀青,然后摊凉揉捻,揉捻一道后,经充分解块,均匀地摊在蔑笆上,曝晒到半干时,再复揉一道(称为收二道浆),然后抖散,晒干即成。
大白茶成品外形美观,白毫特显,茶味清香,并具有橄榄清香的特点。在封建王朝时曾制成龙须茶,以红丝线扎成谷穗状,进贡朝廷,称为白龙须贡茶。现在的大白茶已改为烘青茶做法。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二、三叶初展,经杀青、揉捻、烘干而成。大白茶外形条索硕长壮实,银毫闪烁,形状优美。内质香气浓郁清鲜,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冲泡在玻璃杯中,恰似片片玉兰茶瓣悬浮水中,令人兴趣盎然。

- 9月15日“福泉山顶泡茶品茗欢 ...
- 2019年4月茶食面点系列(八 ...
- 3月31日春山纪之著名专家沈红 ...
- 2019年4月咖啡萃取与品鉴系 ...
- 2019年3月茶食面点系列(六 ...


- 春山纪与宁波慈舍美学民宿建立战 ...
- 春山纪与宁波第二空间建立战略合 ...
- 春山纪与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 ...
- 春山纪与奉化布袋茶厂茶叶专业合 ...
- 春山纪与宁波象山半岛仙茗茶业发 ...

- 8月4日洪塘消防中队体验活动圆 ...
- 7月1日走近天台县紫凝山九凝飞 ...
- 5月27日宁海一市摘枇杷感受农 ...
- 11月12日走近茶园了解制茶工 ...
- 10月1日奉化雨易山房茶文化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