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审美——物哀与茶道精神构建分析(二)
日本审美——物哀与茶道精神构建分析(二)
初晓恒 博士
看完本居宣长所著的《日本物哀》后(王向远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10月第一版),我略略理解了日本人的情感世界,也终于感悟出了日本人身上那种“一期一会”,以及点滴真诚关注细节精神的原因所在,那种细腻敏感而温和的日本女性面容曾经让我困惑,为什么有这样一种待人的亲切与谦恭,现在我理解了——那是蕴含在日本人千百年来的一种崇尚与追求,也是他们的审美世界中独特的风景,岁月与传统的坚持已经让这些品质成为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自觉与表达。如果说,日本审美中的幽玄给予其茶道一种摄人心魄的唯美质朴,以及令人身心和谐宁静的禅悟,那么日本审美中的物哀则深深给予了其茶道中一种感人至深的关怀、亲切及人性精神回归。所以,正是因为融入了本国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日本茶道才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一、本居宣长的物哀论
在独具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学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文论概念与审美范畴,如文、道、心、气、诚、秀、体、姿、雅、艳、寂、花、实、幽玄、余情、好色、粹、物哀等。但这些概念与范畴大多取自中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中国哲学、美学、文学与文论的影响,但经过日本人的改造,都确立了不同于中国的特殊的内涵与外延,并且在理论上自成体系。其中,产生于日本近世(17世纪后的江户时代)的相关概念极少受到中国影响,属于日本本土性的文论范畴,“物哀”便是其中之一。将“物哀”翻译为“感悟兴叹”、“感物”、“物感”、“感悟触怀”、“愍物宗情”乃至“多愁善感”、“日本式的悲哀”等,都多少触及了“物哀”的基本语义,但却很难表现出“物哀”的微妙蕴涵。
本居宣长对日本文论的最大贡献就是“物哀论”。他在《紫文要领》和《石上私淑言》等著作中一再强调“物哀与知物哀就是知人性、重人情、可人心、解人意,富有风流雅趣,就是要有贵族般的超然与优雅、女性般的柔软细腻之心,就是从自然人性出发的、不受道德观念束缚的、对万事万物的包容、理解与同情,尤其是对思恋、哀怨、忧愁、悲伤等刻骨铭心的心理情绪有充分的共感力。本居宣长认为,以物语与和歌为代表的日本文学的创作宗旨就是”物哀“,作者只是将自己的观察、感受与感动,如是表现出来并与读者分享,以寻求审美共鸣及心理满足,此外并没有教诲、教训读者等其他功利目的,而读者阅读目的也是为了“知物哀”,“知物哀”既是文学修养,也是一种情感修养。
本居宣长指出:每当有所见所闻,心即有所动。看到、听到那些稀罕的事物、奇怪的事物、有趣的事物、可怕的事物、悲痛的事物、可哀的事物,不只是心有所动,还想与别人交流与共享。或者说出来,或者写出来,都是同样。对所见所闻,感慨之,悲叹之,就是心有所动。而心有所动,就是“知物哀”。
本居宣长进而将物哀及知物哀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感知“物之心”,二是感知“事之心”。所谓的“物之心”主要是指人心对客观外物(如四季自然景物)的感受,所谓“事之心”主要是指通达人际与人情,“物之心”与“事之心”合起来就是感知“物心人情”。他举例说,看见异常美丽的樱花开放,觉得美丽可爱,这就是知“物之心”;见樱花之美,从而心生感动,就是“知物哀”。反过来,看到樱花无动于衷,就是不知“物之心”,就是不知“物哀”。再如,能够体察他人的悲伤,就是能够察知“事之心”,而体味别人的悲伤心情,自己心中也不由得有悲伤之感,就是“知物哀”。“不知物哀”者却对这一切都无动于衷,看到他人痛不欲生毫不动情,就是不通人情之人。
他强调指出“世上万事万物,形形色色,不论是目之所及,抑或耳之所闻,抑或身之所触,都收纳于心,加以体味,加以理解,这就是知物哀。综合本居宣长的论述,可以看出本居宣长提出的”物哀“及”知物哀“,就是由外在事物的触发引发的种种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对自然人性的广泛的包容、同情与理解,其中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由此,在他对《源氏物语》解读中也表达了与儒教、佛教完全不同的善恶观,即以“知物哀”者为善,以“不知物哀”者为恶。
在本居宣长看来,“物哀”与“知物哀”就是感物而哀,就是从自然的人性与人情触发,不受伦理道德观念束缚,对万事万物的包容、理解、同情与共鸣,尤其是对思恋、哀怨、寂寞、忧愁、悲伤等使人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心理情绪有充分的共感力。“物哀”与“知物哀”就是既要保持自然的人性,又要有良好的情感教养,要有贵族般的超然与优雅,女性般的柔软、柔弱、细腻之心,要有知人性、重人情、可人心、解人意、富有风流雅趣。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要有很高的“情商”。这既是一种文学审美轮,也是一种人生修养论。因此,在他看来,“知物哀”是一种高于仁义道德的人格修养特别是情感修养,是比道德劝诫、伦理说教更根本、更重要的功能,也是日本文学有别于中国文学的道德主义、合理主义倾向的独特价值之所在。
综上所述,“物哀论”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它既是对日本文学民族特色的概括与总结,也是日本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试图摆脱对中国文学的依附与依赖,确证其独特性、寻求其独立性的集中体现,标志着日本文学观念的一个重大转折。在本居宣长看来,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是对万事万物的一种敏锐的包容、体察、体会、感觉、感动与感受,这是一种美的情绪,美的感觉、感动与感受,这一点不同于中国文学中的理性文化、理智文化、说教色彩、伪饰倾向都迥然不同。
二、物哀内涵特征
本居宣长认为,《源氏物语》中的所谓“通人情”,并不是叫人按自己的想法恣意而为,而是将人情如实地描写出来,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人情,这就是让读者“知物哀”。像这样呈现人情、理解人情,就是“善”,也就是“知物哀”。看到他人哀愁而哀愁,听到别人高兴而高兴,这就是通人情,就是“知物哀”。不通人情者不知“物哀者”,看见他人悲伤而无动于衷,看到他人忧愁而麻木不仁,物语将这样的人视为“恶”,而把“知物哀”者视为“善”。可见,善恶好坏在人的容貌、姿态、衣服、器物、居所等一切事物中都存在着。即便是脆弱的器物,制作精美者也让人观之而喜,这就是感知“物之心”,也是“知物哀”的一个方面,万事无不如此。
另外,本居宣长也认为:在万事万物中都可感知物哀。尽管其中有感受的深浅强弱之别,但世上一切事物中,都有“物哀”在,尽管所感动的事物中,有善恶正邪之分,但心灵对一切事物都会自然地生出感动。有时候对自己的心灵感受都无法加以控制,对道德上认定的恶事也会有所感动。儒佛之道则对感触恶事严加警诫,教导人们远离恶事。物语这对一切事物都主张知其物之心、事之心,并以此为善,而不管道德上的善恶评价,在这种感动中,就有了“物哀”,并以此为根本宗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居宣长还认为,加入将感悟之心加以压抑,那么人心将逐渐枯萎迟钝。而将自己的内心所感付诸尺牍书信,向亲朋好友诉说,那么郁结之情也会得以释怀,并得到些许安慰。如朋友予以回信,则心中更为释然。“知物哀”的人就是如此。不仅对统治者而言,同时对于世间常人之间的交流交往而言,不知物哀的人,万事也不会体察他人,心肠铁硬,缺乏爱心,无论何事都不知情趣,对富人、穷人抑或老人、年轻人、男人、女人之心,均浑然不察。
由此可见,不知物哀之趣的人与岩石草木差不多,春日朝霞升腾,岁末雪映黄昏,世间何事没有情趣?面对花香鸟鸣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没有片言只语的感叹,岂不是很遗憾吗?面对大千世界,或为之喜,或为之悲,无论巧拙,只是将心中所思所想加以表达,在这尘世当中,还有什么比这更难能可贵呢?
通过对本居宣长“物哀论”的解读可以感受到,日本茶道中所蕴含的深深打动人心的力量,还在于其所蕴含的泡茶者对品茶人由衷的情绪共鸣,及柔软细腻的关照,让整个喝茶过程充满了温暖、宁静、柔和的气氛,从而让品茶人内心得到一种充分的释放、舒缓,从而使之得到一种心灵的升华。日本茶道已经上升为一种仪式,一种文化体现,因此,这种仪式和文化体现中也是一种思想理论构建的解构,我想这也是对中国茶艺茶道的未来发展方向一个最重要的指引。

- 9月15日“福泉山顶泡茶品茗欢 ...
- 2019年4月茶食面点系列(八 ...
- 3月31日春山纪之著名专家沈红 ...
- 2019年4月咖啡萃取与品鉴系 ...
- 2019年3月茶食面点系列(六 ...


- 春山纪与宁波慈舍美学民宿建立战 ...
- 春山纪与宁波第二空间建立战略合 ...
- 春山纪与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 ...
- 春山纪与奉化布袋茶厂茶叶专业合 ...
- 春山纪与宁波象山半岛仙茗茶业发 ...

- 8月4日洪塘消防中队体验活动圆 ...
- 7月1日走近天台县紫凝山九凝飞 ...
- 5月27日宁海一市摘枇杷感受农 ...
- 11月12日走近茶园了解制茶工 ...
- 10月1日奉化雨易山房茶文化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