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有境,茶有境
初晓恒博士 国家高级茶艺师
很感谢我的一个朋友,现在是我们德胜茶馆茶艺培训点学员张医生。在我印象中他是一位很有思想深度和敏锐度的人,每次听他说话总会受到不同的启发,听他说话又一次证明朋友于我们的价值——时时促进我们对自身的思考。以前经常说到人生的境界和人格平等问题,但从未在心里有更多认识,偶然听到他说一句:在生活中,其实每个人在人格方面都应该是平等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事实上就是平等的,因为人究其根本还是有差距的,并且表现在境界上。换而言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境界,从而导致每个人的生命最终过程和结局都有所不同,也导致了每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高度也随之有不同。
听了他的话,在一瞬间我理解了“人生有境,茶有境”的说法,并且进一步明晰了喝茶本身对我们的意义所在,那就是不同境界的人可以在茶汤中体会到不同的人生境界,反之也可以提升我们美学意识,从而激发我们寻找并拥有更美好的人生,喝茶本身可以在茶汤里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对于这个思考足足在脑海中萦绕了一整天,挥之不去,最后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人类存在审美主客观性,以及境界。人类思想的高度基于一个人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及其审美高度又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存境界,换言之,一个人的审美高度与人生境界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一个人的最终幸福状态与人生境界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喝茶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审美与境界不断映照、观看和提升过程,最终也必将在喝茶过程中,塑造并最终提升自身审美高度和人生境界,从而实现修心养性最终目标。
一、审美(摘自百度百科)
哲学家认为,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对于人类审美有一些精辟阐述供各位朋友分享:
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动物只是本能的适应这个世界,那人们则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发现世界上存在的许多对美的东西,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以达到愉悦自己的目的。美源于生活,源于对事物的审美感知,源于人心灵深处的体验和无限创造力。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善于感知美的心理。 审美的心灵在体验中通过情理统一净化情色、狭隘的功利和纯粹的技术,并使其内涵得到升华。在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传统中,审美活动更是基于感性而不滞于感性的生命体验,是一种出神入化的对道的体验。
有句话说得好“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套用一下,“上帝为我们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寻找美”人的智慧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人之所以审美,除了愉悦自己的目的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完善自己。通过一代代人对周遭世界的评判,不断进化,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对事物的看法,剔除人性中一些丑陋的东西,发扬真、善、美。
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单一的,是相当复杂的。由于我们大脑各种功能的整体发挥,感知、理解、想像、联想、情感等活动此起彼伏、相互联系、彼此促进,就形成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审美体验是审美主体的全部心理因素和功能的投入,实际上就是艺术家创作活动中的生命意识与心理流变的发展和延宕。
在美感引起的情感活动当中,有两种基本的情感,就是“惊”和“喜”的结合。“喜”就是审美愉悦、赏心悦目,是一种快感。“惊”是对艺术作品的惊异之感、敬佩之情,它在意识的深层,你往往无所觉察。但是,却是审美评估里的很重要的因素,因为艺术美当然属于多种因素的和谐结合,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一个创造力量的外化,人的本质力量是人所特有的。
庸俗化的审美倾向对于穷奢极欲的生理的满足,永远不能上升到审美享受的境界。那种将感官的快适等同于美感的做法,显然是违背美学常识的。物质享乐的欲求只有在与精神相关联时,才可能具有审美的价值。因此,审美活动永远不能停留在视听感官的层面上,视听的魅力最终要感动心灵,必须实现眼与心、耳与心的贯通。孤立地讲“眼睛的美学”、“耳朵的美学”,将视听感觉与心灵割裂开来的做法,无疑是不当的。
审美活动最早起源于修饰,修饰与爱美密切地关联着,但如果修饰的目的仅仅停留在视觉的生理快感效果上,显然还不是审美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享乐是多层次的,审美愉悦也是一种享乐。但审美愉悦是感官享乐和精神享乐的统一,而且只有实现了感官与精神愉悦的统一,感官的快适才可能是审美的愉悦。康德认为真和善是有自己独立地盘的,而美没有自己独立的地盘,实际上也就是说,审美的领域是没有限制的。任何对象都可以进入审美的领域,获得审美的正价值或负价值的评价。
纯感官的世俗享乐,包括视听之乐,以及味觉甚至嗅觉的快感,必须具有精神性或社会性的价值,方可能成其为审美的快感。因此,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奢华的物质享受并不能简单地等同,奢华的物质环境有利于创造视听享受的氛围,成为审美享受的基础,但它不是直接的审美活动自身。
二、人生境界
关于人生境界有非常多的人对其进行了阐述,通过资料查询,收集到以下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与各位朋友分享:
(一)人生应有境界(姚孝平 嘉兴日报2008-6-20)
人生是一个不断实践与思考的过程。不实践会使生活单一没有内容,没有思考则使人生苍白平庸。人在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会提炼生活,形成对人生的诸多观点,最终凝聚成人生的真谛,谓之人生有境界。
宋代词人辛弃疾曾写下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的词句。这里面包含了人生的境界,它以少年成年为时间段,将不同人生段用诗词来表达,读来味道甚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说的是人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为人难免意气、浮躁,也不免矫情;“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是说饱尽人世沧桑、尝尽酸甜苦辣后,没有了不华之举,那些愁和苦也就不值得一提了。当有人问起人生的感觉时,顿时百感交集,想说却又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只得仰头长叹一声:“真是个好天气呀!”古人关于人生境界的描述,经典至极,对于人生的探究丝毫不比今人差。
丰子恺也曾提出过“物质、精神、灵魂”的人生三境界。这是从“人应当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中,以什么样的形态活在历史中”这样的人生严肃的命题下思考出来的结果。人若是只知道柴米油盐便算不得什么境界,非得要生活在精神中方能悟得人生的真谛。一个物质中的人受到了教育,在接触社会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思想,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精神世界,并且借着精神一路走去,扣问灵魂,便会抵达极高的境界。仿佛上了高峰,有了一种崇高的感觉。人倘若只活在物质中,吃饭睡觉,家长里短,就是一种很低很小的人生,向精神发展才是大的人生。
当代社会学者、国内优秀的哲学散文作家周国平也曾提出过“人从简单到复杂再回归简单”的人生三重境界。这个也比较好理解。年幼时单纯无知,少接触社会,脑子很单纯,等到成年后,应对人情世故,处理的关系极多,要做的事也多,思想自然变得复杂了。老年后,世事皆经历,风云看淡,很多无用的东西从生活中被除去,思想回归到简单。但这种简单不是单纯无知,而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人生感悟的提升。
人生有境界,需要去体验。人获得某种感悟,有时只要一瞬间,但这一瞬间却是长期探索的结果。有境界的人生超越了世俗,拥有了精神境界,获得了灵魂自由,是一种比较精彩的人生。
(二)冯友兰人生的境界及层次(摘自百度百科)
冯友兰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三)人生感悟三重境界(摘自http://www.chinaren.com)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千年。进入这个阶段,热是激情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倘若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哭了这条命了。人就会在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常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在这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自有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事;便也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三、审美程度与境界关系——美好的审美基于美好的境界(摘自:http://book.qq.com)
在哲学上,康德最伟大的成就就在于揭示并总结了,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中所包含的先验因素,在认识中是时空观念其一系列范畴;在道德实践中是律令;在审美判断中是鉴赏能力。由于先验因素的介入,人与对象的关系就被打上了主体的印记,人的认识的世界、道德的世界、审美的世界也就具有了主体的性质。总之,先验因素构成了活动的先决条件。缺少这些因素,人的活动便不能进行。这就告诉我们,人的能力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先验因素的水平,因此,我们必须自觉地进行修心养性,不断提高自身思想判断能力。
康德指出,审美取决于人的心灵状态和品格。譬如,人们时常谈到享受崇高的美感,但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有这种感受。一个心灵阴暗、感情肤浅、品格卑下的人,即使面临巨浪腾空的大海、苍茫辽远的草原、荒凉粗犷的大漠、喷薄而出的朝阳、飞流直下的瀑布,甚至英雄的壮烈献身、两军的最后决战、力量对比悬殊的反抗等,所有一切激动人心的东西,都不能引发他丝毫的崇高感,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崇高感。只有那些心怀壮美的人,才能够欣赏这一切;鉴赏壮美的能力越强,对象带给他的触动和震撼也就越深,从中获得的享受也就越丰富。
换言之,感觉经验是个别的,审美感受也是个别的,这说明认识和审美有一样的地方。道德律令具有普遍性,审美判断中也包含了普遍的内容,这说明审美和道德也有一样的地方。审美取决于人的鉴赏判断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人与对象接触前就已经存在于心灵中了,也就是说是先验的;认识中的时空观念和范畴概念也是先验的,道德律令也是先验的,这又说明了,审美、认识和道德有一样的地方。
在我们生活中,快乐的并不一定就是美的,但美的一定使人快乐。也就是说,快乐不是审美根据,而是审美结果,它是伴随着审美判断而发生的感觉。
四、人生境界与幸福关系(摘自:http://www.tianshannet.com.cn)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 欣赏力是发现美的能力,也可以衡量一个人和外界的交流关系,当人与外界之间形成隔膜,无论这种隔膜是来自心态或生活状态,还是来自知识的增加专业的加强,都会让欣赏力消退或被阻碍。
审美需要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美的事物,可以使人摆脱庸俗、狭隘和自私,并使人择真而求,择善而从,择美而爱,使自己的人生进入到诗意栖居的审美世界。诗人顾城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在当今社会中,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尤其是对人性中存在的友情、亲情、爱情的审美,不断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的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满足他们因为物质丰富而带来的心灵空虚。审美需要注重对精神情感的培养,是追求一种生命存在的审美境界。
由此可见,在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喝茶,不单它于人体的健康,更在于在冲泡中茶所体现出来的姿态美感,口感、香气、形状等给人的美好遐想,在审美高度提升的过程中,以及在其所蕴含生生不息历史内涵中对人生有所感触,从而令人以小见大,在一花一草中感悟到一个世界所包含的哲理,最终达到修心养性,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的目的,并最终领悟到人生三境界:看远,才能览物于胸;看透,才能洞若观火;看淡,才能超然物外,在纷杂莫测的人生之路中寻找到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轨迹。

- 9月15日“福泉山顶泡茶品茗欢 ...
- 2019年4月茶食面点系列(八 ...
- 3月31日春山纪之著名专家沈红 ...
- 2019年4月咖啡萃取与品鉴系 ...
- 2019年3月茶食面点系列(六 ...


- 春山纪与宁波慈舍美学民宿建立战 ...
- 春山纪与宁波第二空间建立战略合 ...
- 春山纪与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 ...
- 春山纪与奉化布袋茶厂茶叶专业合 ...
- 春山纪与宁波象山半岛仙茗茶业发 ...

- 8月4日洪塘消防中队体验活动圆 ...
- 7月1日走近天台县紫凝山九凝飞 ...
- 5月27日宁海一市摘枇杷感受农 ...
- 11月12日走近茶园了解制茶工 ...
- 10月1日奉化雨易山房茶文化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