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普洱茶膏制作方式及用途

古代普洱茶膏制作方式及用途

载自:茶膏世界——http://blog.sina.com.cn/chagao

         首发:http://www.moderntea.net/Moderntea_Article_46.html

 

古代普洱茶膏制作方式

一、云南土司发明的大锅熬膏法

大锅熬制茶膏制作过程(之一)实拍

云南土制的普洱茶膏,即大锅熬膏法是谁发明的?在什么时期发明的?目前仍是一个悬案。

我们目前所能查阅到的史料,只知道清代皇帝雍正给云南总督鄂尔泰所发的圣旨(1729年)。第一次知道清代就有茶膏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只能猜测,这种大锅熬膏法是云南先人借鉴中医药熬膏的思路形成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的中医药在清代已趋于成熟,并自成体系。其中大量的中药膏状药物,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已经有几十种,说明熬膏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大锅熬膏法是谁发明的恐怕很难有一个定论。因为它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技术相对中医药界的人而言,几乎没有什么门槛。只能说是那个时代一个群体尝试的结果。

大锅熬膏法的操作,极其简单,而且对生产工具与场地要求不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茶坊,只要有锅,有滤布就可操作,属于只要你愿意尝试,都会成功的方法。

根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考证,其整个工序如下:

将茶及茶末放置大锅中,充分煎熬,使汁全出为止。投一次茶料,反复熬煎七次。

将煎熬之茶汤盛于布袋中压榨,使茶汤滤出,反复多次,避免有茶渣。

将滤出茶汤,再置于大锅中煎熬,茶汤上面浮上浅黄色之物,以小锅铲剔去,膏汁始清。

茶汤煎熬成极浓茶汁时,转盛于中锅中煎熬,至液体呈膏状,再易小锅收膏,搅拌须快,此时应注意力求不嫩不老为度,其程度全凭眼力和经验,取起一团,拉长不沾手,色起淡褐色,恰到好处。

用具:第一套用大铁锅,二套大铁锅,三套铜锅,四套铜锅,滤汁细布,定型模子,存膏器暂用铁盒,以玻璃瓶盛装最适合。

     1950年,为支援进藏部队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接受熬制茶膏3500千克的任务,结果仅制成42市担(一市担为100斤)运出。这次的制作过程基本上是沿用云南古代熬膏的方法。经试验一市担茶叶,可煎茶膏20 ~ 25市斤,那时省茶司每日约熬茶膏15.2市斤。

这种熬膏的方法相比中药的熬膏要复杂了一些。仔细分析,部分提法也是错的,估计是有意识的误导。如提到原料中所说的茶末,茶末不可能熬出茶膏,茶末内含物质极少,根本熬不出膏类物质。凡是做过这方面实验的人都清楚这点。甚至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误以为茶膏就是用普洱茶的废料,即不能压茶的茶末做出来的。也有一些人听信这种误传,用茶末去熬制茶膏,却总出不来东西,不知道问题出在原料上,还以为熬膏的技术有问题。

另外是熬膏的老嫩度的提法。其实,熬膏的过程主要问题是含水量的把握,含水量大,膏稀,不能定型。含水量少,容易出焦屑(俗称过火烤焦的意思)。不存在老、嫩之分。历史上也没有膏体老嫩区别标准。因为它们最终都溶于水,只要溶于水,就无法辨别它的老嫩。其实,老嫩度只是一种说法,估计是熬膏人为强调自身熬膏的技巧故弄玄虚而已,别太当真。重要的是,熬膏的质量的好坏只有一条标准,在不出现焦屑的前提下,含水量越少越好。

 二、清朝皇宫的压榨制膏法

    清朝皇宫的压榨制膏法大锅熬膏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可以说是最原始的生物科技的运用。代表古代科技的一个高度。

这种制膏方法是借鉴唐宋时期压榨制膏思路,而形成的更高级别的生物科技。虽然它很原始,但渗透着超前的科技理念。

 (一)压榨制膏法主要由几个过程构成

     1.  轻蒸、解块、淋洗

将云南上贡来的顶级团茶和饼茶进行蒸湿,然后解块,再进行淋洗,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及杂物。这个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云南上贡的普洱茶进行茶叶品质的鉴别与评判。其中,是否具有有害物质——甚至可能的投毒,需要仔细甄别。茶品的安全性检验是这个环节的重中之重。

2.  二次发酵

采用传统酿酒工艺中的厌氧发酵方法,对茶叶进行发酵,促使茶叶内含物质的再次转化与分解。

3.  小榨去水,大榨出膏

采用压榨技术,先将水分挤出不用,然后再全力将茶叶内存的茶汁压出,并反复压榨,收汁。

4.  自然沉淀,分层析出

将压榨出的茶汁放在开口的容器内,使其自然沉淀,并分层析出;其分层不同,品级也不同。

5.  收膏、压模

将分层析出的茶汁放阴凉处风干,获得稠密度轻高的软膏,再入模干燥成形。以故宫博物院至今保存完好的茶膏为例,为委角方形饼状,大不过寸许,每块约为4,面上压有花纹,中间寿字,四福绕之,色黝黑。

 (二)这种工艺的好处

     尽最大可能保留茶叶中原始的有效成分,使获得的茶膏保留了茶叶中的精华。

整个制作过程没有高温蒸煮,基本上是在常温下操作,保护了普洱茶特有的活性酶,这也就为制成的茶膏后续的陈化提供了动能,使茶膏的品质向更高层次转化。

容易成型,膏体没有黏稠感,可制成各种图案和模型。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的茶膏,一个个小块,尺寸与重量严格的一致,且上面压有精美的图案,就是用这种工艺制成的。很多人试图用大锅熬膏的工艺复制故宫的茶膏,无论怎样下工夫,但就外观比照,都与故宫博物院里的茶膏相距甚远。

汤色通透,红艳明亮。按照这种工艺制作茶膏,你会发现,其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通透性极强,几乎没有肉眼可看到的杂质,红亮度极高。

就香气而言,新制作出来的茶膏味薄,但陈化一段时间后,一般是经过三年,其香气逐渐升高,且越陈越香。这是因为茶叶的香气形成有两个路径:一是高温提香,如绿茶、乌龙茶等,通过短暂的高温将茶叶中的芳香类物质激活;另一种途径是在常温的状态下,通过微生物产酶,酶产脂类物质,而脂类物质又生成芳香类物质。这个过程是一个自然循环生成的系统,需要一个时间演化过程。正宗的普洱茶膏芳香类物质的生成就是源于这个途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再强调,高温对制作茶叶,甚至茶膏是一个大忌的原因。

可实现品种多样化。压榨制膏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自然沉淀,分层析出。意思是在自然沉淀状态下,将不同层次的沉淀物分层取出,可制成感官不同的茶膏,实现了品种的差异化。如将最上层的沉淀物取出,可制成真正意义的上投茶,这种茶膏体积最小,也最轻,在吸透水后,仍可漂浮在水的上端,其比重轻于水。蒙顿茶膏就依据这种原理生产了红运当头”—— 一款国内外唯一的上投茶。如果将分层析出的中上端取出,可制成外观如青石般感官的茶膏,有的称它为茶石,有的称它为石乳。此项茶膏的外观呈现重度白霜,如雪覆青石的感觉。这层白霜其是茶膏内的儿茶素与咖啡碱的络合物。蒙顿茶膏也是依据这个原理推出了玉龙胜雪一款茶膏。很多人误以为这是蒙顿企业的首创,岂不知,这也是清代宫廷普洱茶膏一个重要品种。玉龙胜雪的茶名源于宋代的一款名茶龙园胜雪(宋代三十八款名茶之一)。云南标志性的雪山为玉龙雪山,因此将龙园改为玉龙,以示区别。何况普洱茶膏的原料产地就来自云南,也可以说玉龙雪山的脚下。清朝的乾隆皇帝曾写过一首诗,叫《烹雪》,也有人考证说叫《烹雪用前韵》。其诗全文如下:

"茶膏三绝"之一——玉龙胜雪

  

《 烹 雪 》

瓷瓯瀹净羞琉璃, 石铛敲火然松屑。

明窗有客欲浇书, 文武火候先分别。

瓮中探取碧瑶瑛, 圆镜分光忽如裂。

莹徹不减玉壶冰, 纷零有似琼华缬。

驻春才入鱼眼起, 建城名品盘中列。

雷后雨前浑脆软, 小团又惜双鸾坼。

独有普洱号刚坚, 清标未足夸雀舌。

点成一碗金茎露, 品泉陆羽应惭拙。

寒香沃心欲虑蠲, 蜀笺端研几间设。

兴来走笔一哦诗, 韵叶冰霜倍清绝。

 

这首诗全诗20句,140字,为古体诗。学术界至今对它表达的意思争论不休。其实,这首诗就是描绘了品饮玉龙胜雪的过程和感受。很多人认为烹雪是雪水,是乾隆皇帝注重品水,认为雪水比北京的玉泉山的泉水轻。这是误读,因为本诗描述的是品茶,而不是评价水的好坏。乾隆的另一首诗《坐千尺雪烹茶》才是真正描述的概念。如他在诗中写道:“……泉水终弗如雪水,从来天上洁且轻。高下品诚定乎此,惜未质之陆羽经。意思是泉水与雪水相较,雪水质量最佳,因为它具备了洁且轻两大优点,所以他对陆羽二十水品中,将雪水放在第二十位,提出了质疑。但在《烹雪》中描述的对象则不是,而是。由于很多人不了解茶膏,更不了解普洱茶膏中的一款珍品玉龙胜雪。于是便出现望文生义的解释。

 (三)压榨制膏法的不足

    尽管我们说了采用压榨制膏法制作的茶膏种种好处,但就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考虑,也存在一些不足:

工艺严谨苛刻,工序繁杂,费时费力,非一般作坊所能承担。这就必然造成普及性极差。

产量极低,成本奇高,造成普及性极差并很难推广。

但不管怎么讲,这种压榨制膏的方法有点近似我们今天最先进的生物工程——低温状态下的萃取工艺。这在当时科技落后,没有先进的化验仪器及压榨设备的前提下,已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三、教你如何熬茶膏(以1千克干茶为例)

 (一)熬制茶膏的制作步聚

    1.   

三级普洱熟茶(按现行普洱熟茶等级划分标准),其发酵度较充分的,且最好是陈化五年以上的熟茶。也可选用陈化五十年以上的普洱茶(生茶),这种茶当然比三级普洱熟茶好,但存在成本太高的问题。

2.   

锅(最好是不锈钢锅,铁锅也可),滤布(白布、多层纱布皆可),容器(最好大一点,可存茶汤)。

3.   

40 ~ 50℃温水浸泡茶叶,其茶叶与水的比例为110,即茶叶为1千克,温水为10千克。使茶叶在水中缓慢舒展,浸泡4小时后,用筷子轻轻搅动,使茶叶表面的浮尘与杂质洗下,这道工序还有一个好处,可将部分农药洗下,因为某些农药是可以水解的,有了这个过程,增加了一层安全性。漂洗完成后,可轻轻地将茶叶捞起,放置到锅里。

4.   

熬茶只需两遍。第一次加水10千克,按投茶量比是110。所加的水必须是未加热的水,即凉水。因为茶叶内含的很多物质是在不同温度析出,因此熬茶刚开始的时候不能加热水,否则影响茶膏的品质。加水之后,用大火加热,直至煮沸。煮沸后,将火调至中火,熬茶20 ~ 30分钟即可。用滤布将茶汤滤出,放置到容器里,第一次熬茶结束。第二次加水5千克,过程与第一次相同。第二次蒸煮完后,可将茶渣倒掉。需要说明的是,熬茶只需两遍,而不是五遍,甚至七遍,其主要原因是第一遍就已将茶叶的内含物质提取了近70%,第二遍把剩余可提取的物质基本提出,无须再多次提取,费时费力,没有实际意义。

5.  蒸发水分

将两次滤出的茶汤进行大火煮沸,使茶汤持续沸腾并蒸发水分,达到浓缩效果。这个时间较长,直至大量水分蒸发,锅里的茶汤开始出现鱼眼泡,即接近稠状,将火关至温火慢慢熬炼,待锅内的茶汤开始出现流动性慢,用筷子搅拌出现明显划痕时,即关闭火源,将锅取下炉灶,迅速将稠状茶汁倒入小容器里,或想使其成型的模具里,然后将其放入冰箱冷冻,停一小时后取后,茶膏即成。其成品率可达到250以上,即25 ~ 30%之间。

 (二)这样操作的好处

     从选料到漂洗、熬茶,所有工序都在自己掌控中。因为是自己操作,食品的安全性完全由自己把关。不可能像市场上一些不法商人为了卖相好看,去随意添加色素、香精等违禁的添加剂,造成汤色与口感及香气极佳的一种假象。

成本低廉。

可尝试多种配料方法。如可加人参、枸杞、姜片、橘皮等,调制自己喜欢的茶膏。

 (三)这种方法的不足

     持续的高温过程,破坏了茶叶中的很多营养物质。

保存期太短,刚熬制出来的茶膏品质尚可,但存放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霉变。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酶在温度升高到60℃后,就失去活性,何况熬膏的过程何止60℃。没有酶的存在,普洱茶膏失去了活的动能,变成一个死的物质,保质期短与这方面有很大的关系。

汤色混浊或偏暗。这与大锅熬膏有关,在高温的情况下,它提取的物质是混合物质,持续的高温过程已使很多物质变性,茶叶中的化学组分出现重合或交叉现象,必然造成混浊。需要提醒的是,采用这种工艺如果汤色是通透的,那可能与添加澄清剂有关,不是一个好的做法。因此,采用大锅熬膏法出现的汤色混浊,倒是正常的,是这种工艺的必然。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宁肯汤色混浊,也不用添加澄清剂作假,倒是一种诚信的态度。

几乎无味,与普洱茶的味薄不是一个意思,应当说水气味较多。

我们在探讨古代普洱茶膏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

大锅熬膏法虽然为云南独创,甚至也作为贡品进京过,也曾经是清代雍正皇帝钦点的贡品。但令人奇怪的是,它时间很短,就没有了下文。自清朝时期起始,普洱茶迎来了它第一次繁荣。我们知道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普洱茶作坊或者茶号,像福元昌、同庆号、车顺号、宋聘号等等,却不知道哪一家有过生产普洱茶膏的记录。

我们从云南众多的史料中,会偶尔发现一两句涉及普洱茶膏的评语,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这就使我们经常处于一种困惑:我们知道普洱茶膏来自云南,但却不知道是谁生产的。

甚至有人提出:云南土司创造了这种大锅熬膏法,并没有在云南普及,其真正的生产地被转移到了西藏。

西藏自唐代开始就饮用云南的普洱茶,尽管那时不叫普洱茶,但这种茶品因源源不断流入西藏,加之普洱茶解油腻的功效,成为藏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西藏到云南形成的多条茶马古道,就因普洱茶才有的。

藏区本身就有煮茶的习惯,他们饮用普洱茶,不像内陆地区的品茶,也没有茶道的技法,而是加入奶、盐、姜片等一起煮。是饮食中的一种佐料。也可称为混合饮。唯独对待普洱茶膏,则是采用的纯饮,即不添加任何其他的东西。

甚至,也有这样一种说法,西藏饮用普洱茶膏,尤其是在大的寺院及上层喇嘛中的普及,早于清朝宫廷。据此,也有人认为大锅熬膏法有可能就来自西藏。

西藏自唐代开始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加上茶马古道的历久不衰,对普洱茶的理解和依赖远远胜于内陆地区。虽然他们自始至终不接受汉民族茶道的技法,基本采用混合饮的方式,但不排除他们本身也有纯饮普洱茶的需求。这就有可能使他们结合藏传医药的一些做法,创造了大锅熬膏法制作的普洱茶膏,专供寺院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自清代起,甚至有人认为比清代还早,有可能是元朝,很多大的寺院都建有自己的熬茶间

其实,这一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至今在西藏一些大的寺院仍然可以看到这种熬茶间,只是它仍然还是那么隐蔽,轻易不向外界暴露,更不向游客开放。因为藏区寺院对活佛级以上人员的生活料理一直是高度保密的,或者说是秘而不宣的。他们始终保持着这样一种传统,活佛乃至活佛级以上人物,其一举一动都是神圣的,包括他们的日常生活,更包括他们的饮食。

 我们目前还不能从史学的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认证。但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大锅熬膏法制成的普洱茶膏,并没有在云南得到普及和应用,相反是在西藏或者更大的区域——藏区,成为专供活佛及活佛级以上人物的纯饮的茶品。除此之外,西藏地区纯饮的茶品没有第二个。它体现的用途,或者说价值,不仅是保健的需求,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但是,这种神秘性,反而限制了它的传播。大锅熬膏法”——无论是云南的创造,还是西藏的发明,在当时并不被大多数人所熟知。它的用途很窄,影响力也极弱。如果不是后来清朝宫廷创建的普洱茶膏声名鹊起,加之后人不知道有两种普洱茶膏,还误认为是一种东西,那么,它仍然会隐藏着一种神秘,不被外人所知。

古代普洱茶膏用途

那么,清朝宫廷御制的普洱茶膏的用途到底有哪些呢?

 一、超贵族的身份——“皇权的象征

    清朝皇宫将普洱茶膏的制作搬到宫廷御茶房制作,最初的考虑是安全性的因素,害怕投毒。但御茶房接手后,又面临对不合理工艺改进问题,因为乾隆皇帝本身对大锅熬膏,这种反复的熬炼就心存疑虑,它与炼丹的过程有相似的地方。中国毕竟是个能工巧匠集聚的国度,且文化渊源之深也是中国特有的国情。于是,采用另外一种思路,借鉴唐宋制膏的经验,便成了宫廷卸茶房的主攻方向。

中国有句古语,英雄是逼出来的。或许,普洱茶膏也是如此。

但是,它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这种压榨制膏法受制于当时的生产条件,加上工艺与工序的苛刻要求,必然造成生产量极少的状态。也许,当时这种制法本身就不要求产量很大。因为,制作它的本身就是给皇帝品饮的。它不是商品,而是皇帝的专属饮品。本身就不要求产量很大。否则,这种物品的神秘性就没有了。中国传统有一种习惯,因为稀缺才能凸显珍贵,珍贵才能彰显神秘,而神秘则是显示皇权的秘密武器。因此,它的第一个用途就是给皇帝品饮的。因为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日常起居,及生活用品本身就是皇家的最高机密,非一般人能够了解,更不可能掌握。这个用途的本身就昭示着皇权的威仪与神秘。

同时,皇帝也时常将多余出来的茶膏赏赐给一些有功大臣。那些大臣在得到茶膏后,也是轻易不舍得品饮,只是在身体偶感不适,或家里有人生病时,才拿出来与家人分享。这种赏赐的途径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在古代,这种做法对那些受赏的大臣而言,叫皇恩浩荡

 二、国礼”——体现泱泱大国的顶级茶品

    中国自宋代开始,就有茶叶出口。最早是茶马互市,即用中国产的茶叶在边境与外部换马匹。再到后来,有茶马古道和多种茶叶出口方式。中国产的茶叶不仅让外国人知道了茶,而且让他们知道了茶是最好的饮品。

这就使得中国古代的各个朝代,历任皇帝都有相同的举动,即在他们面见外国来的使者(有使节,有学者等),都会馈赠一些在当时看来最好的茶品。

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普洱茶膏第一次荣登国礼的名单。这个单子就是赠予英国使臣的礼品目录。那年,英王乔治二世派遣特使给乾隆皇帝祝寿,第二年,即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914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接见英使团,并在万树田宴请英国使节,回赠英使团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包括:

赏英吉利国王物体,计有珐琅、珍宝、玉器、漆器、瓷器、花缎、画册,鼻烟壶及土产食品等计92项(对、套)479件(个),其中包括茶膏4匣。

又加赏英国国王物件、绫罗丝缎、漆器、扇、笺、食品,计40455件,其中包括茶膏5匣。

又随敕书赏给英国王物件,计411016件,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茶膏5匣。这次英使觐见团95人,包括正使(即马嘎尔尼)、副使,正副总兵官、通事(翻译),文书、医生、天文生、听事官、管船官等,分别等级档次,每人都给礼物,共赏赐27批。其中15批有茶叶。将这批礼单逐项统计,计送茶膏26匣。这个茶膏就是宫廷御制的普洱茶膏。

我们至今也不知道这些茶膏是什么样的,只能根据目录上的片言只语知道这些普洱茶膏都是用木匣盛装的。而用木匣承装的一定是整块的膏体,如果是散块的可用瓷瓶包装,因为瓷器也是中国的国粹。我们今天在中国故宫博物院里可见到一种人参膏,它就是黄色瓷瓶包装的,里面是长条状一个个散块。瓷瓶的设计也非常独特,其釉面的黄色恰恰代表皇宫专属的色彩,是典型官窑的作品。普洱茶膏没有采用瓷瓶,而是木匣,目的是要展示整块茶膏的魅力。我们可以猜想,那上面一定有精美的图案,因为截至今天,能在整块茶膏上压制精美图案的也是非常难办的。纵观科技发达的今天,云南有生产普洱茶膏的企业和个人多达几十个,但真正能制成整块带精美图案的仅一两家企业而已。

至于有人说,那批最早馈赠给英国使团的普洱茶膏,因当时英国人不知道茶膏有何用,就把它封存起来,至今还收藏在大英博物馆里的说法,显然是一种猜想,或者说是浪漫的神往。因为大英博物馆早已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只要藏品存在,从咨询处的电脑上一查就会知道。这种说法明显带有戏说的成分。

但是,不容忽略的是,自乾隆皇帝将普洱茶膏作为国礼开始,以后的历任皇帝都有向外国使臣或友人赠送普洱茶膏的记录。其涉及的国家和使臣(也包括友人)多达几十个,粗略统计送出去的茶膏有上百匣之多。

与乾隆皇帝一样,后续的皇帝依旧是采用木匣盛装普洱茶膏的方式。估计始终保持整块茶膏的模式。以突显泱泱大国极品茶的精湛技艺。

从这个意义上说,普洱茶膏的确也为中国的茶叶,或者说为中国的茶文化增色不少,是中国茶人的集体骄傲。

 三、纳入中药体系——凸显中国的养生文化

    中国的茶叶最早就是作为来使用的。后来一点点演变成为饮品。虽然很多的医药经典中都涉及到了茶,但侧重点都由原来治病的功效向养生与保健的方向转化。这可能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理论有关。因为中医药倡导的是治未病,主张预防为主,并提倡药食同源,这就使中医药对养生与保健格外的关注,也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主流。

有一个有趣的典故,说明了这一问题。

扁鹊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人,也是尽人皆知的神医,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扁鹊的两个哥哥也颇懂医理。

一天,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 ”

扁鹊答:我的大哥医术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 ”

扁鹊答道: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的时候,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能事先铲除病因,反而觉得他的治疗没什么明显的效果,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的时候,看上去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能在我们乡里流传。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已经严重的时候。一般人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让人昏迷,做的都是些不可思议的大手术,自然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远远大于我的两位哥哥。

文王叹道:你说得好极了。

这个典故实际上说的是治病观。它的意思是说,医术最高的人不是药到病除的人,而是能在病发前把病铲除的人!这与西方的医学有很大不同。正是沿着这种思路,清代的著名药学家赵学敏将普洱茶及普洱茶膏纳入了他写的《本草纲目拾遗》之中。

中国的古代医学家将普洱茶膏纳入中药的经典书籍中,并不是单纯从治病的角度,更侧重在养生的范围。如《本草纲目拾遗》在评价普洱茶膏时,第一句话就说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这句话是人们在探讨普洱茶膏功效中,经常引用且使用频率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很多人对普洱茶膏感受最深的一句话。醒酒第一不是治病,而是养生的需求。

自中国的清代起始,人们对普洱茶膏的饮用,不管是皇帝,还是那些能够得到它的达官贵人,基本上都是从养生的角度品饮的,保健的功能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

但是,普洱茶膏除了养生的功能外,也有对某种病具有独特的疗效。如胀腹所产生的不适,饮用普洱茶膏就可很快解决;如口舌出现轻微的溃烂,可口含一小块茶膏,过夜即愈。这些也同属于中医药的范畴。

实际上,中国的古人不愿将其单纯归类为药物,就在于它还是茶,是浓缩了普洱茶的精华的茶珍品。既然是茶,其养生的概念就是第一位的。这与的概念截然不同,因为没病的人可以不吃药。

我们也可以这样分析,在普洱茶膏这四字中,是第一位的,是老少皆宜,健康的人和有疾病的人都可品饮。而因为有的概念,但却是第二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