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三大茶道类型的形成
载自:云南普洱茶网
历经东晋到南北朝的饮茶文化积淀,大唐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对高度发展与社会安定,为唐代各种茶道类型号的形成尊定了丰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根据对茶道活动目的、特点及茶道思想的分析,唐代茶道类型,可分为以释皎然、卢仝为代表的修行类茶道、以陆羽为代表的茶艺类茶道、以常伯熊为代表的风雅类茶道三种。
1.以释皎然、卢仝为代表的《修行类》茶道流派的形成。
以目前了解的关于“茶道”一词的最早记载,见于唐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烹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如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脑。此物清高世莫如,世人饮酒多自欺。悉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而真,惟有丹丘得如此。”诗人在饮用越人赠送的剡溪茶后,激情满怀,文思似泉涌井喷,在细腻地描绘茶的色、香、味形后,生动地抒发了饮茶过程中的身心感受。“三饮”便得道了,而这个道是世人极难得到的。连“采菊山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以田园生活隐居,寄情于田园山水的超脱行为都甚为可笑,茶的三饮便得道,为何陶潜不知呢?谁人与我知音?谁能知饮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传说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的。
从上述内容理解,古代修行类茶道,是通过饮茶得道,而这个道可能是陶潜隐居修行之类的最终目的;或如僧侣苦心修行,破除红尘烦恼、参禅修行的道;或如赵州和尚偈语“吃茶去!”的道等。
另外一种“得道”的解释应该是得道成仙,据《抱朴子》载:“上士得道,成天官。中士得道,栖集昆仑。下士得道,长生世间。”可见“茶道”一词产生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有不解之缘。
由此看来,该茶道类型是以饮茶、品茗作为人的一种感悟方法,是从人的生理至心理直至心灵的多层次感受,有一个从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沏茶、奉茶、品茶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累积,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如观赏茶器、茶叶及沏茶的过程,观茶色、嗅闻茶香,品味茶汤,品茗感受的过程是茶与心灵的和谐过程,使人返璞归真。饮一碗茶汤,到达涤去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的境界。第二碗饮罢,清醒神思,仿佛忽然降下了清神静思的飞雨。至此,量变已累积至临界状态。不喝第三碗茶,仍不能到达茶道的境界,饮罢三碗便得茶道。由量变到质变,产生飞跃,到达道的境界。由凡人的境界上升到达仙人般的境界。同理,没有前而量积,是难以达到茶道境界的。
最相近的例子,就是卢仝的茶诗:“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介绍了饮茶得道的环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茶浮光凝碗面。”描写了茶汤的品质特征:一碗仅是解渴,“喉吻润”,满足了生理需求;饮二碗茶后“破孤闷”,把愤世嫉俗、深感压抑烦闷的心情消解了,上升到了心理感受;“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表达了作者甘于清贫,追求知识与精神财富的志向,志绝尘境;“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既有生理感受的汗水轻发,又有对不平现象郁结于心中的郁愤借助于饮茶发汗水轻发,又有对不平现象郁结于心中的郁愤借助于饮茶发汗而尽皆散发,层层递进,使心灵轻盈;“五碗肌骨轻”,肉身凡胎的肌肉与骨骼也由于饮茶而净化,变得轻松、轻灵,已到量变累积至临界状态,为精神升华打好了基础;“六碗通仙灵”,人的肉体与心灵通过饮茶得到彻底净化,乘着清风达到仙人合一的灵境,到达了茶道的境界。
修行类茶道的代表性人物是皎然、卢仝、赵州和尚等。借助于饮茶使思想升华,超越人生,栖身物外,达到羽化成仙或到达参禅修行的美妙境界,是中国古代茶道的主要类型之一。在众多史料记载中均体现了这一关系。如卢仝饮六碗后,到达“通仙灵”的境界,“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腑习习轻风生,蓬菜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飞去。”如壶居士的《食忌》曰:“苦荼(在此读:茶cha)久食羽”;陶弘景在《杂录》中曰:“苦荼,轻身换骨”;《宋录》中曰:“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以及四川蒙山甘露祖师吴理真在上清峰植茶七株,后人有“仙茶七株,不生不灭,服之四两,即成地仙”之说。宋代范仲淹曰:“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浑。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靠风飞。”明代罗廪在《茶解》中曰:“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焉好不能得其当。”明代朱权的《茶谱》有“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
饮蒙山吴理真七株仙茶四两,即成地仙。卢仝的“六碗通仙灵”,皎然的“三饮”便得道、赵州各尚赐僧徒三次“吃茶去!”。虽然数量不等,算法不一,有如碗有大小,茶种类有异等,但揭示的修行类茶道思想相同,即把饮茶活动作为修行悟道的一条捷径,借助于饮茶活动得到物我两忘的心灵感受,达到仙人般精神境界。
2、以陆羽为代表的茶艺类茶道
唐代陆羽(733-804)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亲身实践,著述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阐述茶的著作-《茶经》,这使他成为中国茶叶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茶艺类茶道家。
细观《茶经》,基本上是一本古代茶叶的百科全书,陆羽不但研究茶的自然科学属性,还非常重视研究茶的饮用。如煎茶过程、茶具与水对茶汤质量的影响等,而近代茶叶科学研究者多研究茶树品种、栽培、加工、贮藏、茶叶内在生化物质的变化等如何把茶生产好的问题,须知好茶还须用好的沏泡方法,才能更充分地显现和领略茶的魅力。
陆羽在《茶经》中十分详尽地阐述了唐代饮茶方式的主流,对茶的采摘、制作、饮用进行了细化,其煎茶方法为:炙茶、贮茶、碾茶、罗茶、择水、烹水煎茶(一沸调盐叶,二沸时出一瓢水、环激汤心、量茶末投于汤心,待汤沸如奔涛,育华)、分茶至各茶碗,使沫饽均分。
与南北朝时期饮茶的不同,表现在由汤活改为煎茶,调味料由葱、姜改变为少量盐花,以及对影响茶汤品质各方面因素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与细化。如开始认识不同水质对茶汤质量影响,不同沸水程度对茶汤质量的影响,不同产地茶碗对茶汤汤色的影响等。这些均体现了陆羽穷究天地奥秘的执着追求精神。陆羽对茶学、茶事各方面的深入探索与宣传,为茶艺类茶道和风雅类茶道的形成尊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使它们具有了科学性与合理性。
《茶经》“五之煮”载:“其味甘, 也,不甘而苦, 也;啜苦咽甘,茶也”,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有此光辉而灿烂的一页,令人油然而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敬仰之情。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倡导“以人为本”,提倡人文精神的现代社会,至今仍然缺少依据茶汤品质类别而分别命名的产品。依据茶汤质量分门别类地引导人们重视茶叶的炙焙、煎煮、沏泡、冲点、品饮技艺,为茶艺类茶道思想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3、常伯熊为代表的风雅类茶道流派的形成
这里不用雅士茶道或文人茶道,而用风雅类茶道之名,是为了真实反映中国古代茶道的原貌,是为了区别陆羽煎茶活动或陆羽的《茶经》给人们带来的习惯思维,突出常伯熊作为中崮有史以来所记栽的风雅类和表演型茶道集成者的地位及对后世茶道发展的积极作用。
现有的古代关于茶道记栽的第二个例子,就是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其中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766年),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着黄帔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饮两杯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座,教傩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陆羽游江介通狎胜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
从上文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到陆羽本人煎茶表演还没有到达表演观赏美的境界或层次,没有人认同陆羽的表演。即使如陆羽所说茶的功效,用陆羽的《茶经》所述的二十四茶器煎茶,仍没有被人认同。而常伯熊在陆羽《茶经》的基础上“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常伯熊与陆羽的不同境遇,并不是因为哪一个人煎的茶好。常伯熊尚未煎好茶汤,左右观众便已是刮目相看;李季卿尚未喝陆羽的茶,在观看陆羽煎茶表演过程中,就已产生了对陆羽的鄙视心理。
无论是常伯熊的或陆羽的茶汤,色、香、味、形如何?饮茶感受如何?封文均未记栽。可见以封演、常伯熊为代表的风雅类茶道流派中人对于解渴、品味、药用或健身目的的饮茶活动并不称为茶道,通过选水、置具、置茶、候汤等方法沏泡出色、香、味俱佳的茶汤也不称茶道,而是通过品饮茶的形式、内容与过程,给予人的风雅文化享受才是茶道。
常伯熊能成为茶道大家,是吸取了陆羽著的《茶经》的精华,又在从事煎茶活动过程中对各方面都广为润色,使煎茶活动富含艺术情趣和文化品味,富于观赏性和艺术美感,这就是封演所述的茶道。虽然封演未细述“广为润色”的详情,但仍能使今人有据可查,有理可推而断之,润色使之美,润色使之具观赏性。
“广为润色”还包括饮茶的环境布置、服饰、茶具组合艺术、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整个空间中的所有感觉意境。如行为举止文雅、彬彬有礼,谈吐儒雅,语调沉稳、停顿起伏富于节奏,吐字清晰,音质优美等所具有的独特语言感染力。在“区分指点”上所透露出的优雅大气,肢体语言的和谐与恰如其分等方面,使常伯熊得到了观众的认同,令观众刮目相看。
唐代风雅类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封氏简要谈到表演者穿黄帔衫,戴乌纱帽,以都统笼贮二十四茶器’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終品饮。这些景象与如今中国各地众多的茶艺表雜其相似,只础常伯賴表演没有提及音乐伴而已。
在皎然诗中“茶道”二字仿佛尚未成为固有名例,还是“饮茶能得道”的合成,茶道的目的是借助于饮茶得道。而在《封氏闻见记》中,明确了风雅茶道是一种具广泛观赏美与文化艺术性的饮茶活动名称,这是茶道思想发展中的又一个重要里程。
常伯熊的重要贡献在于把饮茶活动提升为富含文化韵味的茶道艺术,把单纯饮茶的物质享受提升为富于观赏性的文化艺术创造活动,以至接'身章的無神境界,把品茶审美的过程作为涵养修养的过程,开创了借助于饮茶活动提供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表糾茶道,使茶道大行。杜育.风雅茶道的开拓者,常伯#作为风雅类和參演型茶道的集太成者’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卜文化人士关。

- 9月15日“福泉山顶泡茶品茗欢 ...
- 2019年4月茶食面点系列(八 ...
- 3月31日春山纪之著名专家沈红 ...
- 2019年4月咖啡萃取与品鉴系 ...
- 2019年3月茶食面点系列(六 ...


- 春山纪与宁波慈舍美学民宿建立战 ...
- 春山纪与宁波第二空间建立战略合 ...
- 春山纪与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 ...
- 春山纪与奉化布袋茶厂茶叶专业合 ...
- 春山纪与宁波象山半岛仙茗茶业发 ...

- 8月4日洪塘消防中队体验活动圆 ...
- 7月1日走近天台县紫凝山九凝飞 ...
- 5月27日宁海一市摘枇杷感受农 ...
- 11月12日走近茶园了解制茶工 ...
- 10月1日奉化雨易山房茶文化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