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艺构成要素及层次结构分析

初晓恒博士  

一、引言

在我国茶文化历史中,自唐朝已经形成三种品茶形式,以皎然为代表的以茶求思类,陆羽为代表的以茶求技类,以常伯雄为代表的以茶求美类形式,为后世我国茶人研究和茶艺系统创建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

从相关研究看,对于我国茶艺茶道内涵基本达成共识,通常认为“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茶文化界首先创造出来的,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所谓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整个品茶过程所体现的美好意境,是人们在长期饮茶活动中形成的特殊文化现象。尽管茶艺这个词出现比较晚,但茶艺活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茶艺,主要体现为泡茶的技艺和品尝的艺术。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品茶是茶艺的最后环节,泡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要品。而且,只有通过品尝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遐想,产生审美的愉悦,才有可能进入诗化的境界,达到哲理的高度,才可能升华为茶道。因此,“茶艺也可以概括为:日常生活的艺术化和审美化”。中国茶道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经常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在茶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世界最早及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国,并且茶文化历史及文化成果可谓浩如烟海,但从整体上来说,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构建,尚未建立如同日本茶道“和、静、清、寂”言简意赅,并自身得到广泛公认遵循的茶艺茶道核心价值观和内涵,也缺乏如同日本茶道一样可以被广泛遵循的品茶历史传承程式形式,我国茶艺茶道呈现出相对来说对茶艺系统构建零散和自由的现象。

目前,随着喝茶逐渐成为我国休闲行业及休闲生活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对于茶艺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等问题也格外关注,尤其对茶馆、茶艺馆之类的休闲场所设计及发展来说,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理论与实践意义。因此,有必要在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发展背景下,重新归纳我国茶艺茶道本身的内在要素及相互关系,以更好地在消费与文化活动实践中提升茶艺茶道活动的认知与完善方向。

二、茶艺构成要素及层次结构分析

    通过对目前我国茶艺茶道理论与实践总结基础上,可以将茶艺内核及内外延结构划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冲泡技法——冲泡美学设计——冲泡美学设计哲学(处世哲学),并由此也进一步构成对映于我们通常所称谓的三种概念:茶技——茶艺——茶道(见图1所示)。

在实践中,冲泡美学设计哲学具有比较强的抽象性,需要不同媒介与渠道来演绎和阐释,比如建筑空间、陈设设计、用具设计、音乐、舞蹈、书画、花道、香道、琴道等,从而形成了茶艺深厚的综合文化特质。冲泡美学设计哲学复杂与深厚程度也成为其冲泡美学设计复杂与深厚程度,可以浅显至感官刺激与影响,也可以深刻至直指心灵,或者也可以脱离其中冲泡美学设计,直接将冲泡美学设计哲学演变为心灵智慧与觉悟的精神思想,并投射到单纯的茶汤中,形成茶汤与心灵世界直接的映射,无关乎感官和外在形式上的美学,也无需借助任何媒介,而直指心灵智慧,讲究“以一叶知秋,或以小见大,以有形见无形”,茶汤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认为,完全脱离了其本身的价值,以处世哲学的思辨存在而成为一种精神或信仰的载体。

由此也可以这样界定,茶艺的内核为特定烹茶技术和过程,内延为艺术化表现过程,外延为思想或信仰开示方式。

  1 茶艺构成要素及层次结构

由上图可以进一步推断,品饮茶境界主要有三重:茶技——茶艺——茶道,这三者之间关系是相互依存,也相互具有构建关系的,三者都以茶汤为载体,体现了茶及茶汤从具象到抽象,从物质到精神递进关系,其中茶技是基础,茶艺主要体现特定地域社会群体的美学体系,茶道主要体现特地域社会群体的哲学体系与思考,并最终演化成为人类可以栖息、净化、躲避、禅悟心灵的寄托。

1、茶技:体现为如何冲泡一杯好茶汤,主要包括四个要素:烹茶技术与方法,茶具艺术,择水,评茶选茗。茶技主要体现在冲泡技法方面,并最主要关注茶汤品质和茶汤鉴赏,其中以茶汤品质为核心。在实践中,烹茶技术与方法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科学的操作程式,以保证稳定地冲泡出一杯好茶成为一种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模式。因此,实践中冲泡茶操作程式也是茶技存在的形式,也是茶艺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烹茶技术与方法、茶具艺术、评茶选茗等也深受地域文化、经济条件、时尚等影响,可以演绎成不同地域民俗烹茶茶技,不同民族烹茶茶技、不同茶类烹茶茶技、不同社会阶层及不同时代的烹茶茶技。

2、茶艺:在特定美学体系指导下构建一定的饮茶环境空间,并在一定环境主题氛围下品饮与鉴赏茶技,它也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独立的茶技和冲泡茶美学设计两个方面。

在实践中,这两个构成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冲泡茶美学依附于茶技基础之上的,茶技可以独立于冲泡茶美学设计而存在,但有时也可以独立存在,当独立存在时则被称谓“茶席”,即仅仅关注茶席设计本身,与茶汤品质等无关,仅与品饮鉴赏茶汤周遭环境对品饮情感、氛围等影响有关,茶席设计精巧性也突显出独具匠心的主题设计,其灵魂便是审美哲学。

实践中,茶席体现了主体人的审美意向和偏好,因此茶艺本身也就天然地存在着无限创新的可能。在一次茶艺活动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条件对于二者评价所占比重进行主观设定。这是因为在思维领域中,美学本身也属于广义的哲学范畴,因此茶艺本身也必然带有一种能与人类心灵相契合的精神指引和启发,但对于实践来说,茶艺本身更注重视觉和感官体验,通过直观的视觉和感官刺激来间接指向主体人精神。

正如日本茶道那样,茶道中蕴含在日本人千百年来的一种崇尚与追求,也是他们的审美世界中独特的风景,岁月与传统的坚持已经让这些品质成为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自觉与表达。如果说,日本审美中的幽玄给予其茶道一种摄人心魄的唯美质朴,以及令人身心和谐宁静的禅悟,那么日本审美中的物哀则深深给予了其茶道中一种感人至深的关怀、亲切及人性精神回归。所以,正是因为融入了本国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日本茶道才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因此,通过上述分析也可以进一步这样界定“茶艺”,即茶技程式的艺术性体现,是主体人对烹茶与品饮茶等相关各要素综合性艺术设计的结果,具有强烈的视觉和联想体验性。

茶艺所蕴含的美学设计思想往往通过一定的主题,并借助媒介来体现,突出体现在茶具选择、冲泡程式与茶具匹配、茶桌及陈设选择、音乐、服饰装扮、空间氛围与色彩营造等几个要素。

3、茶道:在茶艺基础上,冲泡美学设计深化的结果演变为哲学思想的茶汤,便最终成为饮茶的极致境界——茶道,茶道也可以简单地认为茶汤中所蕴含的哲学与智慧。茶汤最终成为人类哲学与智慧的滋养地具有历史发展的偶然与必然性,从喝茶养生和天然可口美味的清醒饮料看是其成为思想载体的偶然性,但从茶叶天然植物本性看,其自然、纯净、宁静的本性,成为佛家、儒家、道家观念看是其成为思想载体的必然性,比如“坐忘”、“无我”、“独坐”、“禅茶一味”。

当然不可否认地是,对于自然存在本身的茶叶来说,其茶汤中所蕴含的哲学与智慧必定是主体人意志体现,因此茶道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为之道的载体,体现了某一流派具体的思想观念,因此茶道必然以流派或特定国家文化放映方式存在。由此可知,某一流派或或某一地域茶道文化内涵的影响力与价值也就有相当强的构建性,其构建系统性、完备性、启发性、号召性也必将成为其存在与发展内在的生命力与动力,也由此可以推演出这样的论断:茶道一定通过某一具体烹茶、品饮等程式来最终呈现出来的哲学系统,也只有通过完备系统的程式构建的茶道才具有历史传承性和丰厚性。

随着一个国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影响,茶道存在价值也会有兴起、兴盛和消弱周期,主要与茶道本身蕴含的思想内容与社会思想发展协调拟合度相关,但最终所蕴含内在思想价值规律反映度与人类精神存在规律反应度决定了其存在的寿命,并且只要人类存在,思想必将存在,那么茶道本身存在也必将具有相对永恒性,那么茶道就必将有兴起——兴盛——消弱轮回的周期现象。

    茶道的存在依托于茶汤的存在,它可以茶汤——茶道简单的方式呈现,也可以茶技——茶道模式的呈现,也可以茶技——茶艺——茶道模式而呈现。

    在实践中,茶道呈现的模式主要与主体人所欲表现和反映的思想有关,更可以简单地说茶道呈现模式是其思想反映的具体方式选择的结果,重在哲学与智慧的反映,而不太在意其呈现方式,因而茶道呈现本身也就不是单一和固定的方式,而是具有丰富的方式,从而也更具有主体人独特的个人印记,并进而成为一种可以流传的典故与偈语。

 三、未来我国茶艺发展相关建议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目前我国茶艺发展中在茶技方面应该说累积了丰富充足的经验,问题主要集中在冲泡美学设计还缺乏一定的创新性,这个方面尤其体现在茶器、相关用具的创新设计与生产方面不足,关键的核心问题则在于缺乏系统的冲泡美学设计哲学(处世哲学)体系设计及构建,使我国茶艺总体上呈现简单、缺乏深度、随意凌乱等现象。因此,在未来茶艺中构建茶艺核心系统,尤其内外延内涵及表现形式系统方面则是重中之重的焦点。

1茶艺同时也是一种视觉媒介的文化载体和感官感知对象方式。在实践中,茶艺不再单纯只是一种肉眼和感官可以感知对象的方式,而是其中也蕴涵着主体由内而外的理解,蕴涵着某种或某些世界普遍存在的意向。人类的视线聚焦不仅凝聚某一事物呈现过程,同时也使之成为一个看得见凝聚了时间的空间系统,同时还把时间和空间化为这个系统中的组成元素。于是,人们在看得见的外在中,不仅赋予了它以看得见的空间形态,同时还可以看见时间发展的轨迹,即历史。因此,文化载体问题也进一步表明了茶艺本身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呈现和感知方式。

2、茶艺体现为一种特殊的微空间文化类型,在实践中需要注重茶艺过程中文化挖掘及塑造。这个过程也看作是,通过话语、哲学思想及有限意义域等构建的有形空间再现过程,并且通过精神性空间塑造,使之投射到顾客经验世界,进而通过有内容的、异质性的,具有叙事结构的情境空间,以及富于社会、心理、生物和物理直观感觉的 有意味”“感情空间,最终形成自身茶艺品鉴过程的吸引力。由此可以进一步预想,茶艺最终体现为物质的、精神的及社会的空间文化,并游走于真实的和想像的、具体的和抽象的、实在的和隐喻的文化边缘,成为文化的一种特定形式的反映、容器、舞台、环境或人类行为、社会活动等。

3、在设计茶艺过程中,冲泡美学及哲学设计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要格外注意茶艺内涵哲学三种关系的构建。在实践中,茶艺哲学逻辑主要体现为设计茶艺视觉形式内部的逻辑关系,包括表层视觉形式和深层视觉形式的关系,以及深层视觉形式中各种形式语法的关系(包含视觉形式建构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与视觉形式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两个层面),并且这三者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呈现为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概念。

综上所述,正如日本茶道中紧密地融入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审美意识和精神,体现了独特的日本审美精神,比如幽玄和物哀等,也正是在简单操作中融入了信仰,所以茶叶冲泡不再是单纯的服务,也成为一种文化存在发展的推动力,更成为一种美丽的艺术、仪式,甚至上升为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由此可得,任何感动人心的行为一定与本国或当地的审美哲学相辅相成,只有深刻了解地区审美及精神信仰,才可以真正了解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动力。由此,也可得出这样的观点:中国的茶艺茶道必定融入自身独特的审美和精神哲学系统,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扬,而这个方面正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茶艺茶道参与者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