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茶艺与茶道内涵与演变

             读书心得(一)—— 饮茶、茶艺与茶道内涵与演变

                              初晓恒博士、高级茶艺师

 

茶被人们认识和发现可归功于古代寻觅良药的医家、方士等,饮茶的广泛传播得助于佛教的传播,而茶与文人雅士的结合是饮茶活动中含有精神文化内容和风雅文化的特性。作为历代雅士鸿儒颂扬的风雅文化艺术,多在于琴、棋、书、画、诗、词、赋。然而,正因为有雅士在饮茶活动中作为艺术创造的实践,饮茶活动才在东晋时期逐渐兴盛起来,与西晋王濛这样一类文人士大夫通过对饮茶活动的审美、求美,实现自身修养的提高、提倡有关,也与魏晋时期形成的崇尚清淡的文风相得益彰,正由于茶作为饮料的开始兴盛便成为文人雅士、士大夫益文思、助谈兴的挚友,因而茶才被逐渐赋予各种雅文化的特性。(周文堂13-14)
在西方,茶往往是饮料,但在东方,茶不仅是一种饮料,而且还包含有精神文化的内容,这些精神文化的内容有规范、审美、人文精神等。这些精神文化的内容有规范、审美、人文精神等。

 一、饮茶缘由

饮茶、吃茶、喝茶时各地与各时期对茶的饮用的不同称呼。自晋代开始便有茶的饮用,唐代有陆羽的“为饮最宜”等,相对而言,吃茶还有一点古风犹存的意思。
喝茶(吃茶、饮茶)是指为解渴、提神、嗜好、解酒、养生、助文思等生理需要而较随意地饮茶,侧重于身体本身生理需要,并不太讲究泡茶的方式、饮茶的环境、茶具和茶叶的质量,在茶馆、地头、居家、旅途中都可以饮茶,喝茶时以感觉器官品尝“味”的享受为主。
茶的功效:林清玄206-209:
汉代《神农本草经》: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睡、轻身、明目;
东汉神医华佗的《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梁代陶弘景《杂录》:苦茶轻身换骨;
唐代《唐本草》: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
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从这些文献里,我们就知道唐朝以前的人就认识到茶的功效不少,不仅可以是人省睡、明目、有力气、精神愉快,还可以减肥,增加思想的敏锐,甚至不输于“醍醐与甘露”。
到了近代,茶的研究更科学,功效也更明确清晰,除了古人所知的功效,还有防治坏血病、抗癌的功能,还能治疗糖尿病、胃肠炎、肝炎、皮肤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等,甚至还可以防治辐射的伤害。但是,喝茶的人如果老是向到功效,那境界就低了,茶给我们身心的利益可以说是“犹其余世”。

二、茶艺内涵

1、茶艺内涵:
茶艺可理解为“运用沏茶技艺从事沏泡茶的活动”,包括了沏泡茶的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特点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恰当地选择与配置饮茶环境、茶、茶具、水,充分发挥茶的品质(色、香、味、形更佳)特征,用适宜的技艺弥补茶的某些不足。侧重于泡茶人对特定茶品本质的理解与相应沏茶、品茶技艺的掌握。要点在于沏泡技法的娴熟掌握。沏泡技艺与同属饮食文化的厨艺有相当的一致性。茶艺与品茶的主要区别在于茶艺侧重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会喝好茶”,品茶侧重于对好茶、好水、美器、雅境的欣赏和品味,即“有好茶喝”。(周文堂8-9)
绝大部分茶艺中已具有茶道的精神,但不完全等同于茶道。
2、茶艺表演内涵
可表达为“展示、示范沏泡茶与品茶的方法和技艺。”从字义上看,观众是被动的学习对象、被感化的对象。要点在于“演示是否简明扼要、容易理解掌握”。主要是感觉器官中听觉、视觉的感受。同时,茶艺表演时“具表演性质的茶道活动”,是茶道活动方式中的一种。字义上是表演者表演茶艺给观众欣赏,但观众欣赏的对象不局限于茶艺,而是设计者与表演者的整个时间和空间中的所有感觉意境。在表演内容中,不但具有茶艺的各种要素,还对应于表演艺术的观赏性、艺术性与审美性,在音乐、服饰、发型、礼仪、动作、顺序、排列位置、色彩和谐等诸方面进行艺术构思,使茶艺吧自然科学范畴的技术、技巧与社会科学范畴的美学、艺术、礼仪、规范等结合起来。从而超越茶艺、品茶、喝茶的目的,通过欣赏茶艺表演,获得精神方面的享受。(周文堂10-12)
3、中国各时期茶艺特点(周文堂18-58)
(1)南北朝、后魏时的茶艺
此期间茶艺主要呈现特点为:在饮茶活动中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和技艺进一步发挥茶的品质,使制作的茶汤色翠、香高、形美,并且注重中医阴阳平衡哲理,使喝茶无碍健康,这些茶艺思想的应用,是饮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周文堂18-19)
(2)唐代三大茶艺类型的形成
根据对茶道活动目的、特点及茶道思想的分析,唐代茶道类型可分为以释皎然、卢仝为代表的修行类茶道;以陆羽为代表的茶艺类茶道,以常伯熊为代表的风雅类茶道三种。
①以皎然、卢仝为代表的修行类茶艺流派的形成
该茶道类型是以饮茶、品茗作为人的一种感悟方法,是从人的生理至心理直至心灵的多层次感受,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沏茶、品茶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累积,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如观赏茶器、茶叶及沏茶的过程,嗅闻茶香,品味茶汤,品茗感受的过程是茶与心灵的和谐过程,使人反璞归真。
该类型茶道借助于饮茶使思想升华,超越人生,栖身物外,达到羽化成仙或达到参禅修行的美妙境界,是中国古代茶道的主要类型之一,在众多史料记载中均体现了这一关系。
②以陆羽为代表的茶艺类茶艺流派的形成
唐代陆羽结合自身的亲身实践,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著述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阐述茶的著作——《茶经》,细观该书,基本上是一本古代茶叶的百科全书,陆羽不但研究了茶的自然科学属性,还非常重视研究茶的饮用。如煎茶过程、茶具与水对茶汤质量的影响等,好茶除了研究茶树品种、栽培、加工、贮藏、茶叶内在生化物质的变化等如何把茶生产好的问题,须知好茶还须用好的沏泡方法,才能更充分地显现和领略茶的魅力。相对于南北朝,对茶汤品质各方面因素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与细化,如开始认识不同水质对茶汤质量影响,不同沸水程度对茶汤质量的影响,不同产地茶碗对茶汤汤色的影响等。这些均体现了陆羽穷究天地奥秘的执着追求精神。同时,陆羽对茶学、茶事各方面的深入探索与宣传,为茶艺类茶道和风雅类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使它们具有了科学性与合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陆羽《茶经》“三之造”中伊公羹、陆氏茶及金木水土火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内涵,揭示了中国文人雅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想以及朴素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茶经》也有曰: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认识到人们所研究的大都是表面的事物,对极细微事物的区别,对极玄妙事物的把握能力,反映的是人类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能力、掌握程度。从艺茶小事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研修茶道而达修身养性的境界由此可见。
③以常伯熊为代表的风雅类茶艺流派的形成
这里不用雅士茶道或文人茶道,而用风雅类茶艺之名,是为了真实反映中国古代茶艺的原貌,是为了区别陆羽煎茶活动或陆羽的    《茶经》给人们带来的习惯思维,突出常伯雄作为中国有史以来所记载的风雅类和表演性茶道继承者的地位及对后世茶艺发展的积极作用。
从历史记载看,陆羽本人煎茶表演还没有到达表演观赏美的境界或层次,没有人认同陆羽的表演,而常伯熊在陆羽《茶经》的基础上“广润色之”,便茶艺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以封演、常伯熊伟代表的风雅类流派中,其中心不是在于人对解渴、品味、药用或健身目的的饮茶活动,也不在于通过选水、置具、置茶、候汤等方法沏泡出色、香、味俱全的茶汤,而是通过品饮茶的形式、内容与过程,给予人的风雅文化享受才是茶艺。
常伯熊能成为茶道大家,是吸取了陆羽著的《茶经》的精华,又在从事煎茶活动过程中对各方面都广为润色,使煎茶活动富含艺术情趣和文化品味,富于观赏性和艺术美感,这就是封演所述的茶道。虽然封演未细述“广为润色”的详情,但仍能使今人有据可查,有理可推而断之,润色使之具观赏性。“广为润色”还包括饮茶的环境布置、服饰、茶具组合艺术、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整个空间中的所有感觉意境。如行为举止文雅、彬彬有礼,谈吐儒雅,语调沉稳、停顿起伏富于节奏,吐字清晰,音质优美等所具有的独特语言感染力。在“区分指点”上所透露出的优雅大气,肢体语言的和谐与恰如其分等方面,使常伯熊得到了观众的认同,令观众刮目相看。因此,在《封氏闻见记》中,明确了风雅茶艺是一种具有广泛观赏美与文化艺术性的饮茶活动名称,这是茶道思想发展中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常伯熊的重要贡献在于把饮茶活动提升为富含文化韵味的茶艺艺术,把单纯饮茶的物质享受提升为富于观赏性的文化艺术创造活动,以至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把品茶审美的过程作为涵养修养的过程,开创了借助于饮茶活动提供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表演性茶道,使茶道大行。
由此可见,修行类茶艺具有完全性质的茶道特点,也可以认为修行类茶艺=茶道,其主要以退隐的、不得志的文人雅士及具出世思想的僧侣、修道者为主流的一部分形成了修行类流派:饮茶环境清静,讲究独自饮茶品茗、益神思,得茶之神韵。以饮茶作为益思、参禅修行的途径。随着饮茶数量的增加,饮茶的感受从生理到心理再到心灵,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风雅类茶艺特点,融合了艺和道两种属性,也可以在这两种属性的两端,需要依照具体情况确定其性质,其主要以入世的文人雅士、王公朝士、士大夫为核心而形成的流派:把饮茶的物质享受与饮茶活动中的文化艺术享受相结合,使饮茶活动成为具有广泛观赏美,富含文化气息。
茶艺类特点,更侧重技艺性,因技艺性充分考虑到了自然和事物规律,才更使人的精神得到提升,其主要以茶艺映照人文素养,体现人对世界事物至理玄妙的理解与洞察把握能力的人所组成:探究一切影响茶汤品质的因素,使茶汤品质发挥极致,以此体现人文精神。
(3)宋代茶艺发展特点
宋代茶艺主要以风雅类和技艺类流派为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风雅类茶艺的平民化发展,把饮茶活动作为一种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一种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宋代“茶百戏”、“分茶”成为有许多人从事的,须臾即灭的艺术创造式样,是宋代风雅类茶艺的主要特点之一,同时风雅类茶艺也是宋代茶艺的主要表现形式。
②技艺类茶艺普及,《大观茶论》论述了天下有志之士为了磨砺志向清白,也争相以茗饮活动作为闲暇时提升自身修养、探索研究事物因缘至理的雅玩。从比较茶的精细、优劣上体现人对世上事物的认识、理解与把握能力,作为一个人知识、涵养与能力的综合体现,这是太平盛世的清雅与时尚。另外,宋人对龙团胜雪的茶饼讲究以白玉无瑕,以积雪似的茶沫饽、崇尚青白(清白)的茶汤色泽映照人心,主要是以此引导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后,闲暇时探究求索事物至理的一种清雅风尚,提供人们更多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匡正社会道德风尚,达到无为而治的升平景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宋代该类饮茶活动与陆羽探究茶艺奥秘相类似,甚至到达“去亩步之间,别移其性”的饮茶见解。形式与内容基础相同,不同在茶器的多少及饮茶活动由煎茶改变为点茶。有意义的是唐代陆羽的茶艺活动,仅仅被好事者倾慕,而未被当时的王公朝士、士大夫等上层人士所接受,但到了宋代却为至上皇帝如宋徽宗、大臣如蔡襄等推崇。
③宋代茶艺中尤其是点茶和斗茶中所体现的技能与人的学识及高雅等密切联系到一起。盛名于后世的宋代“斗茶”通过斗试谁的茶好坏,谁点试茶汤精通,体现一个人学识渊博及细微玄妙事物的把握能力,体现高雅与庸碌。
(4)明初朱权茶艺及明代后期茶艺的特点
世事更迭,万物更替,饮茶方式在明代社会时尚与习惯的影响下,又有了新的形式,从宋代的团饼茶碾磨粉末,提点瓶点茶,逐渐演变至明代中后期的散茶直接沏泡,茶具也从碗、盏等过度到杯、壶的应用,宜兴紫砂茶壶由于散茶沏泡需求开始初盛时期。
①明代初期的朱权茶道
朱权在《茶谱》中明确表达了自成一家的茶道思想:饮茶活动中用茶器具烹茶饮茶,不过是留客清谈而已;通过饮茶,达到使客人表达各自的说法与见解;在清雅环境中与清雅脱俗之士品茗清谈,能探索天地万物的奥秘与因缘,能清洁心灵与精神,超然于世间俗虑之外。另外,在该书中朱权所叙述的饮茶过程的细致,可使今人复原场景,栩栩如生地再现茶器具的配置、茶道活动中主人、客人、童子的动作、礼仪、对话及茶道程序等,并形成一定的沏泡茶程式。
与宋代入世的茶道思想不同之处,在于朱权茶道因袭了唐代卢仝、皎然等出世的茶道思想,是修行类茶道在明代的表现形式之一。与卢仝、皎然等有所区别的是,朱权茶道并不提倡“独品得神”之类的具有浓厚小乘修行的内容,提倡以茶会友,把茶道作为雅士社交的需要,提倡把饮茶活动作为表达礼仪的一种方式,以动作行为的规范和礼仪素养作为修养方式,这是明代修行类茶道的进步标志,其入世方面的精神思想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②明代后期茶道特点
张岱《陶庵梦忆》回忆明末崇祯年间,饮茶讲究“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器皿时涤,无秽气,其火候,有天合之者”。反映了明末茶艺流派的特色,注重清雅洁净及茶艺活动映照人文修养的清雅节操与出污泥而不染的情操。受明代士人崇尚自然、特别讲究雅洁的影响,论茶者一般认为茶须精燥,水要洁净,环境要雅境,或泉边松下,皓月当空,或窗明几净等。在明代茶画中也有多处反映,如明代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明代丁云鹏的《煮茶图》等,可见明代茶艺流派思想与内容上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清雅洁净。
陆树声所作《茶寮记》是明末修行类茶道的代表,他主张:“园居小室,禅栖其中,中置茶灶,备一切烹煮器具,烹茶童子,供过路僧人,骚人羽客而饮”。筑小型茶室以供饮茶修行,如参禅悟禅般地栖息其中,“禅茶一味”思想跃然在目,茶室如禅室,修行寓于日常生活中。如明代唐寅的《事茗图》、明代文徵明的《品茶图》等都比较形象地反映了明代雅士对茶室内外环境的要求,这可能与日本茶道建筑的风格、茶道思想有传承关系。
明代后期张源的《茶录》一书将茶艺归结为“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可知该茶艺已失去了具有深远哲学意义的“茶道”本来之意,演变成为与如今的品茶中的部分要求大体相同了。
(5)清代的茶艺与品茶
由于明代后期饮茶活动的简明化及满族文化的影响与交融,清代时多重视茶产地与品茶味的影响,较显著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壶泡法:茶叶、茶具、水的精美和讲究;二在饮茶文化上多重视品茗赏景的心境怡悦上。前代的茶道思想被使用、简朴的茶艺思想所屏蔽,进而体现在品茶的闲适意境上。
由于品茶活动呈现出日趋简明的特色,清代茶艺活动进一步简化,逐渐趋向于品茶活动。茶道传统所具有的人文精神、文化艺术色彩逐渐被重实际的茶艺思想所取代,侧重于艺茶充分发挥茶的自然品质特征,而退而求品茶中各种现成事物的优美享受,由于社会时尚不再,时人多重视精茶、好水、雅具、美景。饮茶活动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屡屡消融,形成了清代品茶文化的时代特色。
茶道渊源中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演化形式对后世茶道文化的传承都会产生持久的影响,在清代,茶道能提供人们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内容逐渐被外在的有形物品所替代,以至于后人仅把茶诗、茶歌、茶书、茶画等作为茶文化,清代的饮茶文化中重视客观实际的内容至今仍影响着当代的饮茶文化。
(6)现代茶艺、茶道的复兴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物质生活的迅速充裕,饮茶者开始讲究喝好茶与名茶,再进而至:会喝好茶“的品茶活动。在物质生活满足的情况下,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为茶道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喝茶至品茶,由茶艺至茶道的逐渐深入,使得饮茶活动成为具有更多社会科学内容的、具有观赏性和精神文化内容的茶道,跨越这一分界的内外动因是日本茶道与我国的台湾茶艺。20世纪80年代后期茶艺演示与表演在国内开始出现,在反应一定的饮茶风俗与观赏美的基础上,结合茶的科学沏泡方法,开始有动作、服饰、礼仪、茶具、环境、音乐的特定要求。

三、茶道内涵

1、茶道内涵
中国古代关于茶道的概念源于唐代释皎然的“三饮便得道”,其茶道的含义还是“饮茶而得道”的合成。与释皎然一脉相承的卢仝“七碗茶歌”,也表明茶道是品茶至“得道”时的心理感受。历史发展至今,有学者认为:何谓茶道?茶道是一门艺能,是茶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与教化的手段。简单说来,就是茶中有道,以茶行道。也有的学者认为不宜给茶道下定义,否则容易失去茶道的神秘感。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如果有人问他什么是茶道,他将说“吃茶去”;(周文棠 2)。上述几例,足以说明茶道概念至今仍众说纷纭。
在茶艺活动中赋予茶道思想,以茶艺活动的尽善尽美体现对事物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体现对天地万物的认知与了解,把茶艺活动作为道德熏陶的方式,作为雅文化的体现,成为修养身心、探索事物玄妙至理的活动,那么茶艺活动已臻于茶道活动。茶道可以表达为“以饮茶活动为形式,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满足”。注重饮茶活动中审美、求美、规范、礼仪及对事物细微玄妙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反映人文素养、艺术情趣、道德情操等。茶道活动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品茶、饮茶、喝茶,而是通过茶道活动,特别注重于获得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周文堂9-10)
2、茶道类型
如果我们对古今中外的各种饮茶活动进行归类和整理,特别是对茶道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就能发现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类型的,茶道有修行类茶道、茶艺类茶道、风雅类茶道、技进类茶道等区别。对于任何单一类型的茶道进行茶道释义,其概念都是片面的,只有从中寻找出具有规律性的、共性的、典型的、本质的东西,才能比较完整地阐述茶道的概念。约定俗成的茶道活动都是“以饮茶活动为形式“,而不是种茶、制茶、对茶叶内在成分的研究等活动。“饮茶活动”还包含了茶、茶器具、水的准备,饮茶场所的选择与布置,沏茶与品饮等过程,是各类茶道活动具有共性与规律性的事物。(周文堂3-4)

四、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喝茶的保健养身功效使茶艺和茶道发展的基础,为茶艺茶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群众基础。规范是普通饮茶活动迈向茶道活动的起始,与单纯饮茶满足解渴润喉、解酒醒脑相比较,有了本质上的不同,使饮茶活动目的具有了更高的层次。规范具有使人自律、掌握合适的度与量的性质,能培养人的良好行为规范与道德,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处和睦与协调。(周文堂15)
茶艺——侧重品茶,品茶以“运用感觉器官欣赏、品味茶品”为主要内容。它不仅仅是解渴、提神、嗜好等生理需要,还追求心理需求的满足,因而讲究茶品、饮茶用水、泡茶用具、饮茶环境等,侧重于品茶人对这些内容的感受。要点是好茶、佳具、雅境。俗语说:三口为品,在特定的环境下细啜慢饮,感觉器官中味觉、嗅觉、视觉的享受带来身心愉悦。相对于喝茶,品茶更侧重于对外在物质的享受。
当品茶至一定境界,从生理感受上升到心理感受,再达到精神上的享受,便可演化成释皎然、卢仝般的修行类茶道,如赋予品茶以审美求美、探究人生奥妙的思想理念等内容,通过对茶汤甘、香、滑、重的鉴别,融汇贯通于对天地万物的认知与了解等,那么品茶活动也可以说是茶道活动。(周文堂7-8)
值得注意的是,“茶艺”和“茶道”不能等同,还在于“茶道”在中国式自古有之,有其传承的完整脉络、思想体系、形式与内容。“茶艺”是近20年自台湾兴起,流传起来的,它虽促进了茶艺活动的发展,但从概念上来讲,仍不能被称作为“茶道”。(周文堂10)

参考文献:
【1】茶道 周文棠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