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禅茶一味”蕴意与其在日常茶事实践方式探析
初晓恒 博士
中国茶书中难以寻觅到“茶道”一词,该词也是最早诞生于中国唐代僧人皎然的笔下,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咏到:“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因而,近年来我国随着茶事文化的推动,“禅茶一味”成为茶文化发展中一个关注与讨论的热点话题,还存在百家争鸣之局面,尚未得到统一的认知。
相关资料显示,安徽农业大学茶文化研究所丁以寿为代表的学者,对相关茶禅文化概念做了较为深入辨析;宁波茶文化促进会竺济法指出茶文化特性并提出研究的挑战与难点。他认为,独独吃茶有禅则是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但茶禅文化仅是茶文化中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因研究的史料有限,也导致研究成果单薄从而未来发展空间很难进一步拓展,如何看待茶禅的确是一个很大挑战,并且在实践中相关交流大会往往也愿意选择在寺院举办,从而也有给人一种佛门茶事的印象,这也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进行深入探析。吴延玉认为,禅者可以饮茶,但饮茶并不能成为禅者。“禅味”肯定不等于“茶味”,企图靠“茶味”来妙悟“禅味”那是决定行不通的;反之,深悟禅味者,自然知茶味,“禅茶一味”是一个话语蕴藉的意象,是味在禅茶之外的美学命题。因此,在这个研究和实践背景下探究“禅茶一味”蕴意与其日常茶事实践方式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我国“禅茶一味”蕴意与其日常茶事实践方式形成基础分析
目前,从相关研究和实践看,在“禅茶一味”蕴意与其日常茶事实践方式形成基础方面基本达到共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禅茶联姻首先是茶的本质特征和审美趣味所决定的。蔡镇楚和杜钧宝认为:茶树生长在丛山峻岭之中,远离红尘,不断吸纳纯净天地灵气,因而超凡脱俗;茶性有素雅淡泊,不吐艳不诱人的特性。因而与禅道紧密衔接的是“甘苦”、“清净”、“素淡”、“放达”。
(二)在于饮茶的心理机制和生理功能与禅有共同之处。杭州灵隐寺监院释光泉法师解释说因为禅宗有一个喝茶的习惯,每天上午、下午、晚上要喝茶,因为打坐的时候容易上火,所以有时候它里面有一个仪规,寺庙清规里面就有饮茶的习惯,逢年过节大家一起喝喝茶,这种仪规还保留着。另外,在古时候有这样的说法“自古名寺出名茶”,在50年代以前我国名茶十有八九是由寺院率先培植出来的。在这个基础上,寺院也形成茶礼茶宴习俗和仪轨。余悦认为:禅宗逐渐形成的庄严肃穆的茶礼茶宴等,具有高超的审美思想,审美趣味和艺术境界,因而它对茶文化推波助澜的传播,直接造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全面兴盛及禅悟之法的流行。
(三)在于禅门僧侣饮茶之习修行与文人思想及生活方式的共同之处。喻见认为:一般认为“道”字可称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具有统摄意义。“道”即“礼”也就是说“类”道的实际内容就是宗法等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是以六经为最高典籍,以“仁义”为基本核心;“道即心”也就是说这类“道”的实际内容就是指人类个体的主观精神,明代的王明阳更明确的宣扬“道生于心”。潘林荣、程荣和赖功欧也认为,中国古代士人在文化传统心态和生活行为整体格调上是近佛——“禅悟”倾向的。人在茶与自然的妙契中快乐自足,得鱼忘筌,体现的是中国人独有的“乐生”精神,比如宋代文人的“外儒内佛”已经为无法逆转的现象,饮茶的风气更为普遍了。
(四)日本茶道与禅宗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紧密结合,对全球范围“禅茶一味”意蕴探究和日常茶事实践起到了比较大的推动作用。
1、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关睿认为: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禅学的渗入,“禅”成为其思想的内核,茶人被看做是在家的禅者,善用暗喻的方式来表现禅境,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并有着严格的规范仪式。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是“和、敬、清、寂”,他们将日月星城、花草鱼虫邀入茶室,将人对自然的敬爱体现于对器物的万般呵护之中,并也体现“天人合一”最高境界。
2、胡攀认为:日本茶道与禅宗一开始就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日本茶道形成的重要人物武野绍鸥所谓“禅茶一体”,正是对二者关系的精到概括。中国茶文化的传统是“清心”,日本茶道继承发扬了中国茶文化的这种“清心”的传统,并使之与禅宗的“直指人心”结合起来形成了所谓的“茶心”。茶道也将禅宗的“即事而真”和“梵我合一”的思想融汇于点茶、饮茶的艺术之中。茶道的创立者们,无论是武野绍鸥还是千利休,都要在茶会中贯穿幽闲、恬静的情趣,要人们在茶中去寻找和体验禅的那种枯淡闲寂的精神。千利休把“能和”、“能敬”至于茶道之首,可见禅宗所提倡的平和敬爱在茶道中的地位,茶道的主旨,在于点茶、饮茶的过程中,通过对艺术的欣赏和对茶人的心的体味,达到一种人我两忘、主客不分的感情境界。由于在日本民族看来,茶道和禅宗都是“啜饮生命的源泉,使我们摆脱一切束缚”的手段,故茶道的一招一式,都颇与禅宗相类似。由此可见茶道提出的“茶心”的确融汇了“禅的心”,而且二者是心心相印,真正做到“禅茶一体”。
二、我国“禅茶一味”意蕴与其日常茶事实践方式认知混乱原因分析
我国在茶文化发展历程中并未直接形成系统的阐述禅茶理论,同时也并未形成系统泡茶饮茶规范,进而对后世理解和实践“禅茶一味”理念造成极大混淆和混乱。
(一)中国茶文化精神内蕴路径呈现漫长及不断提升发展形成的轨迹,也并最终没有在禅宗思想深化中进行过系统深入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关睿认为:中国茶文化多与道教的养生和神仙思想想关联,并由此升华到精神文化领域。
(二)禅宗对唐宋文人士大夫艺术创作影响为“重心而轻形”,导致茶文化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饮茶规范。吴玲玲认为,禅与中国士大夫关系密切,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宗教气氛“脱脂”得越来越淡薄,人生意义却附贴的越来越浓厚,当宗教最终脱脂为一种见性功夫的生活方式、人生哲学时,禅宗也同时完成了从一种外来宗教转变为适合中国文人士大夫口味的宗教过程。同时,这也解决了唐宋文人士大夫生存哲学中的矛盾,于是他们纷纷向禅宗靠拢,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首先表现为与禅僧交往频繁,其次是亲身参禅礼佛,以在家修行为最好,最后表现为禅宗生活的艺术化。董春林在研究中认为,唐中后期文人存在“狂禅”心态,主要基于洪州禅。洪州禅“即心是佛”的教义,为建立非经院化、非仪律化、自力解脱的佛教宗门而辟新路,抛弃了繁琐修持过程。因此,受此影响的唐宋士大夫在艺术创作中重心而轻形,艺术被视为心画心声在宋之后可以说进入了自觉,并形成了内醒的功利行为模式。蒋继华指出,晚明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这一时期文人们的价值取向为个性张扬,自娱放达,追求率真的性情,以及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成为文人丰富而真实的生命表达,呈现出离经叛道的多元格局。因此,中国的饮茶规范终究不能在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形成系统规范体系及表达。
(三)我国古代文人将禅宗思想隐喻在茶的认知系统中,因此虽然有大量茶诗茶画问世但最终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日常茶事禅茶体系。余悦在中国茶诗的总体走向研究中指出,中国茶诗以写实之作较多,茶诗毕竟是诗,因此除此之外茶诗也有以诗言志的特色,借以吟咏性情、说理、和以茶诗论时政。高慎涛认为唐宋间以诗入禅有三种形态,自创诗明禅、引诗证禅、以诗释禅。吴恩锋,全晓云认为,在茶的隐喻认知系统中,茶作为始源域所映射的目标是多元性的,茶的具体概念通过隐喻思维抽象化了,比如“文心”、书“香”、“友谊”、“真爱”、“女人”、“爱情”等。因而,使人在品茶的时候超越茶的物理属性,从品茶中产生美的享受,产生哲学思维,从而使品茶体验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层面。
三、我国“禅茶一味”意蕴与其日常茶事实践方式重构
(一)“禅茶一味”意蕴重构
1、“禅茶一味”相关概念研究成果归纳:
在概念方面,以丁以寿为代表,作了深入分析,他指出,“禅茶”有三解,其一:禅和茶是并列关系;其二,禅寺茶礼的简称;其三,由禅寺僧人开发出来的茶品。“茶禅”有两解,其一:茶和禅是并列关系;其二,借饮茶而习禅、参禅,属于茶道的一种。因此,“禅茶一味”和“茶禅一味”均可以互相表述,是悟道后的境界。但有的学者也指出,“禅茶”有被误认为佛门茶事之嫌,如果单纯以“茶禅”表述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由此可见,目前关于“禅茶一味”和“茶禅一味”具体表述上实际上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基本上是指借茶参禅为主体核心内涵。
2、“禅茶一味”内涵界定及意蕴层次:
从上述分析可见,“禅茶一味”在禅境中以茶为媒介,借茶性悟禅意,借禅理参茶道,从而所形成的特殊心性修养形式,其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现从迷倒悟,从俗到雅的转变,也是让修行者通过种茶品茶,把禅意体悟入心,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使自身精神得到开释与寄托,从而修心养性,达到灵魂的诗意。“禅茶一味”实际上对于普通饮茶大众来说,是茶和禅在哲学层面的交会,其中“禅”是习茶参悟的途径方式,主要指“生活禅”的修行方式,并在饮茶中将禅法落实于生活中,将信仰落实于生活中,同时也将修行落实于当下行为里。
“禅茶一味: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为思想内核。我国“禅茶一味”思想内核是儒、道和释三教合一的思想精华体现,从而有佛家的淡泊节操,道家的浪漫理想,以及儒家的治世机缘。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并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使茶道更有神韵。
第二个层面为美学表象。日本茶道大体是日本美学思想的体现,融合了美学中的“寂”、“幽玄”、“物哀”等内容。中国本土道家中的“无”与外来又经融会了佛家的“空”,两种观念的交流达到最完美、最高境界。在禅家看来,“静”与“清”这两个字是可以作为我国“禅茶一味”美学表达的。
我国“禅茶一味”美学体验在于体的是境,体现为外境、意境、心境、人境。外境,指品饮所处周围的环境;心境指品饮人心中的境界;人境,是一起品茶的人及品茶人在品饮过程中所营造出来的氛围。意境则主要指从品饮过程及环境中所营造出的静动、虚实等方面情与景致感受。
第三个层面为行为方式。”禅茶一味“需要有确定的品饮和冲泡程式和要求从而帮助参与者达到一味的交会,因此在实践中也需要有严格规定的程序和仪轨规范。
从上述分析也可以看出,我国“禅茶一味”意蕴具有宽泛的内涵,也由此导致不同的意蕴层次及内容等侧重点选择不同,也将决定了“禅茶一味”最终呈现形式出现无限创新体现的可能,也由此在实践中也会形成无法估量的流派体系和体现主张。
(二)“禅茶一味”日常茶事实践方式重构
在目前的“禅茶一味”日常茶事实践中,由于对其内涵蕴意认识不够清晰,因此也导致出现其实践方式认知上的差异与分歧。因此,有必要在“禅茶一味”意蕴认知的基础上重构其日常茶事实践方式。
1、“禅茶一味”日常茶事实践思考与研究成果归纳:
(1)杭州灵隐寺监院释光泉法师认为目前“禅茶一味”一词有滥用的倾向。他认为“禅茶一味”应该从佛教的层面上,从修行感受的角度上去获得喝茶感悟人生,感悟修行当中的体悟。所谓的禅茶应该能够让人感悟到佛法,泡茶当中应该有禅定的理念或者这种气息传递给受众。
(2)苗向东认为:茶是世俗生活与宗教境界之间的中介体,他们的关系堪称水乳交融,相辅相成。茶能清心去火,禅能静心明性,从而达到内心世界的闲寂、恬静。“茶禅一味”是法语,是机锋,是禅意。禅茶的深厚基础,缘真实体验的深刻性。所谓“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复杂的程序和仪式去感受。饮茶过程中的观色品味,都借助事茶、体悟、佛性。禅茶一味,讲究意境,是建立在喝茶基础上的心理意志修炼。
(3)范增平认为,禅茶不能离开真实的修行功夫,而流于哲理思辨的学问,须把禅茶的功夫及禅茶的成就,带到日常生活行、住、坐和卧中。
2、“禅茶一味”日常茶事实践方式模式构建:
从上述研究分析中,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构建“禅茶一味”日常茶事实践方式模式,见下图:

即:以这些思辨(道儒释)思想为核心,通过美学艺术表达手段,使参与“禅茶一味”茶事活动的人进入“境”的境界,其中境界又包含外境、意境、心境、人境几个层面,同时,借助茶事活动中程式仪轨规范,通过具体泡茶活动,参与茶事活动者品饮身心体验,最终实现茶禅一味的目标。
四、我国“禅茶一味”意蕴及其日常茶事实践实施建议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在未来我国“禅茶一味”意蕴及其茶事实践实施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在品饮茶过程中需要融入一定的哲学思辨及思想认知在其中,并且通过一定规范的程式仪轨,使其内在思想得以外化,并使参与者得以体悟;
第二,“禅茶一味”虽然是一种生活禅,但具有其美学外向,其表达需要借以一定的美学表达形式及要素加以物化,其物化程度高低实际上也是对其中的哲学思辨理解程度把握的评判;
第三,“禅茶一味”具有一定的生活禅修行在里面,因此需要不断地练习,并且需要一定的时间磨砺才可以达到修行功夫,因此喝茶是时间付出的结果,也使禅茶研修者分不同的禅修级别,才能在实践中真正推动“禅茶一味”的发展不仅仅流于形式,而是更注重其内涵与本质;
第四,“禅茶一味”是可以体验和体悟的心理修炼形式,没有体悟与启迪为练习的茶修,其最终的学习结果是不具有生活禅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喻见.“文”、“道”关系演变对唐宋古文创作的影响[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2】范增平.禅茶三摩地[J].禅茶东传宁波缘——第五届世界禅茶交流大会文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吴玲玲.禅宗对唐宋文人士大夫艺术境界的影响[J].艺术百家,2005(5);
【4】董春林.从超脱到内醒:唐中后期文人的狂禅心态[J].西华大学学报,2012(1);
【5】高慎涛.唐宋间以诗入禅的三种形态[J].江汉论坛,2007(6);
【6】吴恩锋.全晓云.论“茶”的隐喻认知系统[J].江南大学学报,2009(4);
【7】蒋继华.晚明文人的心态与艺术的消费风尚[J].文艺争鸣,2011(3);

- 9月15日“福泉山顶泡茶品茗欢 ...
- 2019年4月茶食面点系列(八 ...
- 3月31日春山纪之著名专家沈红 ...
- 2019年4月咖啡萃取与品鉴系 ...
- 2019年3月茶食面点系列(六 ...


- 春山纪与宁波慈舍美学民宿建立战 ...
- 春山纪与宁波第二空间建立战略合 ...
- 春山纪与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 ...
- 春山纪与奉化布袋茶厂茶叶专业合 ...
- 春山纪与宁波象山半岛仙茗茶业发 ...

- 8月4日洪塘消防中队体验活动圆 ...
- 7月1日走近天台县紫凝山九凝飞 ...
- 5月27日宁海一市摘枇杷感受农 ...
- 11月12日走近茶园了解制茶工 ...
- 10月1日奉化雨易山房茶文化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