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视角下的茶艺解析

读书心得(二)——林清玄视角下的茶艺解析

初晓恒  博士、高级茶艺师

一、茶艺发展缘由及具体表现

  1、(林清玄12)陆羽认为茶有养生之精外,重要的是善茶之人必有五美,味之美、器之美、火之美、饮之美、境之美。(林清玄90)清朝诗人李莼客在品茶时写过这样几句诗:
        时有惠风徐至,赢得嫩香赢抱,绿唾上衣姸。
        相见蓬壶境,清绕御炉烟。
        该诗描绘出一种碧绿澄明,仿若江南明媚的春色。
  林清玄(135)苏轼在杭州喝茶时曾写过这样的诗句: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喝着细腻鲜醇的谷雨春茶,静静地尝试着就项湖中下起了雪,品味这么好的茶,心理忆念着剡中的朋友啊!茶,是为了友谊而存在世间的;最好的茶,则是知味的人存在世间;我们到处找茶品茶,不也是渴望着与知味的人对饮吗?
  另外,君山银针在冲泡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茶舞”也令人迷恋,并且非常宜于观赏,开水入杯中,茶芽根根竖立水面,犹如碧空下的松针,过了一下子,徐徐沉落杯底,然后,再缓缓升上水面,往复再三。
  茶芽上浮时,正像春雨过后的笋尖,争着出土;
  吸水复沉时,气泡留于芽尖,有如雀舌含珠;
  再次上浮时,气泡升入空中,似气球飞入蓝天;
  最后茶芽沉入杯底,根根竖立,如刀剑如秋林,美不胜收。
  林清玄(133)在喝产自狮峰的明前茶,未泡时色如黄金,遇水则成碧翠;未泡时香气如炒过的糙米,遇水则有兰荷之气;味爽鲜醇,清气沁脾,真是令人三咽不忍漱。
  林清玄(137-138)珠峰圣茶历史非常悠久,传说是唐朝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带到带来的茶种,那些茶种就种在喜马拉雅山东部珠峰下的易贡湖畔。易贡湖畔的大峡谷处于北纬三十度,这是专门出产名茶的“神秘纬度”,杭州的龙井、洞庭的碧螺春、庐山的云雾、太平的猴魁、屯溪的毛峰、祁门的红茶,正好都是“北纬三十度”。加上易贡湖畔依傍着珠穆朗玛峰,紧邻雅鲁藏布江,虽然地处海拔两千五十公尺的高寒地带,却有“藏区江南”的美称,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溯雅鲁藏布江河谷而上,终年云雾缭绕,由于这些特殊的环境,才孕育出了“珠峰圣茶”。茶种虽然在这么巧妙的地方,千余年来,珠峰圣茶也一直是朝圣的贡品,却由于西藏本非茶区,加上珠峰茶的产量极少,又种在人迹罕至的神秘雪域,珠峰圣茶不仅名不见经传,可以说自古以来鲜为人知。以上是珠峰圣茶的介绍,至于它的珍惜昂贵也有说明。珠峰圣茶由于高寒地带的特殊地理环境,每年只能采收一季,每年六月,高原气候温差极大,经朝露滋润后,茶香凝聚,是采摘的最佳时机。极品茶采摘期仅短短数天,每次采摘不过数担,其珍贵可知。“珠峰圣茶”的滋味与他想象中的完全不同,比起一般的绿茶,它显得沉厚浓郁,在喉头与胸臆之间徘徊不去;闭起眼睛,在心里流过的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平坦的草原与伟岸的寺院;耳际仿佛响着动听的真言:嗡嘛呢叭咪哞
  一饮可得六字真言
  杯中尽驻佛国奇香
  他的朋友说:珠峰圣茶喝起来不像江南的茶那么清香,而是浓烈,就好像人站在雪山的草原上,由于空气稀薄,拼命地要吸入氧气,呼吸显得更深邃一样。
  林清玄174:明朝陆树声在《茶寮记》中所言:煎用活火,候汤眼鳞鳞起,沫饽鼓泛,投茗器中。好一个汤眼鳞鳞!不只有画面,有声音,也有节奏,这也是烹茶煮茗过程里,最动人的吧。
  2、烹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林清玄(101-102)认为:烹调原与艺术相同,调味的讲究固如同“一支乐曲”,中国厨子一向标榜的色香味俱全也兼备了颜色的美学,再往上提升,天地间调和的学问,无不如烹饪一样,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伊尹说做宰相如“和羹调鼎”,都是这种智慧的至理名言。他认为,人的喜怒哀乐诸情绪与禽兽总有相通之处,最大的不同,除了衣冠,便是烹调的艺术。人之外,没有一种禽兽是懂得烹调的。当他每次看到食谱,感觉也差不多,食谱总是作为人的初步,如果一个人一生全依照食谱做菜也未免可悲,如何从固有的食谱里找出新的调配方法,上天入地独创一格,才够得上美,才能使简单的吃也进入艺术的大地。做凡人的我们,如果在吃的时候能有欣赏艺术的心情,它的微妙有时和听一曲好听的音乐、看一幅好画、读一本好书并无不同。倘若一个人竞不能欣赏美食,他认为这样的人一定是和艺术无缘的。

二、茶艺发展成茶道内在动力及表现

  1、好茶与好的思维互动相连,进而充满了内在的精神力量。林清玄(143):他时常会思考到茶的存在问题,当我们摈除了文化、历史、环境、境界、气氛之后,茶是否能独立地存在?好茶,自有色、香、味的评断标准,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使好茶臻于最高境界的因素也不可忽略,像用好水、好壶、好火候,有好的朋友,在好的时间与空间下,才可能品味出一泡好茶的真滋味。倘若在喝茶时还能有感动的谈话、优美的思维、细腻的体验,茶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2、茶的魅力在于审美,而这种精神性是茶千百年来存在的重要内在价值:林清玄148-150认为:满街茶旗飘扬 水里绿花开放 心中祥云飞翔 忽将烦恼冲散。专业的茶师虽然重复着相同的动作,由于对茶的敬重,那些刻板的动作中也有宗教仪式的诚心。于是,我们在沉默中欣赏着,自然生起了感动。其实,若以茶味而言,日本茶使十分单调的,只有抹茶和煎茶两种,在茶的火候、烘焙、揉捻,甚至茶种上都殊少变化,也由于茶的单调,只有以各种气氛来烘托,发展出一套饮茶的形制,到后来,连茶室中的画、花、糕点都有严格的规定,使茶脱出了色香味,成为文化、思想、修养的象征了。茶道,在日本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一种美学、一种境界,乃至一种生命的完成。他试问:茶如果只留在闻香、甘甜、喉韵的位阶,又有什么好说的?茶如果没有禅味、失去美学,与菜汤果汁又有什么分别呢?
  3、好茶冲泡方式与得道同理在于“无事”,所以泡茶过程也是人的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即泡茶等同于修道:林清玄154-157:他认为无事的时候生活最好,而这种无事并不是不做事、不生活,而是做事与生活都没有牵挂,也没有变生肘腋、措手不及的事情发生,所以无事人并不是闲杂的人,反而是专心的无杂人。其实每天的生活也真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更清香的滋味,而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依照他的经验,只有在无事的时候泡出来的茶最甘美,也唯有无事时喝的茶最有味。可惜的是,大部分泡茶时是那么焦渴,在生命里也一样的焦渴呀。沩山灵禅师曾把悟道的人称为“无事人”就是这个道理,无事的人去除了生命的焦渴,像秋天的潭水,那样澄明幽静,清澈无染,明白没有牵挂。“无事不是小言哉”无事是伟大的事。
  4、茶艺发展成为茶道的可能在于“入流亡所”就会呈现“无我”的状态:林清玄159:山林里的喝茶时与室内不同的,由于心理充满了自由,所以我们可以随意选择泡茶的地方,不管是坐在风景美好的树林或繁华盛开的花园,感觉那来自高山的茶与四周的林园融成一气,我们的心也就化成一股清气了,四散漂流了。山林与茶都是宇宙大河流中的一叶,当我们入流亡所,也进入那宇宙的大河流忘记自己的执著,就会呈现“无我”的状态。“无我”就会连忧悲苦恼一起流入大化,到最后,胸臆里只剩下山林与茶香,而整个山林也充溢着友情。我们虽非僧侣,却也是为了云水的自由而游行于人间,如是思维,我们的心也就拨就如云,我们的情感也就灵动如水了。喝完茶,我们再度走向人间,带着春茶的清气,爱也清了,心也清了。喝完茶,我们再度走入风尘,带着云水的轻松,步履也轻了,行囊也轻了。
  5、茶艺发展成为茶道也在于打开与人交往的方式根本思维,从而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林清玄161:许多喝茶的人都不免执着于用小壶喝茶,认为这才是“工夫茶”,用大茶壶或大茶杯泡茶的人是不会喝茶的,这是一个错误的见解。一个人用盖碗也可以泡出好茶,而大茶壶里也有特别的滋味。记得童年时代,乡间的十字路口,或寺庙车站的门口,都有大茶壶的“奉茶”,奉茶的茶叶都不会很好,是茶枝煮成的,也有一些是米茶、麦茬、决明子茶,但是用大腕一咕噜灌入喉中,一阵清凉到底。想到那些不知名的奉茶的人,他们用心煮茶,给过路人清凉的善心,就会非常感动。从那时候,我就知道泡好喝的茶不一定要好的茶叶,不一定有什么特别的技术,只要有细腻体贴的心和对待人的善意,再普通的茶里也有无尽的滋味,泡茶的人比泡茶的技术重要,喝茶的心比茶叶更重要。也可以说,好舌头比好茶更重要,好的情趣与修养是品茶不可缺少的。
  6、茶起先是用于药,慢慢从医疗的功效转到精神的层面,由于茶可以治体中的溃闷,才逐渐与禅的修行结合,因为与修行结合,饮茶才提升了艺术与生活的境界。林清玄205:


参考文献:

【1】林清玄 平常茶非常道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