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视角下的茶道解析

读书心得(三)——林清玄视角下的茶道解析

       初晓恒 博士 高级茶艺师

一、品茶与禅精神内在关联性

  1、(林清玄50)茶可以使人闲适。茶与酒虽然都是清闲的饮品,相映成趣,丰富了中国诗文的内涵。其实,领着在本质上是很不相同的,酒使人激情,使人亢奋,使人迷醉与幻想,使人忧愁,甚至使人丧身败德。茶则相反,茶使人冷静,使人沉思,使人清醒与真实,使人欢喜与清明,茶使那么透明、润泽、剔透,使人得到了禅定相似的透明心,使人从现实的生活中超越,有了彼岸的联想。这也是为什么酒诗到了最高境界与豪情相映,茶歌到了最高境界则与禅味相通了。
宋朝诗人杜 有一首名诗《寒夜》最能抓住茶歌与酒诗的界限: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明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在寒冷的夜晚,朋友来了以茶相待好呢?还是以酒相待好呢?如果要静看窗前月下的梅花,当然还是喝茶好。此诗的后两句后来成为禅宗开悟境界的描绘,这是茶带来的效果。假设喝的是酒,很可能是“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了。
茶不但能助诗性,也可以起禅心,这就是为什么历代禅宗寺院里都有品茶的原因。(林清玄63)
  2、(林清玄57)茶的性情纯净,喝了可以洗涤烦恼。
   (1)茶之所以有灵味,是出自山林的本质。(林清玄79)喝冷泡乌龙时需要非常的安静和专心品尝,那冷泡乌龙的冷香,几乎是难以形容的,那种香,是“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暗香,“占尽风情向小园”;是“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的冷香,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恒久之香,一寸就有千万缕。
   (2)(林清玄84)从食物属性来看,凡是酸性天然食品都是悦性、碱性的食物,而甜的人工食品都是惰性、酸性的食物。一个自然健康的人,身体应该是弱碱性的,也应该摄取碱性食品,远离酸性食品,这样我们的内脏才能净化,废物的排除也才能快速、彻底,保持身心的健康。茶树适合生长的环境则是弱酸性的土壤,因此喝茶有益于健康。
  3、(林清玄59)什么样的人可以品出茶的真味呢?(林清玄12)陆羽认为茶有道俗之分,茶的境界与诗情道心并无分别,境界高的人才能泡出天人合一的滋味,泡茶时心不从容、意不平宁、志不专一,这是俗人的表现。唐代诗人刘禹锡认为:可知花蕊清冷味,须是眠云跋石人。(西山兰若试茶歌)那必须是睡在云上,在石头上写字题跋的人。
刘禹锡在西山兰若与和尚喝茶,还提供了我们一个观点,中国的茶道和出家人关系非常密切。像陆羽是在寺庙长大,由师父教他茶道;像从前最好的茶叶是庙里培烘的;像紫砂壶最早也是由和尚制成的,但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茶味与禅味相关,茶道与茶道相同,那就是唯有生命境界高的人,才会在普通的茶里品到真正的滋味。林清玄认为(13)即使是一片茶叶的香气,也是在天地间寻找知味的人。林清玄还认为(73)一个人在茶里有品味,自然对生活有品味;对生活有品味者,自然对生命节操有品味。
(林清玄88-89)在中国的十大名茶里,“君山银针”是滋味最清雅的茶,淡若无味,韵最深长,一般性情粗糙、品味流俗的人很难品出它的真味。这是因为君山银针茶芽尚未张开,所以泡起来的味道隐而不扬,香气清郁,舌韵醇和,喉韵清润,必须一点一滴地啜饮,才能品出它的非凡。
  4、禅心与品茶之心相似——静而无欲、心平:林清玄(124)张凌天师的《老子想尔注》有这样的话:道乐质朴、道不喜强求尊贵、道人不与俗人争、致虚极守静笃。张凌天师认为理想的心灵应该是“抱一、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他认为理想的生活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他认为理想的修行是“奉持道戒,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当代的佛学大师赵朴初在喝过青城山茶后曾作词赞美:青城好,一绝洞天茗。别后余香留舌本,携归清味发心花,仙茗自仙家。茶也可以导引我们的心灵通向单纯、超越、无争、宁静、自由,使人能自然地通向禅道,那种纯朴无华,庄严和谐的风格对于禅定也大有助益。对于清越高迈之人,一壶好茶比黄金为贵,更不用说茶里有觉悟与菩提之思了。
  5、禅茶一味:正如铃木说的:茶与禅之所以相通,全在一个纯字。纯的心喝纯的茶是最好的。林清玄213:禅自然是有的,但不是写在墙上,画在茶杯上,它和茶相同,也可以说是无所不禅,无不是禅,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叫禅啊。茶在空有之间,禅也在空有之间,要使禅茶一味,因而十分艰难,是不是先要去学泡茶,或者先去学坐禅,才能找到其中相通的要素呢?然而可能也很简单的,假如一个人在喝茶时有一种单纯的心,活在当下,无我无相,心智空明无碍,解脱了欲望与俗情的束缚,在茶里就有了禅心。若没有预定的立场,没有分别的心,茶禅本来就是一味的。因为茶不在禅里,禅也不在茶里,茶或禅以及生活的一切脑害都化成一缕青烟,飞向空无的所在,那就是茶禅一味了。
  仰山慧寂禅师曾写过一首偈:
  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
  酽茶三两碗,意在攫头边。
  意思是持戒结与坐禅并不是一种特别的情境,对胸怀开阔有如滔滔江海的人,不必刻意地持戒;对于一个内心平静、智慧无波的人,也不必有坐禅的形式,每天过着寻常的日子,喝三两碗酽茶,一切的禅意就在里面了。现在,禅风兴盛了,许多人到处访求名师,急切于即刻开悟,仿佛真有一颗明珠叫做禅一样了。但是禅何尝试什么特别的东西呢?只是生活的焦渴止息了,生命的骚乱不安被埋平了呀。止息的一刻便是“即刻”,平安的没有欲望的心就是“开悟”。禅茶一味,茶禅都不是特别的东西,因此,茶的真滋味,禅的真境界,唯有平常心乃能知之。林清玄215:“佛”这个字,是一个人加上一个“弗”,弗是“不”的意思,“佛”若从字面上译,可以说“不是人”。为什么说佛不是人呢?因为佛是觉者,是革除了一切人的贪心、瞋恨、愚痴、傲慢、怀疑,心理一片光明无碍,因此“佛”是“弗人”。林清玄220-222: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品味出一杯茶的滋味,不能体会生活的情味,又怎能品味和体会那更深奥的禅的滋味呢?“平常心是道”,这句话多么的平淡,又是多么的非凡,是多么的美丽,又是多么的真实;是多么的细致,又是多么的广大。如果一个人不能打破生活与道的界限,道就会成为佛堂和寺庙中的事;有一天中,“有道”的时间就短促了。当一个人从道走向生活,或由生活与道相融而不相违,就能日日是好日,步步生莲花了。
   虚堂愚禅师有一首诗说:
  轻如毫末重如山,地角天涯去复还。
  黄叶陨时风骨露,水边依旧石斑斓。
  这虽然不是一首写茶的诗,用来形容茶、生活、智慧的关系却很贴切,一片茶叶轻如毫末,如果能在其中体知禅心,就重如泰山了。一个有智慧的人,不管在天涯海角,都不会散失的,泡了茶的茶叶虽然陨落了,却因消融于水,而显现了无我的本质。这就是大地的美啊,树叶落尽了,枝干越显风骨卓然,在水边的石头,越能看见其斑斓与繁华啊。
  喝茶水的茶可能有尽,喝生命的茶、智慧的茶、禅定的茶,却可以无穷。作为茶,绝不只是解渴,一定有甚深之意,要解渴,喝水不就好了吗?在嘴湿的时候,红尘飞于大海之中,波涛在平地汹涌,是否有知味的人?
  林清玄251、256:所以,一滴水进入一棵树的血液,会开出花,结出果实,并且长成树荫,给苦恼的人做阴凉,一滴水若进入智者的血液,会成为智慧的灵光,照耀千秋万世。
  一味,不是生活里的柴米油盐,而是内心的会意。
  一味,不是寻找一种优雅的生活,而是在散乱中自有坚持。
  6、茶艺最高境界——茶道:
林清玄232-233泡茶时能体现出清朗、无念、庄严、绝俗的表情一定令人感动。铃木大拙曾在《禅与茶道》中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第一,事物的最高境界都是相通的,茶道、剑道、禅道对于内在心灵的提升与洗练并无分别;
  第二,要克服心灵的畏惧、烦恼,最好的方法是专注地活在眼前,使眼前的这一刻充满。
  第三,是生活的小体验与生死的大体验,唯有深刻的直觉才能洞彻,当一个人进入无我空明的境界,不仅能无忧恼地生活,也能越过生死之海。林清玄认为,想到我们的生命历程也会不时遇到猥琐的浪人,纠缠不清,我们是不是都能庄严、无畏、优美地举起刀而立呢?我们是不是愿意像茶匠的心,从眼前这一刻,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格呢?林清玄235-236:清静中充满了趣味,能与自然和谐而产生的美的视觉,那柄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美慧的心自然流露的泰然自若的境界。我们不必试图想要过没有烦恼的,一尘不染的人生,而是要使一切生命中的飘零,成为苦难历程中风情的点缀。
静坐着看秋天落叶的飘零,虽然清冷,却是美的。
  静观着人生历程的起伏变动,虽然凄凉,却也有美的一面。让我们抬起眼睛,欣赏那些飘零,体会那种变动吧,让我们有美好的心,与大化一起进入 的境界吧。
那里面不只是茶道的境界,也有灵性的消息。
  7、茶艺最好境界达成之路——醍醐灌顶、石蜜在心,唯有人间至香至甜的心灵,才能大步走向至香至甜的净土。
林清玄237-240:禅宗的语言有醍醐灌顶和石蜜在心,在经典里,时常把法味、禅味比喻为醍醐与石蜜,一般人把它想得非常的神秘哦,其实,用现代话来说,醍醐就是奶酥,石蜜就是冰糖,都是很平常的东西。为什么要用很平常的东西来形容高深的法味呢?原因很简单,最高深境界的法味也不是留给特殊的人品尝,而是平常生活中得到的。醍醐取其香,石蜜取其甜,意思就是说在痛苦不安的人生中,法味是极其香甜的,一个人唯有尝到到了香甜的法味,才能在行道的路上不退转。我们也可以说醍醐灌顶的人是那些豁然心开的人。要在生活里吃到醍醐与石蜜很简单,只要肯花心思关照,思维与体验,使人体格外芳香、生命欢喜,也可以逐渐深入法味了。因此,佛法以醍醐与石蜜来象征法味,有甚深之义,醍醐至香,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生活中有欢欣之念,心胸不能开展,提升性灵的芬芳,那是不可能真正知道法的滋味,石蜜最甜,则象征着一个人品尝香甜的法味之后,应该身心甜美,成为欢喜自由的人。一个人在品尝了香甜的法味,就不可能在愁眉苦脸、身心委顿第生活了,反之,一个人习法修禅,如果依然生命庸俗,生活郁闷、心灵痛苦,就表示他尚未契入法味的秘密。在生活中守住本心,不要起起伏伏的,只要一个人对境无心,逢源不动,那自然清爽甘怡,而身心清凉的泉源则是来自清净的生活,清净的极致就是“涅槃”,一个人如果有涅槃的心就自然香甜宁和了。“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那样的生活才是我们向往的生活,百花丛里是“有情”,叶不沾身是“觉悟”。

二、品茶之心与禅心的互动

  林清玄(98-99)认为:人一切的心灵活动都是抽象的,这种抽象宜于联想,得到人世一切物质的富人如果不能联想,他还是觉得不足;倘若是一个贫苦的人有了抽象联想,也可以过得幸福,这完全是境界的差别。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子,比如小小的一片茶叶,它也吸收了日月精华而生,因而也充满了灵性。
  佛眼和尚在禅宗的公案里,留下两句名言:
  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水和竹原是不相干的,可是因为水从竹子边流出来就显得格外清冷;花是香的,但花的香如果没有风从中穿过,就永远不能为人体知,可见,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义。
  林清玄(85)认为,世间不生无佛性的众生,在人与人、人与事物的相逢中,都有启发智慧的因缘。(86)假如能就地弯腰,遇见了一株小草的,又在因缘的历程中饱受磨练与波折,就能体会到:生命的幸福不必究竟终极、一时俱至、圆满具足,只要一天里能品尝一点幸福的滋味,也就足以承受这以苦为本质的人生了。人世里最酸的因缘不也是这样吗?对幸福的向往正是冰糖,多加一点,横逆与酸楚也就得以转化了。
  林清玄认为(107、111):茶不只是茶,它有时候象征了文化,表达了感情,有更深的精神境界。比如杯中的陈年老茶,和千年的古茶树,是不是也见证了我文化与历史的变异与流传?且尽杯中一杯茶,一切的风云都在变幻,在细品一杯陈年普洱时,也能品出人生的几许真味。
  林清玄141:每天的生活也真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更清香的滋味,而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
  林清玄198:茶的滋味、禅的滋味、诗的滋味、生活的滋味是等无差别的,因此,不应该看重这个而忽视那个,对于心灵更细腻、  更柔软、更提升的境界,从哪一个入口进去都是好的。宇宙之味、佛菩萨之味、凡夫之味,原来只是一味,端看品尝的深浅罢了。如来之心、禅师之心,原来只是一心,只问印证的清浊而已。深浅或清浊不假外求,就从眼前的这一味,当下的这一念入契吧。他深信,在热闹的人生中,喝到一杯好茶,并且能深深地知味,是难得的幸福。
  1、菊花普洱(林清玄76):菊花加普洱,不只是个性上绝配,味觉与视觉也是绝配,有一中均衡优雅之美。他认为:我们的人生苦乐参半,或清或浓,不也是这样平衡与调和的吗?他一直认为人的灵明与欲望是在一个天平上,完全断除欲望,过着完美灵明的生活,是一般人难以臻至的境界,但使天平的两端均衡也并非艰难。可惜,一般俗人的生活是欲望重而灵明低,灵台不清的人要真正品味生活是不可能的。他同时也认为,不只灵明与欲望如此,身心康宁也是平衡与调和的结果。在寒流来袭的夜里,自己泡一杯菊花普洱,品味平衡调和的滋味,觉得人生也应如是,沉苦时加一点清凉的菊花,激越时要加一点内蕴的普洱;在苦中尤有向上飞扬的心,在乐里布失去敏锐深刻的态度;这样,生命的茶才能越陈越醇,越泡越香。
  2、沉香茶中的悟佛:(林清玄103-104)沉香茶里并没有茶,而是把沉香木切成小片段,投入水中煮沸,就成为沉香茶了。这时候,沉香木的香气释放出来,溶解于水中,使得水中充满香味,冒出来的香气也使人神醉。
朋友说:沉香木是所有木头中最芳香的,也是木头里极其坚硬的,所以,一块沉香木可以煮上百次,香味依然如故。如果觉得香味淡了,拿出来晾干,又会恢复原来的芬芳,非常的神奇。
  他对朋友说:佛经里说一个人如果念佛念到很好的境界,就会身如染香人,如入香水海,全身出妙香,如果还用沉香煮出的茶水泡陈年普洱,香上加香,简直让人吐气如香,香汗淋漓了。
  他想这大地多么神奇,竟然成长了沉香这种木头,在沼泽中侵染,不论千百年,都不会腐朽,也不该其香;拿到壶中熬煮,不论千百回,香味都不会消失;研成粉末,则可以供养诸佛、供养众生,使法界蒙熏。无论是侵染、熬煮、碎为微尘、化为灰烬,永远不该其香。由此也可以进一步顿悟,为什么佛教把沉香当成最最贵的供养,因为它最能象征我们的心,我们内在的佛性。
  我们的佛心,是不会被爱欲的河流腐蚀的,在侵染中也不改其香。
  我们的佛心,在红尘滚滚中熬煮,不论千百回,香味也不会散失。
  我们的佛心一旦开启了,不论熬煮,侵染、碎为微尘,化为灰烬,心灵的沉香会永远在法界流动。
  当他如是思维时,每次喝沉香茶的时候,在香的流动里,总使自己能保持着自我的觉察,觉察那更细微的心念。在香的飞扬里,也总能使自己保持着虚空的祝福,祝福凡是香气所飘扬的虚空,都有美、善、提升的愿望。
  3、冷茶与热茶中体现出的人生的温度对于一个人内在的开发至关重要:林清玄172-175:茶必须热水才能发之,冷泡茶用的却是冰水,取茶叶适量,放大壶中,放在冰箱里浸泡八小时,即可饮之。冷茶与热茶是完全不同的,热茶香盛,冷茶味沉;热茶的颜色如陈酿,冷茶的色泽如新蜜;热茶的感觉就像东升的旭日,冷茶的感觉则是清冽的晓风……这些完全不同的感受,使人不禁想到,决定茶的滋味的不只是茶叶本身,水的温度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果有好茶好水,却没有适当的温度,再好的茶叶也不能出味。人生也是这个道理吧!一个人有好的本质,又生长在好的环境,一切都不匮乏,但如果没有炎凉冷热的考验,做为人最内在的滋味与能量也不会被散发出来。因此,人生的温度对于一个人内在的开发是至为重要的。古人认为最好的水是在“鱼眼与蟹眼之间”,用白话来说,就是在第一沸与第三沸之间,温度应该是在八十到一百度。在蟹眼与鱼眼之间,许多诗人注视着水滚的情景,颇有体会,在煮茶的时候常会想起这些美丽的诗句,想到一些诸如浮生如茶,人生的际遇不正是蟹眼与鱼眼之间浮沉吗?前煮的过程虽然缓慢,茶味却是这样慢慢融入的!没有浮沉的茶叶不会有味,没有浮沉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果有“浮沉是必然,煎熬是必然,苦尽回甘是必然”的品茶之心,也才能品出人生的真味。我们在蟹眼与鱼眼之间浮沉,热波荡漾,水气蒸腾,林清玄总对此认为,我们在被煎煮时的水气会化成人间的雨,在某一个春日,从辽阔的草原上飘落,好雨丝丝,不落别处。
  4、简单的茶具弥漫着单纯的心情,茶的真滋味,禅的真境界,唯有平常心乃能知之:林清玄192-194复杂的人无法对应单纯的心情,生活便不会踏实和朴实了。就像一个茶壶一个杯,这就是单纯的心情。我们如果只有一个茶壶一个杯,才不会计较喝的是什么茶。一斤一百元的茶枝,饮起来也真有滋味。假使一个茶壶几个杯子也很好,因为大家喝的都是同款的茶,没有什么计较。现代人的生活就是好几个茶壶,倒在几十个茶杯,这就复杂了。大家总会想,别人的茶壶里不知道是什么茶,想喝一口看看,喝不到就用抢的。喝好茶的人也想喝另外的那壶,久了以后,即使是坐在一起喝茶的人,心里也充满了怨恨和嫉妒……。其实,单纯的心情是一种最美的心情,我们每天总是在追求一些目标,生命的过程往往就无意间流失,我们的追求越来越复杂,使人人就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由此可见,一个复杂的社会勾起了人更复杂的欲望,复杂的欲望则是搅乱了单纯的心,使我们不知道能坐下来谈天说地是生命的一种至美,使我们不知道踩着夕阳在小路上回家是生活中必要的历程。好好地饮眼前的这杯茶吧,细细品味当下的这碗饭吧,生命没有第二个此刻,让我们承担这个此刻,进入这个此刻。因为,饿最好吃,单纯最好。

三、茶道与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人生的幸福感来自于从容与有情,茶道给予了人类这样的力量和源泉。林清玄268-272:他一直认为,不管时代如何改变,在时代里总会有一些卓然的人,就好像山林如何变化,在山林中总会有一些清越的鸟声一样。同样的,人人都会在时间里变化,最常见的变化是从充满诗情画意逍遥的心灵,变成平凡庸俗而无可奈何,从对人情时序的敏感,成为对一切事物无感。在人生道路上,大部分有为的青年,都想为社会、为世界,为人类“奉茶”,只可惜到后来大半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喝老人茶了,还有一些人,连喝老人茶自遣都没有兴致了,到中年还能有奉茶的心,是非常难得的。
  他认为这个社会最重要的是两种心情:一种是从容,一个是有情,因为从容才步履雍容,识见高远;因为有情,才看的见乾坤朗朗,情趣盎然。禅心是有情,而不是无知无感的,用到我们实际的人生也是如此,心扉的突然洞开是来自于从容来自于有情。生命的整个过程是连续二没有断灭的,因而年纪的增长等于是生活资料的累积,到了中年的人,往往生活就纠结成一团乱麻了,许多人畏惧这样的乱麻,就企图用物质的追求来麻痹精神的僵滞,以至于心灵的安宁和融都展现成为物质的累积。
  其实,可不不必如此,如果能有较从容的心情,较有情的胸襟,则能把乱麻的线路抽出、理清,看清我们是如何地失落了青年时代对理想的追求,看清我们是在什么动机里开始物质的奔逐,然后想一想,什么事我要的幸福呢?我最初向往的幸福是什么?我的波动的心为什么不再震荡了呢?我是怎么样落入现在这个古井呢?
禅师由于反观自我如空明之镜,可以不染烟尘,直观世界。认识、回归、反观自我都是通向自己做主人的方法。但是自我的认识、回归、反观不是高傲的,也不是唯我独尊,而应该有包容的心与从容的生活。包容的心是知道即使没有我,世界一样会继续运行,时空也不会有一刻中断,这样可以让人谦卑。从容的生活是知道即使我再紧张再迅速,也无法使地球停止一秒,那么何不以从容的态度来面对世界呢?唯有从容的生活才能让人自重。但如水的心,要保持在温暖的状态才可启用,心若寒冷,则结成冰,可以割裂皮肉,甚至冻结世界。心若燥热,则化成烟气消逝,不能再觅,甚至烫伤自己,延烧世界。
禅的伟大正是如此,它不否认现实的一切冰冻、燃烧、澎湃,而是开启我们的本质,教导我们而那时心水的实相,心水的如如之状,并保持这“第一义”的本质,不因现实的寒冷,人生的热恼,生活的波动,而忘失自我的温暖与清静。
通常人类都比较喜欢花,而花的开放,是它自己的力量在因缘里的自然展现,它蓄积自己的力量,使自己饱满,然后爆破,有如阳光在清晨穿破了乌云。花开是一种有情,是一种内在生命的完成,这是多么亲切啊,不仅让人暗自想,我们也应该积蓄、饱满、开放,永远追求自我的完成。
  人应该时刻保持着一种有情、从容、温柔与尊严。
  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的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积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人的富有实则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特质的展现。
  家家都有清风明月,失去了清风明月才是最可悲的。

参考文献:

【1】林清玄 林清玄散文集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11月第6版;
【2】林清玄 平常茶非常道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