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鉴赏分析

紫砂壶鉴赏分析


初晓恒 博士 国家高级茶艺师

    目前,随着品茗热情的增加,人们对紫砂壶的热爱也随之日增,几年来我也陆陆续续地看一些收藏的相关资料,一直对紫砂壶的鉴赏不是很清晰,今天早晨倚在床上听着雨声,把2个月前的《紫砂茗壶文化价值研究》(胡付照著 中国物质出版社 2009年11月第一版)一书又重新翻阅了一遍,也许是灵光闪现,对于紫砂壶又有了新的思路梳理,现整理如下:

一、鉴赏总论
    作为宜兴陶五朵金花之一的紫砂陶(均陶、精陶、彩陶和青瓷陶)之所以得到世人的认定,胡付照在研究中精辟和清晰地指出:
   (一)紫砂壶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的物化载体之一
    它以凝固了的方式把它所承载的时代的工艺美学思想记录了下来,而我们又透过历史来试着解读它。紫砂茗壶从北宋创始到明清兴盛,以及近现代以来的衰落、振兴、繁盛发展,它的美学思想也随着历史的气息而起伏跌宕,紫砂茗壶随着人们的饮茶方式、生活方式、审美方式等的不同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一把紫砂茗壶,不仅仅承担着盛水泡茶的任务,还透露出许多历史的时代信息,什么时代的壶,就必然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透过今天眼前的这把壶,我们就可以窥见诸多的历史信息。横的方面是讲眼前的这把紫砂壶本身的文化价值,具体而言,从设计    美学角度看就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紫砂茗壶的功能之美;
        第二,艺术设计之美;
        第三,技术之美;
    造壶者以“和、静、容、真、美”相互统一的设计理念成就了中华茶艺中紫砂茗壶的好用又耐读的神品。从饮茶史的角度看,它承载着表现中国独特的茶文化之精神,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饮茶方式追求的不同,饮茶习俗的差异,使不同艺术风格的紫砂壶被人们所使用、珍爱。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世界文化的交流,当代又迎来了紫砂壶艺的繁盛时代。
   (二)紫砂壶表现了艺术家独特的思想美学和艺术风格
制作一把紫砂壶,不仅仅需要一个工匠,而且需要一个艺术家,他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体验全部凝聚其中。仅这样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对美的深刻的、独特的理解,并且能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细致的、艺术的、富有美感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表现要求的是独特性,正如文艺作品的独特性,必须是“唯一的”。
   (三)紫砂矿泥独特表现力对拥有与使用者的独特体悟
    紫砂是泥,是矿物,但是它通过手工制作,便被赋予了生命,成为亲水之物,承载了制壶艺人的生命感受和对世界的理解。轻握端拿一把紫砂壶,感觉它是适意的,用它来沏的茶水是香郁的,它使我们体味到了人生之美、生活之趣,唤起人们美好的回忆,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用手细细摩挲,紫砂壶那素面素心的裸胎之美,特有的肌肤之触觉,会使人感慨这触觉之美只能用心灵去感悟,而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紫砂壶温润如玉之态,会使解读之人渐渐褪去浮躁与虚华,而从赏鉴体悟中感受壶之静气与豁达。
    轻啜一口香茗,你不难体会着紫砂壶所激发的茶之真美,水之至善。在茶烟袅袅的壶上,仿佛看到一个气定神闲的高人与你对话,一个真诚的,质朴的君子和你共处,壶之静美由此可见。见壶仿佛见人,此中之人即可能是自我,又可能是造壶之人。透过紫砂壶,有了心灵的对话,有了自我之追思。壶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和谐之美,这难道不是真美,不是极高的人生境界吗?涵光华于朴厚,寄风雅于平常,紫砂壶的魅力就在于此吧。
   (四)紫砂壶具体审美因素
    吴山先生在《江苏陶艺》一文中指出:紫砂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造型、泥色、茗款、书法、绘画、雕塑和篆刻等方面。紫砂名师能融诸艺术于一体,使之协调和谐,神形兼备。紫砂的最大艺术特点是:素质、素形、素色、素饰,质朴无华、纯净天然,高雅脱俗。紫砂有一特殊现象:自明迄今,有300多位文人参与设计、书铭、绘画、题诗和刻章。从整体看,紫砂壶的形式(如造型、色彩等)、功能、结构等是其设计的硬性元素。抽象地讲,紫砂壶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四个要素。

二、紫砂泥料
    紫砂茗壶所用材料为紫砂泥,主要产于宜兴市丁蜀镇(丁山)黄龙山一带,与宜兴接壤的浙江的长兴的山中也有紫砂泥出产。
    常见的颜色有黑泥、深紫泥(俗称拼紫)、浅紫泥(俗称普紫)、红泥、米黄泥、绿泥六种。两种以上的泥混合或加入化工呈色剂,又可生产许许多多的泥色,近年来,冻梨泥色、墨绿泥色、古铜泥色,就是这样产生的。
    紫砂泥是一种山中的矿石,从矿源地采掘初的紫砂矿石俗称生泥,要经过奉化、摊晒除杂、配料、粉碎、陈腐、练泥等一系列的加工变化,经过检验合格之后,至少要放置六个月才能作为制作茗壶的原料。练成之后的泥料,继续陈放成为养泥,当欲取泥制壶时,还需要二次练泥,以使泥料的可塑性和均匀度达到需要的程度。一般情况下,一百公斤开采出的好矿土仅能练出约六七公斤可以制壶的好泥料,练泥率小于10%。
    紫砂泥主要可分为三大类: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各大类泥料又有细小的分类,而且各类泥料之间又可以以不同的比例搭配、混合、澄练成各种泥色和泥质的制壶原料。
   (一)紫泥类
    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清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茗壶的主要原料。深藏于宜兴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主要包括天青泥、红棕泥、底槽清泥、大红泥等。
        1、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曾在丁蜀镇中心的大水潭矿中有过。
        2、底槽清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十分稀少,泥质细腻纯正,烧结后呈现紫红色;
        3、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矿层较厚,色紫微泛红,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泥质纯正,产量较多,烧结后呈红棕色;
        4、大红泥:位于矿层中,在紫砂泥矿中偶尔能见,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泥质细纯,有光泽感,烧结后呈大红色泽,表面脂润;
        5、清水泥:是纯种紫泥矿,是为较常见之泥料;
    (二)本山绿泥类
 古代称为“梨皮泥”,也称段泥。包括本山绿泥、白麻子泥、红麻子泥、团山泥等。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
        1、本山绿泥: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仅仅数厘米厚,俗称“龙筋”,矿土呈浅粉绿色,片状结构,泥质细腻光洁,烧结后呈米黄色,表面细润。本山绿泥因采掘量极少,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用于制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着色剂可变化成各色装饰泥;
        2、白麻子泥:色与本山绿泥相似,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且杂质较多,须精拣方可用,其质粗夹紫泥沙粒,呈团块状结构,烧结后呈浅土黄色,表面质地粗糙、色杂,有星星点点紫砂泥色;
        3、红麻子泥:色似紫泥,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间夹星点麻子绿泥,成陶后呈桃红色。
   (三)红泥类
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主要包括赵庄红泥、洑东红泥、紫砂厂红泥、川埠红泥、朱泥、黄龙山红泥、石黄等。
        1、赵庄红泥: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位于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比较稀少。矿土外观呈砖红夹带浅黄白色及浅黄绿色块,烧结后呈朱红色,表面质地沙粒明显,常见小物件。
        2、川埠红泥:20世纪70年代中期,此种红泥甚缺,即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代替,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与其相似;
        3、洑东红泥:20世纪80年代,以洑东红泥制壶,洑东红泥其矿层较厚,质坚如石,成土黄褐色,其间细小云母沙粒分布,矿岩结构,烧结后呈土红偏朱红色,表面细润,片状结构明显;
        4、石黄:其矿散落于嫩泥矿层之中,呈卵状,外壳铁质褐黄色,中核似鸡蛋黄,粉状细腻,含铁甚高,产量稀少,矿岩结构,烧结后呈铁红色,表面坚硬,多为着色剂所用;加入紫泥,成陶后色紫若葡萄;加入天青泥,成深古色;加入大红泥成大红袍泥;
        5、朱泥:原矿纯朱泥产于丁山小煤窑1000米夹层处,是在嫩泥层之间的一种含铁极高的黄色粘土,烧制后可能会出现皱纹,但随着制壶艺人对泥性的熟练把握,朱泥壶也可以做到不皱。
   (四)其他泥类
主要包括白泥、土骨等。自明代至今,因开采矿土的不同,泥料变化较大。
        1、白泥:产于宜兴大潮山(洑东)一带,呈粉白色,微泛绿,成陶后呈白色,泥质松,大块状,片状结构,以蛋壳青色为上,质坚细润,产量较多,加入金属氧化物后制成各种色泥,烧结后呈土黄色,可替代本山绿泥之缺;
        2、土骨:产于太湖沿岸水底或河滨之中,形状似兽骨,为矿岩结核构成。烧结后呈现青黑色,质地坚硬,可作为天然着色剂用,其含铁量高,陶成后呈黑色颗粒,可掺入紫砂泥中,做天星泥;
        3、嫩泥:呈砖红色。
    紫砂泥石从日用陶矿土中精选出来的,紫砂泥的配制是制壶艺人的一项绝活“秘不相授,各有心法”。紫砂矿土经过粉碎后呈粉末状,应视制品的大小选用适当目数的筛具进行筛选(有60目、40目、32目、24目);
    目前常用的配泥方法有三类:
    第一,纯净的泥质加工处理;
    第二,掺入颗粒并与不同泥质混合;
    第三,适量掺入金属氧化物,使其色泽丰富,提高明度,泥与泥相拼,又会产生各种色泽变化;
常见泥色相拼为:
    本山绿泥与紫泥相拼——制成团泥;
    本山绿泥与白泥相拼,并加入适量氧化钴——制成墨绿泥;
    本山绿泥与白泥相拼,并适量加入铬锡黄——制成枇杷黄色;
    本山绿泥与白泥相拼,并适量加入铬绿——制成菜茄泥;
    紫泥中适量加入氧化锰——制成褐色拼料泥;
    紫泥中适量加入氧化钴及氧化锰——制成黑料泥;
    洑东红泥适量加入铁红粉——制成朱红泥;
紫砂壶色彩与香茗搭配关系:
泡绿茶——
    通常选用壶口比较大,壶身较扁的紫砂壶,泥料多用相近颜色或浅色色调的紫砂壶,如用段泥泥料的壶(段泥壶为浅黄色);但也有用深色的茗壶,如底槽青泥(棕褐色)制成的壶,泡黄茶、白茶和绿茶择壶的要求类似。
泡红茶——
    适宜选择壶口小而壶身梢高些的,以达到闷茶的效果,泥料以清水泥、底槽青泥等为佳;
泡乌龙茶——
    适宜选择用纯朱泥壶,透气性差于紫泥,泡茶展茶香佳,茶汤柔滑,回甘强,有韵味;
泡花茶——
    适宜选择壶口答,壶底矮些的和绿茶选壶相似,泥料以底槽青泥和段泥为佳;
泡普洱茶——
    适合选择用底槽青泥壶和段泥壶,壶形以口阔扁腹造型为佳;

三、紫砂壶造型
    作为一种泡茶之器,宜兴紫砂茗壶从北宋开始,明清兴盛到如今,“造型”一直是考量紫砂茗壶的主要因素。
常见的在造型主要有:光货、花货、筋囊货和雕塑壶品等。
   (一)光货
    光货又分为圆器和方器,也称为“几何体造型”,是根据球形、筒形、立方、长方及其他几何形变化形成的。其造型设计上多要求:壶嘴、壶钮、壶把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壶把、壶嘴和整个壶身要达到和谐平衡,具有整体和谐的美感。
   (二)花货
    花货造型也称“塑器”、“自然形体”,主要是把自然界动植物的自然形态,用浮雕、半浮雕、堆雕等造型设计成仿生形态的茶壶,讲求“巧形、巧色、巧工”。评价花货作品,应探究其“形、神、气、态、韵、精、功”等多种艺术效果。
   (三)筋囊货
    筋囊货造型也叫筋纹货、筋囊器、筋瓤器、筋纹形体。将自然界中的瓜棱、花朵、云水纹等形体划分为若干等分,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纳入精确严格的设计当中,使壶盖与壶体线条顺畅通达,或阴或阳,变化自然生动。其设计的重点是俯视角度下追求平面形态上的变化。筋纹器造型纹理清晰流畅,口盖衔接严密,体现了一种秩序、节奏之美。
    另外,还有类似雕塑作品的紫砂茗壶,从外观上看是一个具有艺术性的紫砂雕塑品,在适当的部位设计壶嘴、壶把、壶盖等,具有泡茶功能。
    紫砂茗壶的造型型制的多元化,几乎包括了自然界与人世间各类可以可视的、可想象到的型体。制壶艺师们灵活运用光货、花货、筋纹货、雕塑等造型,在当今更是创造了难以计数的壶艺作品。
    在当代的壶艺家们至少存在这样的一个流派,就是淡化壶的概念,注重表达壶艺的思想。如吴光荣、许艳春等艺术家在壶做好之后,趁壶坯还未干之时,用外力挤压壶体,俗称:摔壶,经摔、捏等艺术加工成型之后,可入窑烧制,烧好之后,得其特殊造型的紫砂茗壶。


四、紫砂壶装饰
    紫砂茗壶的质朴裸胎之美之外,也就是它适度的装饰美了,紫砂泥料的特殊表现力以及泥质的特点,是艺术家各种思想的良好的表现载体。从明代以来,紫砂茗壶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了漆器、碑刻、竹雕、牙雕、木雕、瓷雕等多种工艺美术品的装饰手法,并创新发展了诸多适合于自身的装饰技法,使紫砂茗壶具有更加多元与深刻的文化内涵。
    常见的装饰主要有两类,一是紫砂坯胎体上的装饰;二是在紫砂壶表面的装饰,以及结合这两类装饰技法的多种装饰手法的综合运用等。
具体来说,主要的装饰技法有:
    1、陶刻装饰;
    2、印纹装饰;
    3、泥质肌理装饰:色泥、调砂装饰、铺砂装饰;
    4、泥绘装饰;
    5、胶泥装饰;
    6、捏塑装饰;
    7、贴花装饰;
    8、透雕玲珑装饰;
    9、镶嵌装饰:色泥镶嵌、金银丝镶嵌、瓷珠镶嵌、釉珠镶嵌、螺钿镶嵌、玉石镶嵌、宝石装饰;
    10、彩釉装饰:珐琅彩、粉彩、炉钧、蓝彩、满彩和点彩等;
    11、其他工艺装饰:描金装饰、镶金扣银装饰、包锡嵌玉装饰、包银装饰、包铜装饰、包锡装饰、雕漆装饰;
    12、抛光装饰;
    除以上所列举的装饰技法之外,用刻刀在壶体上雕刻制作者的名号或定制者的斋号、名款等,与壶底、把下、盖内、壶身等处的印章相结合,既是一种识别记号,也可得金石之趣味,可视为一种装饰。近年来,有制壶者把壶底制作成印章,成为既是紫砂印章又是茗壶,更是一种“组合设计法”的特殊装饰。

五、紫砂茗壶审美主体构成
   (一)食品题材的内容
         1、生活中常见,本地多有出产,或地里长的,或树上结的,或河里生的被人们所经常食用的食品;
         2、所选用的食品题材多具有美好的吉祥寓意,如桃子、花生、银杏等;
         3、具有田园之趣,与饮茶精心之淡泊明志、涤烦去躁相和谐的食品,如白菜、南瓜、金铃子等
   (二)各类图形图案题材的运用
利用图形或图案以抽象的线条、块面等进行综合设计,是紫砂茗壶上常用的装饰手法;
    (三)建筑题材的内容
以建筑题材入壶的多为房屋建筑和交通建筑素材经过有效的提炼,再创造之后,运用丰富的建筑语言符号,在紫砂泥坯上体现出来;
    (四)各类文化题材的内容
         1、宗教文化题材;
         2、中国传统文化题材;
         3、民间心态文化信仰题材;
         4、传说、典故及神话物的题材;
         5、戏曲文化题材;
    (五)生活生产民俗文化的相关题材
         1、家什物件的体现;
         2、市井生活的表现;
         3、向往幸福生活心态的体现(讨口彩);
         4、生产民俗的体现;
六、金石书画诗词歌赋的紫砂壶艺意境表达

七、自然界无生命的物品入壶

八、自然界的动植物题材

九、旅游名胜题材

十、相关工艺美术品的借鉴

十一、食具的借鉴与再现

十二、音乐乐器题材的运用

十三、纪念性题材的运用

十四、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