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法门寺地宫密室设计与千利休妙喜庵茶室设计存在异曲同工之处推断与论断

                                                                                                                                                                                                           (修订版)

刘纪龙茶师   初晓恒博士

宁波春山纪茶文化传播公司

修订于2019年8月24日傍晚宁波春山纪品鉴中心

一、文本撰写缘起说明:

目前在日本茶道和中国茶文化发展特点与轨迹研究中尚存在基础资料薄弱之处,同时也存在着当下也存在中日茶文化特点认知混乱或不清的现状。在十余年茶文化教学与研究中,我们认为,中国的茶文化在与日本茶道正确区隔定位与明确认知时,中国茶文化在传承与传播中才更具有生命力,也只有如此,中国茶文化在研究与教学中,以及社会日常喝茶泡茶实践时,身心修为时,中国国学文化熏陶时才能寻找并定位正确的方向,并最终使中国茶文化在社会日常实践中获得正确的指引与推动。

二、文本撰写缘起之日本茶道研究困惑问题说明:

从事茶文化研究与教学已经大约十余年时间,在这期间一直研究与探讨日本文化和茶道发展历史,也阅读过大量书籍,从手头目前有的书籍无论是中国版还是日本著作翻译过来的资料,都曾经对收集过的各种关于日本茶道资料认真阅读思考过,但是还是发现在非常关键部分存在诸多一带而过,寥寥数语没有细致分析与阐述的部分,让人匪夷所思,比如:日本茶道发展到第一代茶室宗师珠光时代就有贵人门和窝身门(千利休时代称为潜身门,千利休之后织部时代改为窝身门)进出之分,而一直到千利休时代才统一改为窝身门进出?

那么就出来这样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个问题,千利休是如何说服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接受窝身门进出的(千利休时代称为潜身门)?

第二个问题,撇开茶道之说,我们中国帝王也仅限于宗祖和佛祖、天地神灵面前跪下叩拜之说,那么在日本,对于一个视为统治者来说,在一个属下千利休大茶人面前,织田信长和丰田秀吉内心是将此窝门跪行视作怎样的行为,才能欣然接受?

第三个问题,千利休设计的妙喜庵茶室思想及最终形成过程究竟如何?千利休的妙喜庵设计是一触而就?还是有什么参考借鉴的建筑范本?从而最终形成了日本茶道史上最顶峰的集大成,因为妙喜庵的最终落成则代表着一种文化思想载体的最终极彰显与系统化生成表达作用,如果没有妙喜庵的存在,那么是否千利休依然可以被封为日本集大成茶道宗师的地位?

我们都知道有这样的流传,牛顿是因为苹果掉到头顶才有灵感最终提出了万有引力理论构想,关于凯库勒悟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的经过一直是化学史上的一个趣闻。那是他在比利时的根特大学任教时,一天夜晚,他在书房中打起了瞌睡,眼前又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见一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他像触电般地猛醒过来,整理苯环结构的假说并最终成功地提出重要的结构学说。这三个问题实在是让我感到困惑,百思不得其解。另外,纵观日本茶道(抹茶道)操作整个流程,与佛家参拜过程非常相似,日本茶室的龛最初本来就是供佛所用,上面有茶挂和插花,日本茶道入茶室前也有净手净口之动作,跟寺庙朝拜有一样的价值和意义。

这几日有幸参观与瞻礼了法门寺地宫密室及佛祖真身骨舍利,也了解了地宫及密室初步布局情况,于是大胆提出这样的论断——我个人认为法门寺地宫密室供奉佛祖真身佛骨舍利白玉灵帐的设计与日本千利休设计的妙喜庵茶室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处,是否存在着千利休设计的妙喜庵茶室参照了法门寺地宫设计思路?

三、文本撰写缘起之结论分析阐述:法门寺地宫密室设计与千利休妙喜庵茶室设计存在异曲同工之处推断与论断分析

第一,从法门寺地宫密室设计结构来看,宝鸡法门寺地宫打开了佛教和盛唐王朝的宝藏,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面积仅31.48平方米,在清幽灯光照射下,尤显神秘。从大约80多厘米高的密室洞口入口看,要有长长一段通道大约十余米,才能抵达舍利宝函存放处,人若往里走务必跪行即躬身爬行或跪行,据导游讲皇帝进此也要跪式爬行方可瞻礼珍贵佛祖真骨舍利,里面除了佛祖舍利外,还有2499件珍宝存放。史料仅简单记载如下:198743日,勘察现场休息时间,突然有人惊呼。浮土之下,考古人员无意间发现了一块白玉石板。清掉石板上覆盖的浮土,一尊雄狮浮雕显露出来。当考古队员推开白玉石板旁的碎石板时,一个洞口出现在人们眼前。那个狭小的洞口里一片幽暗。传说中神秘的佛骨舍利就是被埋藏在洞里。

第二,从日本千利休的妙喜庵茶室设计来看,该茶室又称作“待庵”,是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所创建的草庵风格的茶室,也是利休唯一留下来的茶室,一座只有两张半榻榻米大小的喝茶之所。引用百度百科介绍来看(本人基本认同百度百科对妙喜庵的表述,与曾经看到的书籍资料表述大体一致),网页介绍说——了不起的事物,不一定就要大到吓人才行。但如此狭小的茶室,宾主之间的行为,在“待庵”中主客只能坦诚相见,无法掩饰。也正因如此,一切举止都必须得宜完美,不得轻疏,与其说喝茶,勿宁说修行。茶室的入口不是门,仅仅只是一个洞口即窝身门,无论皇亲国戚或寻常百姓凡进茶室者,皆需屈膝卑躬,低下头钻进茶室,无一例外。众人皆平等,当年丰臣秀吉等也只能如此爬进爬出。茶室门口有刀架,武士视为生命的刀,到此也必须解下。入口和刀挂这两样设计,无形中透露出利休所期待的世界:人活着,坐只需半张塌塌米,睡只需一张塌塌米,如此而已。从此观念看来,待庵算是宽敞舒服了。在严禁装饰的茶室中,只准放两种东西,简单的插花和禅意的茶挂。当你弯下腰,钻进茶室,一抬头,在空无一物的空间里,只见到一朵花,而有一点阳光,洒在花瓣上,旁边是一句简单的禅语书法,这是何等光景?这是一种无须说明即可感受的禅意。此次不需要过多说话,一切尽在此中。

从第一点和第二点综合来看,以及从法门寺地宫密室入口正对的皇家从地宫外部进入地宫内部密室的台阶来看(很可惜去的时候不让进地宫带任何相机和手机,无法拍摄密室门口正对的地宫内外出入台阶照片),我们大胆推断和论断——日本茶庭至茶室入口飞石,可视为法门寺地宫密室皇家帝王从外入内,从外部空间经过长长的阶梯台阶。进入到地宫的人,需要躬身直直向下行走,然后直接抵达地宫密室矮矮的80多厘米高密室门口,然后跪行最终抵达密室佛祖舍利灵帐,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日本茶庭至茶室入口飞石,以及妙喜庵茶室设计是法门寺地宫及密室的一种设计演化或一种设计思路迁移,日本茶庭整体就是法门寺和中国园林、佛门寺庙参拜的一种日本茶道思想的演变和借鉴参考!法门寺及地宫密室就是日本茶宗千利休妙喜庵茶道室设计的思想参照源头!日本茶道就是佛家参拜与泡茶品茗有机结合的一种文化思想表达。

第三,从20141016日至19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The 27th 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 )在中国宝鸡法门寺举行这是世佛联大会首次在中国内地举办来看同时,从法门寺相关网页和法门寺带发修行寺庙专业人员介绍来看:法门寺有着朝向举世闻名的佛文化圣地、全球佛教朝圣中心迈进的设想与目标。法门寺在佛教僧徒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虽然我们早已经知道天台国清寺,余杭径山寺,宁波天童寺和阿育王寺等最终与日本茶道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法门寺至高地位不可能不对日本茶道有着更重要影响,目前从资料来看,还没有更多指出日本茶道形成与法门寺之间的关系,但日本众多僧人云集隋唐长安,不可能法门寺不对日本僧人与日本茶道形成没有任何影响,因此我门也大胆推断——法门寺地宫密室建筑设计范式可能是对日本茶庭和茶室最重要的影响。从法门寺官网文字可见,“法门寺现常住僧众230余人,法门寺正在展现昔日“皇家寺院”的风采,同时也为世界佛教“朝圣中心”这一宏伟的目标而精进不懈”。由此可见,信奉佛教的日本人及千利休,尤其是千利休以法门寺地宫密室建筑为摹本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千利休在日本茶道发展的雄心与方向。相关资料也显示,大美佛汤城201699日在宝鸡扶风法门镇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80亿元,占地面积2100亩,建成后将成为宝鸡推进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佛都”的重要平台。

第四,从法门寺供奉着世界唯一的释迦牟尼指骨舍利以及作为唐代最重要的皇家寺院来看,千利休设计的妙喜庵茶室窝门使之成为说服可能。与此同时,法门寺官网还指出: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据史载供养佛指舍利法门寺地宫密室 “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唐代诸帝笃信佛法,对舍利虔诚供养,寺院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由此可以推论,也唯有法门寺地宫密室可以让大唐皇帝跪行按照佛教仪轨虔诚供养,唐代皇帝尚能如此,也许这也是千利休能说服织田信长和丰田秀吉接受窝门躬身跪行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第五,从目前宗教的教堂或清真寺建筑等来看,神圣感、崇高感以及幽深神秘历是信徒身心得以净化归从的一个重要方式,法门寺地宫密室建筑符合上述场所同样的氛围和建筑风格,也许法门寺地宫密室就代表着东方佛教信仰中最神圣庄严的建筑样式体现。

第六,从桑田忠亲所撰写的《茶道六百年》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收集相关资料证据。

该书第29页写道——珠光原本是为了改革茶汤才去参禅,要说悟到什么,应该就是“佛法亦在茶汤中”,佛之教诲就存在于这种日常生活中。

176页提出:茶道应该遵循佛教的精神,佛祖释迦牟尼毫无偏见地普度众生,没有任何阶级意识,都是基于大慈大悲的精神,这也恰恰应该是茶道的精神。正是基于此,利休在珠光之后对以往具有阶级意识的茶道进行了平等改革。

180页指出:如果细究利休茶道真正的精神,似乎会令人感到有些模糊不清,实际上他的精神非常明确——身处乱世之中,要努力在茶道世界建立和平的秩序,以此抵抗世间的无秩序,这就是利休的精神。

209页桑田忠亲再次指出:茶道原本起源于佛教,但由于近世的封建社会重视儒家、轻视佛教,到了江户时代佛教逐步走向衰落。

在第166页关于石州的茶法介绍中说——千利休其精髓传到了石州那里,并为后人留下了《一叠半的秘事》。在一叠半这样狭小的茶室里做茶事,不是普通的茶人能够做到的,首先要判别是否是彻底坚持“侘”精神的茶人,只有符合条件的人才能得到秘传。

167页指出:做茶事时必不可少却的三种器具:挂抽、茶叶罐和茶碗,其他的东西皆可省略。在这三种器具中,茶叶罐和茶碗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要有挂抽呢?正因为有挂抽,茶道才能成立。壁龛中的挂抽,是神佛存在的象征之物。因此,无论是书法作品还是其他,只要有挂轴就说明这里是茶室,是神圣的场所,在这种地方做茶事才是茶道。如果没有挂抽,就不能算作是茶道。因此,其他的东西可以省略,但包括挂抽在内的三件物品必不可少。

由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日本茶道(抹茶道)茶室就可被视为一种以佛教庙宇方式的存在。

据《茶道六百年》一书介绍,千利休在当时,在丰臣秀吉政权中是占据了显耀地位,甚至对外交和政治都能提出看法,具有极有可能左右丰臣秀吉的决定能力,而在当时其他人是完全不敢在丰臣秀吉面前这样做的。该书第85页指出:利休不仅是茶道老师,同时也担任丰臣秀吉的外交和政治顾问。第87-88页指出:作为天下第一的茶道宗匠,利休甚至插手丰臣秀吉的政治事务,还会干预外交,他的地位已与日本战国时代武将石田三成、细川幽斋等人不相上下。而在当时,也有人指出,大阪城内能够与关白秀吉随意谈话的人只有千宗易。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利休拥有多大的权利。当时的大名唯恐因说错话而惹祸上身,因此都三缄其口,唯独利休敢和秀吉随意交谈,实在厉害。

由此,千利休提出按照法门寺地宫密室设计思想设计他心目中的茶室,并实现他理想的“侘”的茶道精神,应该可以成为一种可能。同时,基于这个思想,我们又大胆猜测。这也同时埋线了千利休和丰臣秀吉不可调和矛盾,直至丰臣秀吉剥夺利休生命的祸根。

由此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大胆地推测,日本千利休妙喜庵茶室的设计也许就参照了这一模式,才最终使日本茶道成为日常修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道就是在这个法门寺地宫密室建筑范式基础上最终形成的,也最终也让日本茶道成为信仰的一个重要表达与载体。

四、文本撰写缘起之结论阐述:日本茶道评述之见解

日本茶道从最初萌发直到最终集大成影响与奠定日本茶文化历史的茶道宗师千利休时代,从未真正离开过中国文化及茶文化的思想轨迹与给养,从日本茶道发展角度讲——也不存在日本文化从中国文化中真正独立之说,除了千利休的茶室设计之外,因为最初的两个日本宗师珠光和绍欧也与中国上述文化紧密相连,比如茶挂(珠光最显著的成就之一——体现在跟随大德寺著名的一休和尚参禅,由此大彻大悟,并得到了认可之证,这就是现存东京国立博物馆的著名的圆悟禅师的墨迹,开创了将禅宗大师们的墨迹悬挂在茶室,并缩小茶室尺寸)和连歌与和歌(绍鸥最显著的成就之一就是将连歌之内在意境美体现在茶室设计和茶道中,进而推动了茶道美学的发展),从上述日本两位宗师成就可见茶挂与连歌简单直白点讲,无非是中国文人书法绘画(宋代就有所谓的茶挂,中国书法与绘画本身就富含人生哲理和社会哲思意义,这也是中国文人最重要的辉煌成就所在,中国文人自古就与佛道结缘,文字与绘画本身就富有禅意),还有震撼世界的中国诗词歌赋(中国的诗词歌赋本身就具有画面感,富有情感,从中国古代绘画中就可见,并且中国字画向来就与诗词歌赋有着相辅相成的意境感,这个无需再证明)!日本的茶点也与唐果子和南蛮果子有着深厚的渊源,日本在相关和果子发展介绍中也一直给与了客观说明。另外,日本茶道中的怀石料理也来源于中国寺庙的素斋,这一点日本专家学者也一直给与了客观的承认。

由上述分析可见,日本茶道实际上就是中国帝王统治文化、茶文化和释儒道文化的根本系统体现!当然,在分析并给出初步日本茶道初步结论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客观的承认,日本茶道在参考借鉴中国上述文化的时候,结合并创造,同时推动了日本本身的美学与艺术、信仰文化等,同时历届茶宗也为日本独特茶道最终体系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出,日本茶道整个流程、茶室设计、茶道风格与美学、茶点(和果子)、茶器(天目盏、茶筅等)、茶食(怀石料理)等应该说从日本茶道萌发到集大成至始至终都未曾远离中国的文化轨迹。

五、文本撰写缘起之结论阐述:中日之间茶文化自身特点论断

(一)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与表现,在当下我们当代茶人不可混淆二者区别,让二者任意结合,且创新应用发展与评说,从茶文化研究角度我们说,那不是真正我们中国茶文化特点,我们茶人应该对文化有负责态度,在茶文化发展扬承的今天也应该具有严肃的使命感。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下述论断:

(二) 日本茶道简单直白点说——就是将寺庙佛祖参拜与泡茶品茗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茶文化,对佛家参礼部分吸收所占比例非常之高且体现在具体的一言一行操作中,并在身体力行实践中获得身心的超越,在美学与人文温情中获得生活的力量与修行。

(三)中国茶文化中的泡茶品茗无论是唐代煎茶、宋代点茶还是明代瀹饮法刻板严谨是在于追求内在的法和道的体现,但从来没有对于喝茶品茗人有什么行为举止严格要求,但是正由于中国古代人对自身身心有着严格要求,才最终使唐代煎茶、宋代点茶还是明代瀹饮茶汤品质有着认真的科学探究与严格实践结果比较,但从未真正象日本茶道对整个过程,甚至每个细微之处,都有着明确仪轨章制规定和要求。中国的茶文化无论是唐代煎茶、宋代点茶还是明代瀹饮法,简单直白点说——是在艺术与审美中最终获得了身心的跳脱,是在内心深刻诚恳自省与外在洒脱浪漫狂于或自在形的过程中,换句话说是在内于禅外于愉悦散淡中完成了与宿命的和解,以及与理想的憧憬和坚定。同时,也最终体现了释儒道一体在喝茶品茗中的实现。

六、文本撰写缘起之结论阐述:关于千利休被杀之大胆推测

直到目前,千利休为什么一定被丰田秀吉所杀,众说纷纭,不断有人进行大胆猜测,而千利休之死也成为历史之谜。从桑田忠亲的《茶道六百年》一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千利休自杀后,丰臣秀吉就再也没有接受他的茶道思想及方式。千利休的茶道方式被认为是“町人茶道”,不适合“武家茶道”。该书第106页指出:《古田家谱》中记载,在利休时候,织部奉丰臣秀吉之命改革茶道,秀吉曾说,利休之茶为堺城的町人之茶,你乃战国武士,务必将其改为武家风格之茶。于是,织部按照秀吉的明林对茶道进行了改革。不管这段记载是否真实,但是确实织部形成了与利休完全不同的新时代的茶道模式。

185页指出——在以武士为中心的社会里,是无法容忍町人的茶道横行于世的。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推出大名茶,并将其作为茶道的代表。到了江户时代,基于士农工商身份制度的确立,武士阶层开始成为社会的代表,因此迫切需要形成所谓的武士流茶道,或者说大名茶道。

该书第85页指出:利休不仅是茶道老师,同时也担任丰臣秀吉的外交和政治顾问。第87-88页指出:作为天下第一的茶道宗匠,利休甚至插手丰臣秀吉的政治事务,还会干预外交,他的地位已与日本战国时代武将石田三成、细川幽斋等人不相上下。而在当时,也有人指出,大阪城内能够与关白秀吉随意谈话的人只有千宗易。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利休拥有多大的权利。当时的大名唯恐因说错话而惹祸上身,因此都三缄其口,唯独利休敢和秀吉随意交谈,实在厉害。

85页指出:但到了江户时代,担任德川氏政治顾问的是林罗山那样的儒家。这样一来,茶道老师就成了单纯的茶道技艺者。被称为“茶道方”,只负责教授点茶方法及相关礼仪,不再被允许插手政治、进行精神指引或外交干预。

另外,该书85页也指出——丰臣秀吉平定全国后,马上开始着手确定社会新秩序,这就是士农工商的身份等级制度。这项身份制度在江户初期三代将军德川家光的时候最终确立,但在秀吉平定天下之时,人们的身份差别已经开始出现。同时,在这个阶段也开始出现“每个人都要做与身份相符的事情”思想与准绳(第180-184页)。所谓的与身份相符,说到底,就是町人要有町人的样子,武士要有武士的风范,这就是封建社会的秩序。此前一直以佛教思想为基础的茶道,到了江户的封建社会后,被强行以儒教的方式进行解读。这就是利休没落的直接原因,也是堺城凋落的间接原因。同时,身为堺城一介町人却高居茶头位置的千利休,其行为让人感觉与身份不符,而“茶道名人”、“天下第一”的称号也让世人无法接受。换言之,以往利休作为茶人试图打破阶级权威的思想遭到了全面否定,因此他被勒令切腹。或者说,利休成了众矢之的。如果不这样做,丰臣秀吉就无法建立封建社会的身份制度,也不能维持天下天平。

由此可见,我们进一步大胆推断——千利休试图通过日本茶道的建立实现政教分开的另外一个日常生活社会,试图将佛教教化通过日本茶道引入到日常喝茶生活中,并最终创建一个可以跟当权者武家一个可以分庭抗礼的日常佛教精神世界。其中,千利休所精心设计的茶室便是这一精神最重要的载体与呈现。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大胆断言,基于上述思想与信仰,千利休的妙喜庵便极其有可能临摹了中国法门寺地宫密室设计思想,将供奉至高无上的佛祖舍利的法门寺地宫密室所代表的最高佛教精神的建筑设计引入到妙喜庵茶室设计中来,从上述逻辑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两者之间存在异曲同工之处,不应有牵强之意。而这也就最终导致了千利休与丰臣秀吉之间不可弥补的决裂与对立,也是千利休的最高佛祖精神与武家统治者所倡导的社会阶级秩序不可调和的尖锐对立,从而千利休的死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并且千利休所提倡的“侘”的精神的茶道也必然遭到武家统治者坚决的抵制与反对。

衷心希望我们中国茶文化在当下能彰显出其本身具有的独特气质,衷心祝福我们中国茶文化能在不断发展中,也正确还原出其本身的魅力与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