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于人类的价值——因文化而温暖的世界
初晓恒 博士
前两天偶然仔细地看了一下放在桌子上的,从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带回来的一份简介,立刻被封面上“国立民俗博物馆”字样上面的一行小小的文字所吸引和震撼——因文化而温暖的世界。参观过韩国博物馆的人大体上觉得展物比较简单,规模也不够气派,更多地是感叹我们国家的地大物博。当时在参观的时候,自己也没有太多的感触和想法,随手拿了一份博物馆接待处的简介并放在背包里,我个人有一种文化的偏好,行走各地已经形成一种经验,很多内容需要后来再看看可能才了解的清晰一些,因为自己不是一个仔细的人,往往会有很多参观过程观看上的缺失。这份简介一直放在背包里,回到家里也是随手放在桌子上,一直都没有被触摸过。当看到上面所提及的那行文字的时候,我再一次感到自己对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不足,虽然那几个文字字体很小且白色,但是在橘黄色底色的映衬下还是那么分明,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和态度。
“因文化而温暖的世界”这几个简单的字样,却深深地影响了我对韩国的看法,因为这几个字足以让我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深深的尊敬,也因为这几个字让我再次深深地体会到文化的价值,以及教育本身给予人类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文化的存在,以及人类所孕育的文化文明在人类自身的再现,它的光芒和力量让我们的视野纵横无限,同时也让我们存在自身充满了无限的方向,让人类存在充满了意义和指引,就像天空中不可或缺的启明灯,告诉人类我们是谁的问题。由这几个简单质朴的小字串成的句子,这样富有生命力和感动力,它也同样提醒着我们一个有时会忽视的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社会文化在不断地缺失或褪色,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怎样的社会?如果当一个人缺失文化的构建,那么这个人将是怎样的呈现?从而人和人之间的温度和距离将是怎样的让人感到恐惧?
“因文化而温暖的世界”同样也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个观点:一个社会或个人的教育永远是值得关注的,教育本身的价值也在于文化的播种与发展,一个具有积极文化内容和精神的个体才真正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个体,一个具有优秀文化内涵的社会和个人才是一个温暖的社会和个人,这个社会才充满温和前行的力量,从而也让人性充满力量的光辉。在未来的社会,在我们关注教育本身应用和实用价值的时候,我们尤其不可忽视的是一个人人文精神的塑造,以及人性温暖的播种,也许这也正是我们教育本身的价值所在,也许这也正是我们的社会所应该着力培养和需要的。因为在我看来,只有具有文化内涵的社会,才会是一个具有温和成熟心态的社会,才会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幸福的社会。
请参考下面关于文化价值的评述:
1、《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书评
|
20世纪60年代初,韩国与加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相等,在经济构成方面,初级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所占的比例彼此相近;绝大部分的出口是初级产品……30年后,韩国成了一个工业巨人,加纳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塞缪尔·亨廷顿因此认为,文化应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韩国人珍视节俭、投资、勤奋、教育、组织和纪律。其实,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早有学者重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文化在社会发展进步中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什么样的作用?
没有碰撞便难有思想火花。围绕文化影响因素,学术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一方认为文化会影响社会,另一方则坚持一些普遍适用的解释。综合这场论战,这便是《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什么是文化?20世纪50年代,芝加哥大学的两位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和米尔顿·辛格提出过一种见解,即我们所说的文化既有一个大的传统,又有若干小的传统。大的传统指它的经书、仪式、宗教等,它们对于各有各的“小传统”的乡下人或新兴市民可能并没有多大意义。20世纪初,韦伯曾经用基督教文化里的价值观来解释为什么许多基督教国家发展出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
就文化的内涵与底蕴,我更倾向于龙应台的阐释。在《什么是文化》一文中,龙应台如此描述,“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如果说罗伯特和米尔顿从宏观上阐述了文化的社会意义,那么龙应台则是从微观角度揭示了文化对个体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个体上讲,知识改变命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好的文化,自然更容易受到社会的青睐与推崇,收入自然可能更为丰厚。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社会观念,很可能受到文化“润物细无声”式影响,比如宗教,也比如传统历史文化。
文化一方面强调包容性,但另一方面对外来文化往往有着条件反射式的抗拒。有的文化注重独立,或自认为相比其它文化更加优越,要么对世界潮流本能地予以排斥,要么保持一种明显的距离界限。这些虽然充分体现了文化的独立性、完整性,但在社会变平的全球化征途中,发展潮流必然要求各种文化直面交融,而不是彼此筑起篱笆,刻意阻隔,或者借此兵戎相向。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怎样对待世界历史》一书中谈到成吉思汗时认为,“蒙古人在战场上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这并不靠兵马之众多,而靠的是严谨的纪律、制度和可行的组织”。这也就是讲,如果今天我们任由类似“铁蹄文化”在世界各地兴风作浪,很难说这不是人类的灾难。
当然,交融也并不意味着无原则地开放,对本土文化自暴自弃甚至蔑视打压。毕竟各国、各民族、各文化群体的发展参差不齐,受地缘、气候、政治等影响,有的发展可能暂时领先。这些当然也体现出文化的某些优越性,但这并不构成对其它文化随意践踏的充分理由。在人类悠久的历史上,儒家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希腊、古埃及文化等都曾盛极一时,谁又能简单地分出优劣呢?
如果说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那么文化之所以存在,也经历了淘汰与发展,至少在历史的某个时期有过较为突出的作用。不过这也有问题,即文化虽然经历了历史的沉淀,但并不是所有文化都有利于全球化。更令人颇为矛盾的是,当一些有识之士积极倡导保护文化独立特性时,好莱坞大片却所向披靡。而现实也极为矛盾,即便文化同根同源,其发展的道路和成就也截然不同。
实际上,目前人们还只能从过去的历史中寻找文化影响的蛛丝马迹,至于文化在全球化的世界发展格局中,到底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到底该如何均衡各种文化的影响,并没有一把现成的“钥匙”可供解读。有一点似乎不应有疑问,那便是,对文化的重要作用必须予以正视,不管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正视总比回避好,正视至少意味着我们迈出了探寻真理的第一步。
2、文论天地:守护文化的文化的原生价值
载自:http://book.ifeng.com/culture
所谓文化价值的质点,是指文化的原生价值、本质价值。价值质点是一切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生命之腱与活力之源,是文化主体劳动绩效的凸显,更是文化对人和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体现。特别是在价值量、价值形式、价值效能和价值取向均呈多元化格局的今天,情况尤为如此。
价值形式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化的一种价值辐射与效能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高度自觉而有效地强化文化价值的质点,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否则,文化的本体价值和终极效能便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消抑与耗散,以至于使文化发生易质,变成空壳,沦为物欲化的精神尘嚣。
在精神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对于文化来说,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衍生出来的副价值,它们既不体现文化的本质形态和主体功能,也构不成文化价值的质点,最多只是文化主体价值的衍生物与附加值。如果不是这样,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就笃定会是一张白纸、一孔涸泉了。因为历来真正的文化创造者、文艺创作者、心灵宣慰者、精神提升者、智能开拓者和文明传播者,就从来不是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的。
他们的一切劳作和创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开智、养心、励志、修德,是张扬正义、布达真理、激励人生、繁昌社会。如果老子、孔子、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们所追求的不是文化的本质价值,不是文化的精神救赎,不是文化的社会效能,而只是金钱、物欲和娱乐,那就不会有《道德经》、《论语》、《诗经》、《离骚》、《史记》、《红楼梦》的存在。道理很简单:精神是崇高的、恒久的、无价的,而经济则只是对“钱”与“物”的一时追求与实用消费,且必须和必然要以产出大于投入为前提。
如果仅仅是为了个人牟利,那这些为中华民族铸冶灵魂的先贤宿圣们,就绝然不会去以生命为代价而求取达博真理、书写人生了;如果仅仅是算经济账,那这些为中国历史宣纲立命的鸿儒巨擘们,就断不会自甘于以焚膏继晷的付出而换取名位的贬损与生存的维艰了。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几乎所有的宏大文化创举,都无不是在毫无回报情况下的苦心之作。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司马光损体眇目编修《资治通鉴》。至于曹雪芹对《红楼梦》的撰著,那就更是历十年之辛苦而倾满腔之血泪了。在文学名著中,不仅有许多作品连作者的名字都没有留下来,还有的生平身世也语焉不详,更何谈有什么物质上的回报了。
这是中华民族的大幸。正是由于这些圣哲们在文化上做出的如此显赫成绩和重大贡献,我们才会拥有灿烂的文明和精神的家园。否则,我们的民族就会因为失去文化的滋养而变得形容枯槁、精神萎靡。想想看,如果没有四书五经,没有《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没有孔子、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鲁迅,中华民族还是中华民族吗?中国人又该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灵魂?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又在何处?
这便是文化价值的质点,也即文化价值的核心与本质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文化价值的衍生物固然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但文化价值的质点却永远不可改变,也永远不能改变。如果改变了,文化也就不是文化了。在当前喧嚣骚动的文场中,所谓的“娱乐至死、利益至上”,所谓的“风月笔墨”、“媚俗为尚”,所谓的“收视率为王”、“宏大叙事无用”、“勇敢地表达对金钱的宠爱”、“惟有赚得真金白银才是硬道理”之类雷人之语、黑厚谬论就更是对文化价值质点的腐蚀了。所产生的消极效应不仅是大辐面的,而且是深层次的,因为它所戕害的是国脉、世风与民魂;它所壅蔽的是智慧之源与精神之忱;它所浸渍和污染的是人性的圣洁、道德的崇高。文化价值的质点一旦易质,其后果自当是不堪设想的。如果把赚钱当成了文化的唯一目的,势必就要放弃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引导与提升功能,必然要使文化陷入低俗、畸靡的渊薮。于是,“戏说”、“大话”、“水煮”、“逗谑”出来了,“碎片化”、“肤浅化”、“欲望化”膨胀了,反权威、反崇高、反传统、反道义高涨了,情场猎艳、职场斗法、黑厚之学、权谋之术风行了。只要有市场、有卖点、能赚钱,就不惜以描摹乱象和暴露丑恶来诱发人性的窳劣和满足猎奇的心理。如此这般,又何谈文化价值的质点考量与文化效能的实现呢?
任何事物,都只有在具有价值之后才会有意义和有作用。但各种事物的价值形成、价值规律和价值质点却是不尽相同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在经济学中,价值主要体现在商品所涵蕴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和对物质资源的附有上。这种价值不但可以量化,而且可以转换,尤其可以用货币来标示和兑换。但文化却不行,文化价值的核心内容、终极效能和主要实现方式,始终都在于它所天然赋有并理应履施的社会性、公益性、思想导向、智能寄寓和精神内涵。文化不但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揭示和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而且要在不可逆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中给生活增添亮色,使社会焕发光彩,让精神得以提升,促人性更臻完美。凡此种种,既是文化的社会担当,又是文化的效能旨归。任何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都只有在赋有了这样的性质和达臻了这样的效能之后,才可望使质点的效能实现。
正因为如此,文化价值的质点也便被赋予了独具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所谓质点,在物理学上是指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认为它只是具有质量的点,这个物体便叫做质点。显然,文化价值的质点,即是指在文化创造和文化服务过程中,不论其内容和形式如何,则都应当和必须赋有和服膺于真、善、美的品格、性质、目标与效能,发挥思想引导和精神提升的积极作用,产生淳化社会风气和铸冶民族灵魂的巨大效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其主体价值与本质价值。
文化的这一价值质点,是文化的生命线。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任何文化形态都不应违逆。文化一旦离散了这个价值质点,其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便会随之而消失殆尽。文化的商品意义,永远都只能是和只配是文化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的延伸物与衍生品,就像在提炼石油时得到了沥青,但我们却永远也不能只为得到沥青而去提炼石油。
其实,文化的主体价值和精神效能,与文化的衍生价值和经济效能并不矛盾,更不对立,它们是完全统一的。因为没有前者,就不会有后者,而且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前者的价值越大,后者的价值也才会随之提升,它们是一种水涨船高的关系。只有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内容精到,形式优美,精神效能突出,社会影响巨大,它才会有人气、增效益。不过,文化毕竟是文化,既然它的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是体现在精神层面上的,而社会效益和精神内蕴又具有审美和认识上的差异,这就使文化的主体价值和衍生价值难免龃龉,产生逆差。但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特定环境和特定时期,它们最终还是会实现统一的。如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鲁迅的作品就不如一些轻俏文人的纨绔时文走红,但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淘漉之后,归真返璞,珠秕两分。
马克思历40年之辛劳而完成的《资本论》,所赚稿费却不如当时德国一个工资最低的勤杂工多,但这决不是《资本论》巨大精神价值的真正标志,历史也早已对此作出了极具说服力的评判。相反,一些庸俗小说和低俗电视节目,虽然通过解密升职秘笈和暴露媚富心态而绑架了一些受众的窥私兴趣,并因此而赚得钵满盆满,但一股风潮过后,等待它的必将是落寞。除了操持者的利润之外,不会在文坛上和心灵中留下任何痕迹。显然,这不应当成为社会主流的文化生态。
所以,构建和固守文化价值的质点,就不仅是我们繁荣和发展社会文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更是我们定当时刻铭记于心和认真见诸于行的崇高责任。
3、中国文化信仰浅谈
载自:http://www.wyzxsx.com/Article/
所谓文化信仰,它是一种文化生命的灵魂,一种文化生命永恒的精神,一种文化无论如何发展变化都不能割断的那个最根本最彻底的原头,是这种文化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所能追溯的终极真理,是对这个真理的无条件的服从。如果一种文化在演变过程中失去了信仰,也即失去了解释文明的终极真理,那么,不论它看上去多么华美,也不论它在历史上如何地挣扎,最终都要枯萎凋谢。相反,如果一种文化在演进过程中始终坚守它的信仰,不论多少人反对或质疑,它总能保持常新的生命力。
我相信但没有足够的能力证明,人类文化有一个经过长期积累后突然开悟的起点,那个突然开悟所获得的对世界至简至朴至真的终极的认知,便是人类应该坚守的文化信仰。它是直觉的发现,不是理性的创造。它是人类一切创造的动力之源,又是人类一切创造所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法则。人类的一切历史创造都不能偏离它所指引的方向,否则那部分历史就不是真历史,就会重新回到原点再出发。
传统文化研究的价值就在于准确无误地回到文化的最彻底的原头,以此作为文化的信仰,并且以这个文化信仰为唯一的标尺和指南,去检阅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一切文化创造,去指引文化演进的正确方向。
独立自主地找回并持续广泛地传播中国文化的终极信仰,这是当代乃至于今后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真正使命。

- 9月15日“福泉山顶泡茶品茗欢 ...
- 2019年4月茶食面点系列(八 ...
- 3月31日春山纪之著名专家沈红 ...
- 2019年4月咖啡萃取与品鉴系 ...
- 2019年3月茶食面点系列(六 ...


- 春山纪与宁波慈舍美学民宿建立战 ...
- 春山纪与宁波第二空间建立战略合 ...
- 春山纪与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 ...
- 春山纪与奉化布袋茶厂茶叶专业合 ...
- 春山纪与宁波象山半岛仙茗茶业发 ...

- 8月4日洪塘消防中队体验活动圆 ...
- 7月1日走近天台县紫凝山九凝飞 ...
- 5月27日宁海一市摘枇杷感受农 ...
- 11月12日走近茶园了解制茶工 ...
- 10月1日奉化雨易山房茶文化活 ...
